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好书分享】《物性论》:现代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6-18 13: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栗月静

    时间将杀死文学。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写了80到90个剧本,索福克勒斯写了120个,但是今天我们只能读到他们的7个断简残篇。最惨的是亚历山大城的学者狄蒂姆斯(约公元前80年-公元前10年),他写了3500本书,绰号为卡尔森特鲁斯,意思是囫囵吞枣者,今天一本都没保存下来。在古典作品和我们之间隔着一场书的大屠杀。

    幸运的是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躲过了,保留到了今天,这篇7400行的诗歌写于公元1世纪,内容涵盖哲学、物理、光学、宇宙、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和性,它的观念影响了文艺复兴和之后的几代人,直到今天还在震动人们的心灵。其实卢克莱修也差点遭遇和狄蒂姆斯类似的命运。在《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这本书中,美国现代文学史学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描述了这本书几近湮灭,又如何奇迹般被挽救,以及它的重新出现对世界的意义。在书中,格林布拉特认为,《物性论》这本书推动欧洲文明从基督教文明向更世俗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向。除了公元4世纪基督教神父圣杰罗姆告诉我们的耸人听闻的故事之外,我们对卢克莱修几乎一无所知。杰罗姆在他的编年史中说,卢克莱修生于公元94年,因为一种爱情药水而发疯,在他疯狂的间隙,写下了很多书,后来被西塞罗校订过,卢克莱修在43岁的时候自杀。根据卢克莱修的著作我们可以得知,他是比他早250年的哲学家伊壁鸠鲁的思想继承人,因为伊壁鸠鲁的理论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基础,所以可以说卢克莱修也是德谟克利特的弟子。可惜的是卢克莱修这两位前辈的原始文章都没能保留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别人的引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卢克莱修可能比耶稣早出生一个世纪,他当然不是一个现代人,他认为虫子自发从湿泥中产生,地震是地下洞穴中的风所造成的,太阳围绕着地球转,《物性论》的中心思想都非常现代。

    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物质由原子构成,卢克莱修以此为起点,推断原子是无限和永恒的,没有人创造它们,什么也不能摧毁它们。《物性论》告诉我们,人类也是由原子构成,包括灵魂。所有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死去,我们的原子会与其他的原子结合。死亡只是原子消散,不用担心死后世界,也不用向缺席的神灵祈祷。卢克莱修认为,我们最好以伊壁鸠鲁的法则生活:寻找快乐,避免痛苦。这并不意味着要放纵自己,而是要修炼平静,以避免人类的两大妄想:害怕不能避免的,渴望不能得到的。人类应该克服恐惧,接受他们自己和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这一现实,拥抱这个世界的美丽和愉悦。总之,卢克莱修鼓励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在光明的海岸沉浸在快乐之中。从来没有人说的这么清晰而简单。

    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思想,卢克莱修用优美的诗体来表述。比卢克莱修晚几十年出生的罗马诗人奥维德热情洋溢地说,只有世界灭亡,卢克莱修的诗句才会消亡,没有《物性论》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不祥的命运接踵而至。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所有《物性论》的古代抄本都消失了,虽然有些晚近的抄本流传,但是有着明显的篡改和遗漏,因为伊壁鸠鲁哲学明显与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卢克莱修的诗既是颠覆也是解放,诗人把对欢乐的追求放在首位,这一选择本身就威胁到基督教的信仰。卢克莱修还告诉我们,即使是存在神灵,他们对人类也毫不关心,更是被基督教视为异端。《物性论》一开始就呼唤维纳斯,他对性交的描写震惊了几代人。《物性论》也许注定要消失,但是到了1417年,在德国南部福尔达的本笃会修道院里,来自意大利的书商波焦·布拉乔利尼发现了一份珍贵的9世纪抄本。

    在我们的印象里,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乱冲突不断的时代。在14世纪的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纷争连连,米兰反对威尼斯,佛罗伦萨反对罗马。教皇被迫移居到阿维尼翁,成了法国的傀儡。教会的权威崩溃,同时有三个教皇声称自己是圣彼得的继承人。与此同时,北方的宗教改革者开始谴责教会和教会制度,指责罗马腐败而荒淫。

    就在这个混乱和困惑的时期,一些学者,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把目光投向了古代,寻找希望和平静。其中就包括出生于1380年的波焦·布拉乔利尼。

    今天,波焦·布拉乔利尼几乎被人遗忘了,即使是在他的家乡托斯卡纳也是如此。布拉乔利尼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创造了优雅的文体。依靠出色的拉丁文、优美的书法以及多年的深耕,一步步从教廷文书上升至当时三个鼎足而立的三个教皇之一约翰二十三世的秘书。

    布拉乔利尼在教廷的经历光彩夺目又曲折多变,他不知满足地收集古代手稿。他是一位最顽强的书稿猎人。书籍让他变得富有,他对书籍的热爱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他认为金银、丝绸、珠宝、华贵衣服、大理石宫殿、雄伟建筑、虔诚绘画、披挂华丽的战马等等东西带给我们的快乐是短暂而肤浅的,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才深入骨髓,书籍跟我们说话,给我们提建议,与我们亲密的生活在一起。

    得益于他的官方职位,布拉乔利尼能进入那些难以接近的修道院图书馆,不过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外交技巧:必要时阿谀奉承,适时展示自己的博学多才。1417年,在德国南部福尔达的本笃会修道院里看到《物性论》后,布拉乔利尼立刻意识到了该抄本的重要性,他立刻抄写了一份送给一位在佛罗伦萨的朋友,这位朋友也抄写了一份,现在只有佛罗伦萨抄本保留下来,布拉乔利尼和修道院抄本都消失了。不过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物性论》开始广为流传。《物性论》重见天日后,立刻在欧洲受到广泛推崇,并对之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莎士比亚和剧作家、诗人琼森的作品中都能一窥痕迹,《物性论》还影响了布鲁诺、马基雅维利和蒙田,法国思想家蒙田的著作包含了超过一百处对《物性论》的直接引用。而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独立宣言》也明显受到卢克莱修的影响——以“追求快乐”作为美国梦的核心。杰斐逊他说自己是个伊壁鸠鲁主义者。

    文艺复兴的文化转向很难概括,其中一部分可以用卢克莱修追求的美和快乐为特征。这种追求体现在廷臣的礼仪、语言的规范和日常器具的设计上,体现在达·芬奇的科学和技术探索,伽利略有关天文学的生动对话,弗朗西斯·培根的野心勃勃的研究项目,还有理查德·胡克的神学思想上。甚至在看起来与美学无关的领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策略,伊丽莎白时代的冒险家沃尔特·雷利对圭亚那的描写,罗伯特·伯顿那本百科全书似的《忧郁的解析》也洋溢着对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否认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标志着人们从充满天使和魔鬼的世界转而关注现实:通过做实验来求证,不担心上帝守护自己秘密,质疑权威,对现有信条提出挑战,毫无恐惧的思索灵魂之死。

    蒙田在他的《物性论》中写满了评论,其中有一段,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原子的运动如此不同,不难想象未来原子还会再次重逢,还会再次产生一个蒙田。正是这样罕见的时刻,已经死去多年的作者直接穿越时空直达一个读者之心,仿佛传达了一个只对此人言说的信息。

《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出版: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发表于 2013-6-18 13: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洋溢着对快乐的追求.....................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