11/8/2004
■本报记者 闻文 北京报道
“如果老万通还在,几个创业者没有分开,那今天真不知是什么样子。”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奢侈的想法,从现在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的境况看,这样的想法就像幻想一个家中的兄弟姐妹永远在一口锅里吃饭。
“当我进入长沙时,长沙发展商却纷纷要跑到北京来。我们拍下土地后,有的发展商甚至觉得我们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易小迪坐在阳光100的办公室里,谈起捕捉进入中国处于快速成长的城市的时机问题,而这时潘石屹仍坚守CBD,冯仑则准备走出北京。正是处于北京CBD的这座绚丽的建筑物,成为了易小迪得以在全国若干城市复制的标本,而这个标本也成为了易小迪掌控的地产团队的代名词——“阳光100”。
在南宁、济南、长沙、重庆、天津等城市,阳光100今年的销售量将达到100万平方米,易小迪称,在这个基础上,每年的增长都会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大的跃升,也不会有大的跌落,“我们把城市分类为高度竞争、快速成长、潜力成长三种类型,其中第二种城市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房地产要在不同城市运作,也就是所谓的“跨地域开发”,就必须有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否则到每个城市都要重头再来,那就无从谈起“跨地域开发”了。在今年深圳出版的《地产评论》上,刊出了“房地产的模块时代?”一文,以万科与阳光100为两个典型案例,对“模块化”予以利弊分析。房地产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吗?管理、规划、招标、营销、人力资源,都付之以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到不同的地域,只是改造其中的加权点即可。
“模块化”无疑面临着不同城市的种种不同条件的制约,不同的规划制约、地理人文、消费心理等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具体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万科,还是阳光100,即便在其内部,也充满了对“模块化”的争议,中档郊区化产品适宜模块化,但城区产品则并不适宜……如果就这个问题,用一本书来阐述也不为过,而且就具体问题而言,可以说是充满了烦恼,但事实上模块化的背后,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个公司的管理体系要简单、透明,就像一个人一样,只要有隐私,就有见不得人的一面,那些在财务上无法见光的企业,事实上生命力极其脆弱。”随着采访的进行,易小迪的思维也不断从具体、微观中跳到抽象、宏观。“模块化”,事实上,就是让地产开发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这实际是一个把地产开发抽象、概括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虽然具体矛盾到处都是,但努力的方向显然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努力都围绕一个轴心,那么这个企业就有坚持的资本。
一个企业的轴心是什么?易小迪的回答把访谈带向了与房地产越来越不相干的方向:“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如果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必然会衰败。”从一个比较单纯的维度来说,一个企业的贪婪程度,如果与正常人无异,那么这个企业做得越大,最终被贪欲烧伤的程度就越重。“多元化”,也曾经是易小迪经历过的扩张思维,那还是在老万通的故事,药厂、宾馆、农业、高科技,凡是热点行业,他们无不下手。令易小迪放弃“多元化”的彻悟点,是南宁“新万通百货”,“那个商场,我们可谓机关算尽。”商场建筑是自己建造,成本完全可以控制,而启动资金,则通过兼并一个破产企业之后,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待业问题,而获得了银行的支持,前期对营业员进行专业培训……但开业之后,首先是与供应商的对接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们的进价较之同行要高出不少,实际情形是如果没有3至5年或更多时间磨合出的进货渠道,进价成本根本难以降低;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货品丢失率高达5%,而这相当于利润的全部。如何防盗,经过研究之后,他们最终发现这与货品如何摆放有关。易小迪说:“还有库存、进货等等,每一件事解决起来都很简单,但需要解决的事总量太大了。”每一个行业在未进入前,人们都容易被乐观描述吸引,但深入之后往往会被遍布的盲点套牢。
即便一个企业仅仅运作地产,也面临是否“多元化”的选择,万科王石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谈到了阳光100与万科的相似之处,不仅不做写字楼、酒店、商场、旅游地产,即便是做住宅,也只以某一类住宅为主攻方向。“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位于城乡结合部,做高层公寓,针对的人群是新兴城市的新兴白领,这可以说是阳光100运作的住宅产品的主要特征。”易小迪如此概括道。单纯的产品定位,事实上正是可以“模块化”的基础。那么为什么选择单纯定位的少,而选择多元化运作的多呢?易小迪说:“如果以利益积累为目标,就会寻找产生利润的任何机会,如果不以利益积累为目标,就可以在战略层面获得自在。”讲到这里,问题就又回到“价值观”层面了。
“所谓命运,就是价值观所在的高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一个公司,易小迪如此概括“命运”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问题在于当下的书店或网络中,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书,如营销、定位、管理,诸此种种,浩如烟海。这造成了一种假象:只有一个管理者不断跟上新的管理思潮或是营销之道,他才能驾驭一个企业的运营,这也就难怪杰克·韦尔奇来给企业家们做报告时,听讲者大呼上当,韦尔奇讲完之后,大家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管理的内在门道。
“你可以看一看一本叫《水知道》的书。”这是易小迪极力向周围的人推荐的一本书,而在他的公司几乎没有人还没看过这本书。在《水知道》中,看不同文字的水,结晶之后的状态截然不同,看过“爱与感谢”几个字的水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形成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的模样,看过“浑蛋”几个字的水结晶,则看起来有些凌乱。另一个例子是两个瓶子里装上米饭,每天对其中的一个瓶子不断说“谢谢”,对另一个瓶子则每天不断地说“浑蛋”,一个月后,“谢谢”瓶子里的米饭呈现出一种发酵似的样子;而“浑蛋”瓶子里的米饭,则腐臭变黑了。这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从书中展示的物理条件看,其中并无偏差。对于关注终极问题的人而言,《水知道》像是一个洞开的隧道,把不可思议的问题,在某一特定时空变得可思可议了。
易小迪在工作与家之间几乎两点一线,社交极少,但他每天必须坚持的一件事,就是“打座”,两小时至三小时, 从未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