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引导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发挥影响力。知名的哈佛小儿科老人家贝瑞·布雷佐敦以一个简单的测验测试婴儿的人生观。发现乐观的婴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种孩子在生活中一般不断受到大人的赞美与鼓励,面对人生的挑战自是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是来自一个暗淡、混乱、没有关爱、父母一味严厉否定过多的家,孩子便显得毫无信心。这种小孩未来往往抱持失败主义的人生观,从来不期待老师会鼓励或注意,也不认为学校生活会有任何乐趣。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孩子极小的时候便开始成形。布雷佐敦指出:“父母要知道如何能引发孩子的信心。好奇心与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孩子了解自我的极限。”这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是一大助力。他的建议是有科学根据的,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学龄前形成的情感特质相当程度地影响进入学校后的表现。 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能克制一次拿两个糖果的冲动,十四年后入学测验的成绩可能比别人高。 现在许多先进国家孩子在校表现的标准,不是看小孩累积多少知识,或比别人更早具备阅读能力,而是看其他情感与社会性的因素,诸如是有否有足够的自信与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当并能克制不当行为的冲动,能够耐心等候、遵从指示及向老师求助,与其他孩子相处时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 学习能力是一切知识的基石,也是决定孩子在校表现的根本原因。学习能力的基本成份,全部都与EQ有关。 一、 自我信任。感觉能驾驭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事物,相信只要努力就很可能成功,也相信通过努力他人会提供协助。 二、 好奇探求。认为探索世界是好的,而且可带来乐趣。 三、 进取意识。有发挥影响的意愿、能力与毅力,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能力与效率感。 四、 自制自律。具有与其年龄相称的自我控制能力。 五、 人际关系。能与人达成起码的互相了解,根据了解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六、 沟通能力。具备与人交流观念及交流感受的意愿与能力,首先必须能信任别人,且从人际交往(包括与领导的交往)中获得快乐。 七、 合作。能够在个人需求与团体活动之间取得均衡。不会顾此失彼。 情绪自觉:更能察觉与认知自己的情绪,更能了解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能认知感觉与行为的差距, 情绪的管理:更能忍受挫折,更懂得纾解愤怒,较少与人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少被休学或退学 较少表现出侵略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对自我、学校及家庭较具正面观感,较善于纾解压力,较少感到孤单或焦虑 将情绪导向正途:更负责,较能专注眼前的工作,较能克制冲动,成就测验成绩改善 同理心:情绪判读能力,较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较懂得倾听, 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与了解能力增强,更懂得解决与协商纷争,较懂得解决人际冲突,沟通时更清晰有技巧 现在有太多的小孩子不善于化解情绪,无法专心,难以克制冲动,不负责任,不关心学业,这么多问题只要任何一项获得改善都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情绪识字班是幸教学品质的好帮手。虽说处于时兴预算精简的现在,斥资设立这类情绪认识班绝对是值得的。 这一方面要归咎整个社会不重视儿童基本情绪技巧的教导,包括愤怒的处理、冲突的解决、同理心的培养、冲动的克制等等。童年是脑部成长的重要时期,正是培养健全情绪反应库的良机。 尽管有些教育办人士相当重视情绪认识的问题,相关课程仍很稀少,多数老师、校长与家长根本对此一无所知。一些绝佳的课程设计都是在非主流教育体系中才找得到。当然,再好的课程设计。 是否就像颜色有红黄蓝三原色,也有所谓原始情绪?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些?这一直是学者专家争议不休的问题。有专家建议以基本族类来区分,当然还有反对的声音。 有一种嫉妒是混杂着悲伤与恐惧,应该如何名之?又如希望与信念,勇气与宽恕,坚定与宽大等美德如何分类?还有怀疑、自大、懒惰、麻木、无聊等又归于何类?显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关于情绪分类的科学争辨恐怕还要继续下来。 1、情绪技巧的教育:情绪的辨识,情绪的表达,评量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管理,延迟满足,克制冲动,减轻压力,分辨情绪与行动的差距 2、认知技巧的教育: 自说自话——碰到问题时先在心中与自己对话, 解读社会讯息——认知个人行为不能免于社会的影响,从整个社会的观点来检视自己。 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如设定下列步骤:克制冲动,订定目标,思考可采取那些行动,预期行动的可能后果。 3、了解别人的观点 了解那些行为是可接受的 抱持下面的人生观 自觉——如培养务实的自我期许 4、行为教育: 非语行为——透过眼神接触、脸部表情、音调、手势等来沟通。 语言行为——提出问题时要明确,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回应,避免受负面的影响,用心倾听,协助别人,结交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