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论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鼓励国民成为“君子”,最后达到“仁”的状态。由于在第一个原则“礼制”的前提下,人们被限制在自己的层级中,不能突破自己的层级,因此这是一种在限制条件下的个人修炼,大的框架和约束条件都被确定了,然后进行个人的修炼。孔子在《论语》多次表达这样的思想。 《论语》第1•11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是: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做事原则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不能改变“父之道”,就是父亲留下来原则和规定,是不能突破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思想和行为的限制,突破这种限制就是“不孝”,就违背了“礼制”,也就不会成为“君子”。 在《论语》4•19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因为要尽孝,所以不能远离父母,这也是一种对行动的限制,远离都不行,何况其他行为呢? 在《论语》第4•20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这里又一次强调了不能更改“父之道”的重要性,这是“孝”的检验标准,也是一种是否遵守“礼制”的标准。其核心还是不能突破、不能更改上一辈、老一辈定下的“规矩”,这就是一种对个人发展的限制。 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多处看到孔子的谨慎、小心的行事风格。也说明他认为君子不要突破前人的“规定”。 《论语》4•22篇中,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虽然言出必行是值得称赞的,但对自己的过度限制,也会抑制自己创新的思想。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没有试探,都是有了十分的把握才说出来,才敢去做,这样的事情似乎在现代是不合适的。也许兑现承诺这一思想是可取的,但其反应的“君子”的思维模式,却是一种限制、保守、不能突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僵化奠定了基础。 在《论语》12•1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是: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这段话曾被认为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可以达到“仁”的状态。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孔子治理国家的第一原则就是恢复礼制,实现国家各阶层的团结和统一。因此孔子认为对于国民就应给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支持国家恢复“礼制”,这是一个国民应该做的。 对于如何做到“仁”,孔子给出了一个根本的评价标准:对于违反“礼制”的事物,要做到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由于“礼制”是不能突破的,因此国民只能在自己的层级范围内修炼,不能突破,因为突破就是“非礼”,连看、听都不行,更不能说和做,这对国民是一种多大的限制啊。不知道为什么孔子没有加上“非礼莫想”的要求,不过后面似乎还有。 在《论语》14•26篇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译文是: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这正是孔子“礼制”思想的核心,只能在自己层级内思考,在自己的职责内思考,超出这些就是“非礼”。而曾子的“君子思不出位”正和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一样,君子应该“非礼勿想”思考都不要超出自己的职位。我们认为只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限制,这种限制将使人丧失创新的能力,想都不敢想,更无法去做了,这样的人还有创新精神吗?于是我们只能遵循上一辈的规矩,按过去的方法办事情,我们的体制就会越来越僵化,社会就会越来越落后。 在《论语》16•8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是: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按照孔子的思想,不同的层级是不能突破自己层级的,因此君子必须要有畏惧感,才不会去突破自己的层级,要知道天命会限制自己,要畏惧比自己高层级的人,而对于圣人的教诲也必须敬畏,不能突破的。这也是从三个方面来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让人们归于“礼制”的结构之下,突破就是非礼,就不是君子,其行为更不是“仁”。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孔子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就是鼓励国民成为君子,做到“仁”。而核心是“克己”,并且这第二个原则也是为第一个原则服务的,就是为了“克己复礼”。 现在我们要问:这个基本原则正确吗?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创新,将社会成员限制在自己的层级内修炼,反复告诉成员不能突破本层级的规定,甚至到了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甚至不能想的地步,社会成员还能有创新思想吗?还能有创新的方法吗?虽然孔子谈到不要违背的是“礼”,但这种方方面面的限制,最后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创新的能力和思想,大家都是按照过去的方法来做,这个社会就只能逐步退化。就像西方发生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维系我们的农业社会,还沉浸在“泱泱大国、物产丰富”之中,甚至上千年都没有变化的体制(或礼制)之中。孔子希望自己的理论可以预测“百世”,但他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没有创新支撑发展的社会,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