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目送飞鸿 于 2012-11-9 08:20 编辑
在分公司所在地组织的全国性产业会议结束了,市政府主管部门十分认可,希望公司拿出一个总结以便给有关领导呈送。 总经理很重视,给茹云交待总结中的关键点,让品牌小组组织撰写。经过商量,决定由杨光执笔。 茹云、飞鸿和杨臣分别谈了总结要展现的内容,之后杨光整理了总结提纲向他们进行确认。 过了两天,他把写好的总结发给品牌小组成员进行评审。 飞鸿看了后,觉得有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他过于拘泥于品牌小组讲的总结要点,并把这些要点作为总结的结构和模块直接进行表述。于是给他回复到: 几个部分都提到了,但从总体描述来看,不象是一个总结,你再通过网上或其他方式看一下总结的格式和表述习惯是什么样的。写什么要象什么,而不是我们那天给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写。应该是把我们说的内容融进总结去。 茹云也给他指出了问题,让他进行修改。此后杨光还来找飞鸿,请教总结的格式。飞鸿进行了大概的讲解,具体细节让他上网查一下。 谁知杨光修改后的总结风格大变,把几个部分的标题改成了会议新闻报道常见的表述方式,而且会议的基本情况也没有展现出来,离总结的套路反而是越来越远了。于是飞鸿找茹云,想把大家叫到一起说一下如何改。茹云说她看见大家都忙,便直接同杨光说了如何修改的意见。 第三稿总结出来后,飞鸿感到与前一稿相比基本没有怎么改。此时茹云也有些着急,督促要尽快完成定稿。于是飞鸿让杨臣打印出两份,大家坐在一起当面沟通。 飞鸿在大家谈完修改意见后,就总结的套路和格式重点给杨光说了如何写。 一是前言和第一部分要简明扼要。杨光把前言部分写得太多,而且多是直接摘录会议邀请函上的内容,没有必要。前言部分的格式应该是:“为了什么什么,由谁主办、谁承办的XX会议于X年X月X日在XX酒店成功举办,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总结中,杨光没有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展现出来,缺少了总结的很大一块结构。第一部分应该是会议的基本情况。在这部分,应该以叙述的手法直接写出此次会议共有哪几块内容、哪些领导和国家部委出席会议并致辞、谁在会议上发言及发言的题目、第一论坛的题目、主题和参加者、第二论坛的题目、主题和参加者、第二天参观的过程等等。不要评价,只说过程即可。 二是第二部分会议成功之处要重点展开。任何一个会议总结,这部分都是重点。同时因为这个总结是给市领导看的,他们更关注的是会议给当地带来的声誉和成果。所以在这部分,要重点展现三个方面:首先是要提炼出几条与会者参会后的感受和对当地政府的赞赏;其次是要把新闻媒体对会议的报道要点提炼出来;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要把国家部委参会者对会议和当地政府的认可与评价如实地写出来,而且篇幅可以稍大一些。这是此次会议总结的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写第二部分总结时,切忌面面俱到,或过多地写无关痛痒或口号标语式的语言,要学会抓住会议核心点重点展现。 杨光在这里的主要问题,就是把大家已经提炼出的内容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描述,而没有转化成会议总结的角度和语言。应该把这些内容以“会议代表认为……”、“参会嘉宾对……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会议代表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了高度的赞赏”等等。 三是第三部分会议成果和结束语可略写。此次会议,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当地政府和产业园区聚集资源。这一点上上下下都清楚,也是比较关注的地方。作为专业的产业园区服务公司,要给自己留余地,不能把话说满更不能说过头话。因为所有说出的话都有人盯着,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这一点,前面讨论时品牌小组已经交代过原则,重点提哪些企业也由杨臣提供了。直接写即可,没有必要展开。而结束语基本就是套话,主要是展望未来,如何借这次会议的东风,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之类的。 当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总结,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总结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只有把握住了这几个方面,才能算是一个符合套路的总结。而不至于让人看了感觉是一个四不象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