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技术入股如何衡量价值和参与管理?

[复制链接] 0
回复
17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8-9 16:3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同行网案例#很多技术型公司都受过技术入股的困扰,比如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方正的王选与张玉峰。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技术入股如何衡量价值?技术入股人又应以何种方式参与管理?请看《技术入股如何衡量价值和参与管理?》有问题,找同行!
http://t.cn/zWWYJUV




G公司是一家通信企业,基于特定背景,G公司在无线通信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下,获得了国家特批的通信频段资源,G公司主营业务无线定位和短数据传输,相关服务具有优于同行的安全性,可广泛用于涉及信息保密业务。
G公司核心技术由现任董事长程义从I国引进,程义此前主要在国家机关从事行政工作。因引入过程中有双方国家层面参与,因此技术引入成本不高。该技术在I国广泛应用,并海外拓展至美国、巴西、阿根廷、韩国等国家,技术所有方T公司是所在国和纳斯达克双料上市公司。
程义引进该技术后,便在国内广泛联络,召集其他投资人,因技术先进、资源稀缺,项目得到很多人认可,引起广泛投资意愿,基于此,程义组建G通信公司,程义以技术入股,作价3000万,占股51%,其他投资人以现金方式出资,合计占股49%。对于股权分配问题,公司成立之初,各方曾有争议,但当时基于程义本人的强势坚持和对公司前景的乐观判断,其他投资人最终选择妥协,接受了这一股权分配方式。其他投资人主要包括,有财务经验的魏新、有公司运营经验的张威、拥有广泛用户资源的金华和二次创业的孙鸿(此前曾带领某科技企业顺利上市)。
公司在北京创建,程义担任总公司董事长兼公司总经理,孙鸿担任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魏新、张威、金华三人分别担任CFO、COO和CMO。
公司成立后,便开始推广业务。由于程义的主要经验都在国家机关工作上,在公司运营方面,仍然基本照搬体制内的行事方式,因此,公司业务发展缓慢,并且,由于在企业出资方面,程义并未投入一分现金,仅以技术入股,日常运营的所有资金都由其他股东负责,相当于程义在低效率的使用其他股东的现金,对此,有实际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的其他四人,颇有微词。但是,碍于程义是公司控股股东,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四人纵使反对,仍然不能改变这种企业“机关化”运作的状态。
就这样,公司在跌跌撞撞中度过两年,两年间的营业收入微乎其微,两年后,公司前期投入资金消耗殆尽,无奈之中,孙鸿、金华联手引入新的投资人王阳,王阳以现金出资,占股15%,其他人原有股份按比例稀释。此次股权调整之后,程义不再是控股股东,很快,在接下来的董事会中,其他董事联手推选王阳为董事长,并任命孙鸿为总经理。
孙鸿上任后,立即按照市场化方式,调整了公司的整体架构,对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开始按部就班运营。本以为这样下来,公司可以慢慢步入正轨,但是,很快,就发生了新的问题。程义虽然已经不再担任董事长,但因为他全面负责技术的引入,因此对公司仍然保持足够的影响力,常常对现任管理层的部署进行干涉,很多制度,无法得到顺利推行。半年后,因为各方面原因,公司业绩并没有预期中的增加,仍不见起色,程义在一次董事会上,对负责运营的张威,大加讽刺挖苦,张威见公司业务无从发展,索性负气辞职。无奈,董事长王阳引入新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运营,但始终无法摆脱程义的影响。
一年后,公司因为高层意见不统一,一直发展缓慢,错过了很多机会,魏新本来试图继续稀释程义的股份,但因为公司业绩不佳,新的投资人不愿意参与,公司发展的不好,作为最大股东的程义也很烦恼,但并不愿意让步,退出公司日常管理。几经协商,最后终于商定,所有股东出让全部股份给新股东,原有管理团队彻底从公司退出,新股东全面接手。至此,公司发展终于慢慢踏上正轨,业绩也逐步上升。如今,公司已经在筹备上市。
由上述案例,联想到很多关于技术入股和路线之争的问题。
1、对于技术入股的情况,到底应如何衡量技术的价值,虽然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但评估公信力争议较大;
2、对于技术入股人,应以何种方式参与管理?如果管理能力不足,是否能够退出日常管理,仅作为非执行董事存在;
3、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技术与市场的路线之争(比如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方正的王选与张玉峰……),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

