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学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HR经理、总监,以及职业经理人,大多会按照专业知识(如行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工作经验、生活阅历、知识面等),以及能力水平(如领导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观人察事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抗压能力、反应能力、执行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等)、以及素质及个性特质(如情商、逆商、道德水平、内在涵养、以及其它与众不同之特质)。基本上会按照这几个模块来招人。
有时,甚至规模较大的公司,还会使用一些心理测评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荣格的MBTI职业规划测评、管理人员潜质测评、智商测评、情商测评、人格素质测评等等。
一些职业经理人跳槽到民营企业后,发现老板的招聘方式与西方的这种招聘方式完全不同,基本就是凭感觉招人,或者看面相,甚至还请专业的面相或算命的先生来看相或对生肖命理八字。比如楼主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在西安杨森、甲骨文中国、微软中国等跨国企业担任过人力资源经理、总监的职业经理人邓康明,当年到阿里巴巴面试时,邓康明说:“面试时,马云给我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写着‘风清扬’,而我们所聊的话题居然是金庸、武侠,马云一边聊一边把玩着一把剑。我当时就想,这家公司和我以前待过的公司都不一样,这很有意思。”和马云聊完后,邓康明决定留下来。光阴似箭。一转眼,邓康明已加盟阿里巴巴三年。
一些职业经理人看到老板这种招聘方式,觉得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但是不管是一般的民营企业,还是在一些顶尖的职业经理人身上,这类事情也经常发生,比如唐骏跳槽到盛大,也好像是半个小时就决定了,唐骏到新华都也是快速的决定,完全是非常感性的中国方式。用友前总裁何经华加盟用友,也是王文京听了何经华一次演讲,就邀请何经华加入。
如果说一般的老板或经理人面试凭感觉,那他们可都是最有名气、接受过多年西方教育、并在西方企业工作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和国内一流的老板。这里面,有的合作时间长,有的合作时间短。
一种纯感性、一种纯理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通常也是导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在用人方面的矛盾之一,甚至一些职业经理人由此觉得老板没水平,因此而瞧不起老板,觉得老板不会识人。
楼主在2005年担任一家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时,面试过两个人力资源经理的候选人,当时觉得他们都不错,从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等,感觉不相上下,但是,不经意时,发现其中一个的神态中有点轻微的邪气,而另一个则没有这种邪气。当时,楼主就选择了这个内在有些正气的那个,这个经理后来与楼主共事多年,并成为好朋友。
还有一次也是在那个企业,当时公司招聘技术部经理,招了两多月还没招到合适的人选,通过网络、报纸、人才市场、熟人推荐、在本行业里搜等各种渠道发布信息和找人,都没找到比较合适的人选,就差猎头了,于是人力资源部和楼主都有些急了,当时有一个面试者,经过人力资源部的面试,以及楼主的面试,觉得他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之间平衡得比较好,这也是很多企业在招聘技术部门的经理或总监时难招的原因,又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懂技术是做事认真,懂管理是做人不错,而做事与做人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种要像小人一样认真计较,一种要像君子一样宽容大度。
但在楼主和他的面试过程中,楼主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他似乎有点点心术不正,感觉不是那么好,但当时公司太急需技术经理这个人才了(因为前任经理辞职一个多月了,而公司原来是经验型的管理,人一走,经验就带走了,问题就不断出现)。当时楼主想,一点点邪气,应该问题不大。可后来的事实告诉自己,这个决定是错的,他进来不到三个月,他不断挑拨老板与楼主的关系,是导致老板与楼主后来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两个月楼主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试用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但是已经在公司造成了严重不可逆的后果。
楼主通过这两件事的对比,以及总结了自己多年来招聘人和面试人的成败得失,发现一个规律:
1、在面试时,感觉很好,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也较高的人,能够合作长久。
2、在面试时,感觉很好,但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足的人,自己会比较累比较辛苦,勉强能合作,但比第一种在时间上更短,更让人操心。
3、在面试时,感觉不太好,但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无一例外,在公司利益上全部起了负面作用,同时在个人关系上也伤害楼主(有故意中伤楼主的,也有不是故意但伤害楼主的),基本上合作不会超过3个月。
后来,楼主在看佛教唯识学的书籍时,看到一个理论: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眼神交流的第一刹那,阿赖耶识(类似于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概念)的种子流出,若有前世的因缘,这时因缘的种子就开始发芽。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后来,楼主与一个职业经理人聊起这类话题时,他和我一样也有共识,他认为:西方招聘技术是选拔创新人才,通过素质测评,来判断人才的发展潜力,偏向客观,与国外自由市场的国情相符。中国式的凭感觉面试,是选拔共识者,与共识者共事,偏向主观,与国内计划经济的国情相符。楼主觉得他说到要点上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式的凭感觉招聘,是在找有缘人,找与自己前世有缘的人,找这种人是找共识做事业者,在做人上、理念上、风格上、文化上不会与自己冲突太大,至少用得好不会轻易反目成仇。而西方的招聘技术(知识与经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侧重于做事的专业知识、经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与做事的能力,即使职业素养好,如果没有共识,那最多只能达到做事认真的水平。
而如果招一个人,不但感觉好,而且专业知识与经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都还不错,那恭喜,这个人是帮自己成就事业的,用佛教唯识学的话来说,是前世与自己有缘的人,如果两人都珍惜这种缘份,不敢说老板事业上一定成功,但至少成就事业的成功率大了许多。
楼主在后来的工作中招聘中高层管理者,面试中基本上按感觉+曾国藩的《冰鉴》+西方的系统招聘技术,三者融合进行,经后来总结发现,90%的人在能力上和楼主当初面试时的判断一致,在职业素质与道德上70%以上与当初面试时的判断一致。用这三者结合的面试方法,基本上能力都不错,而且也没有出现过故意伤害楼主自己和伤害公司的人(也许将来可能偶有例外,所以仍需不断的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
看来,中国式的经验,有中国式的利,也有中国式的弊,凭感觉招人,能找到共识者,但可能能力上差些。按西方式的系统招聘技术来招人,能力上可能不错,但可能缺乏共识。因此,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找到又有共识,能力又不错的人才。特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希望你能招到最合适的那个人。
(云亭书院原创,转载请注明博客地址)
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739761742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QQ群:164856861(欢迎老板和中高层经理人加入本群)
开心家庭教育QQ群:220796841(欢迎热爱教育的家长和老师加入本群)
智者仁者乐园QQ群:220674081(欢迎各领域一流顶尖高手和资深人士加入,进群后需要面试考核)
智者仁者预备QQ群:213563649(此群不限领域不限资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