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布局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创始人、董事长 赵民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中国诞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今天,已经初步完成了第一代创业的过程,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有了两种资产:一是公司发展壮大以后的公司资产,一是个人和家庭积累的个人资产。但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公司股份全部是自己家族成员的,一般出于各种考虑而把这两种资产混杂在一起,不分开的。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家族第二代也开始长大,大学毕业以后也开始进入商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讨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布局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讨论民营企业家的个人资产的分布战略。
我们正略钧策的观点是,要有一个“1+1+1”的产业投资战略。
第一个“1”,是指民营企业家自己赖以成功的“发家生意”,也就是自己最早成功的那个行业。这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产业基础和事业基础。对于大部分1960年以前出生的现在50岁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自己在过去三十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功的产业,一定是自己最熟悉,最清楚,最有把握的事情,当然,应该也是最有感情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产业上,增加自己的投资,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不仅是一种产业战略,更是自己的生存基础。
但是,一般民营企业家遇到的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发家产业”,通常是一个市场完全放开的技术含量有限的制造业,现在的利润率越来越低,通常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2008年开局以来,粮食涨价、石油高价位、人民币升值、土地严控、银行贷款严控、税法调整、《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等等,使这样的一个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充满了不确定的未来。
所以,我们提倡和推荐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要有第二个“1”:要从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发展一个高成长的新产业。这个“1”战略,不仅仅因为2008年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市场环境,所以,才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而是有更加长远的打算。如果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和媒体报道的民营企业家,基本上我们可以把民营企业家分为两种:一种是换过行业、虽然还保留了自己创业早期的那个行业但是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早已经不是发家业务的民营企业家,一种是从来没有换过行业、现在还在干着自己当初创业早期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前者在华人企业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嘉诚。李嘉诚最早的时候是卖塑料花的,哪里懂什么房地产,更不知道什么3G和高科技,但后来全懂了。这两种民营企业家的形成,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每个企业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差异,但是,形成这样一种差别的最主要的原因,按照我的观察,还是在民营企业家本人的战略。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还远不成熟,市场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所以,一个民营企业家,如果真的能够从长远发展战略上,安排布置第二个新产业的战略发展和投资,只要你不是要求太高,管理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那么,三年五年以后,还是基本能够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产业格局:老产业继续提供利润和发展支撑,新产业也开始贡献新的希望和未来。跟着你一起创业的公司老员工也因此而热情高涨,信心倍增,一个集团公司的雏形开始显现。
当然,话又说回来,也有很多民营企业家,也在这样一个从核心老业务向转向一个新业务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乃至失败。但是,这不是新产业本身和发展战略的问题,而是企业家能力和内部管理的问题。因此,是有解药的。
在上面的两个基础上,第三个“1”也就有了重要的来源和存在的价值:我们提倡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做财务投资,或者叫“在某几个产业中,做一个永远只当小股东的人”。对民营企业家来说,这种财务投资,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三年中,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今后十年,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和中国企业家的财富,主要已经不是来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产业市场,而是来自资本市场。换句话说,金融资本将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和中国企业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再过十年,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的富豪榜,看看我们周围的有钱人,一定会发现,那些投资于资本市场、投资于风险投资、投资于创业企业的人,会逐渐在产业和资产上,不断胜出!
十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中国的全部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比美国微软一家公司的市值总和还小,所以,那个时候,你忽略新产业投资,忽略资本市场,忽略基金,是没有关系的,也是无足轻重,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一个深刻理解和贯彻“1+1+1”战略的中国企业家,会更加容易发展壮大,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这也是我们回顾三十年总结的一个结论。 本文首发于《中国中小企业》,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创始人、董事长,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公司及作者名称,如需采访、约稿,请联系010-59082979/2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