冯国云
点评:
被黄老师钦点回复此帖,我是受宠若惊,所幸李旭也不是外人,说的对不对的,大家包涵,全当是上课讨论了。
李旭谈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其实困扰过很多很多家技术型公司。
1、对于技术入股的情况,到底应如何衡量技术的价值,虽然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但评估公信力争议较大;
关于技术价值如何评估的问题,说实话,无解。这个和我们上课谈到过的收购公司是一个道理,一个公司有多大价值其实取决约你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需求,在沙漠里头的一滴水和在我家的一滴水的价值相差太多倍了。特别是技术型融资,能准确衡量的其实只有自己。这个“自己”指的是参与的几方,对于拥有这项技术的人而言,这东西绝对是他的宝贝,如果我不是对资本市场有需求,我甚至宁愿可以把这个东西“雪藏”起来,任你多少钱我都可以不出让,你又能拿我怎样?对于资本方而言,是想拿这个东西来赚钱,所以追逐的是利益。而第三方评估机构只是一个中间人,甚至他对技术的细节都理解的不是那么清楚,所谓一个报告不过是他赚钱的一个过程而已,这东西本来就难有什么标准,所以多个20%或者少个30%基本是没法判断的,自然难谈得上什么公信力了。所以几方出现认识偏差应该说最自然不过了,至于这东西最终价值几何,“买卖”嘛,有买有卖,中介机构给一个参考价格,剩下的看自己怎么谈吧。
2、对于技术入股人,应以何种方式参与管理?如果管理能力不足,是否能够退出日常管理,仅作为非执行董事存在;
有了1的这些基本背景,其实管理过程出现技术方和资方的矛盾就很容易理解了。技术方拿到资金以后往往想如何能更强大的完善自己的产品,这东西要做的更酷,更炫,更牛,业界内做成第一,标杆,给别人许多年还追不上自己的水平,这太有成就感了。对资方而言,想的是赢利,赢利,赢利,如何赚更多的钱,什么KPI考核,市场化运作,无不是冲着这个去的。技术入股者想了:MD,这帮人拿我“儿子”赚钱,还不想让我参与,太混蛋了。投资者想,这人完全不懂市场运作,还老是在这里指手画脚的,我们和这样的人一起能搞出来什么名堂?于是,就此开始呯嗙,呯嗙...
其实这个现象不光是中国的问题,Google和Facebook都出现过类似问题,Google 的创始人Larry page曾经有一度被资方的CEO取代,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毛头小子逐渐成熟了,懂得了市场运作的很多东西以后,才逐渐回到了联合CEO的位置上(请注意,再次回来以后还只是一个联合CEO),而最近华尔街一直有呼声要求Mark让出facebook CEO的位置,道理完全一样,始终资方的人认为做技术的人不成熟,担当不了大公司CEO的大任。可是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很多的大型IT公司的一把手还真的是以前的技术男,所以,李旭,像你我这样的人还是有前途的,即懂得技术,又学过MBA的专业商科训练,那绝对是“管理+技术,谁也挡不住”。
所以技术入股这是否一定要退居幕后,这个其实并没有定论,近些年,Bill gates退居幕后了,可是有人说微软叫做“失去的十年”,近十年微软没有任何革命性的东西拿出来,只是跟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Jobs是一个疯狂的技术导向者,这也并不影响他把苹果的股价成倍的往上翻。
3、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技术与市场的路线之争(比如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方正的王选与张玉峰……),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
所以这世界上其实原本没有所谓的技术路线之争的问题,只不过有“人”参与进来了,这个争论就出来了。一体两面,科技公司其实没有技术不行,没有市场能力也不行,那些所谓的“争”其实争的不过是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和这背后的利益。技术路线可能做好,市场路线也不一定会落败,单看最后大家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在某一个阶段什么东西更适合。所以这事就是博弈,几方搞到你死我活,就像你的这个案例,公司眼看快要崩溃了,需要资金来活命的时候,各方自然会让步。当然,如果你考虑国内这种环境的话,那群众的眼睛都还是雪亮的,没有市场能力,许多的技术只有“胎死腹中”,这是和国内的这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这样一个大环境有关系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市场先行一步会更好。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黄铁鹰
点评:
卖过自己“孩子”的人,感受、感觉和对价钱的认识就是不同!!! 国云,你这篇点评,我十月份讲并购案例课就用。

此案例转载自找同行网,版权归找同行网所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