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会飞的猫 - 

中国文化崛起的批判性反思

[复制链接] 18
回复
171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12-1-31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现代化过程是比较痛苦的,相比较而言,日本与韩国较为容易,因为:日本与韩国完全以西方现代化取代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则是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缓慢前行。对于目前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定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我们的现代化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所以西方的现代化一直强烈影响着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位,现在对于”国学“的吹捧无疑受此影响。总体而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自己的历次斗争中已经被消损的差不多,而西方现代化中”公平、法制、民主“的思想在整个体制中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框架。我认为,目前我们应该在破碎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逐渐建立起一种能够指导现阶段发展的新文化,而谈”文化崛起“未免有些远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6:3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2-2-5 16:37 编辑
勉强家2012 发表于 2012-1-31 17:53
我们的现代化过程是比较痛苦的,相比较而言,日本与韩国较为容易,因为:日本与韩国完全以西方现代化取代了 ...


  谈“文化崛起”四个字确实是好高鹜远了些。不过,目前中国政府推动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是适时的、较好的。
  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就会对国家和自己将来的发展之路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也会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常常是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先于政治经济变革实践而形成,思想文化的大辩论、大鸣放、大字报,常常是国家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先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迷茫、困惑,一种求是、求志同道合者、求解决之道……外显的强烈需求和表现。当然,目前的中国文化建设,是远远不达标的,中国缺乏软实力,几千年文明难敌好莱坞对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例如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那些率先感受到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当中,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从而成为推动改革社会的巨大力量。在西方,反映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和理论广泛地传播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的积淀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到后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大众心理基础。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就像电脑的软件与人的软件应用一样,同样的电脑硬件配置,为什么不同的人操作却有相差甚远的效果,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也远远不同?
  在2003 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被问到“美国凭什么在未来维持领导地位”时,他回答是“靠软实力”。那么,“中国凭什么在未来维持发展优势”,答案只能是靠自己的软实力。
  中国已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握有多少软实力?“只输出电视机而不输出思想,难称大国。”

  所谓的文化崛起,是指中国到了该文化复兴的时期,而不是我们被欧美引导全球文化潮流,被牵着鼻子朝着他们的目标走,这样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是世界强国。正如前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思想舆论,被西方国家所主导和改变,丧失了自己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否定了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这也是导致前苏联垮台、国家与人民财富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
  西方敌对势力采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手段,例如“星球大战”计划拖累苏联经济、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生活与财富,优于社会主义制度”动摇民心、军心,千方百计搞垮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先哲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如果不坚持以本阶级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它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坚持不住。
  毛主席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必先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在苏共失败的过程中,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甚嚣尘上,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种文艺团队,都加入了反苏大合唱的乐队。乐队的总导演就是戈尔巴乔夫。一时间,社会主义、斯大林、列宁被说得一无是处,资本主义成了人间天堂。对于拥护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的力量,极力打压。结果就是党内思想严重混乱,人民失去共同理想。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不打自招: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主义。面对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现状,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已经达到”。
  
  而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遵循坚守着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西方的资本主义,在全球多数人“看中国社会主义的笑话”百废待兴、战乱频繁的艰难局面里,冲破重重困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全球第一工业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这里面就有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坚持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先哲管仲说得好:“衣食足,则礼义兴。”依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文化产业会顺势大发展;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处于爆发性成长的前夜。从人口结构看,渐成消费主流群体的“70后”、“80后”,也更倾向于购买娱乐和休闲产品。
  就飞猫所知道的一些朋友熟人与现实情况,有几个属于文化产业的企业,获得了政府金融上的支持。中国政府政策与金融上的培育、支持政策,已经执行到全国各地,包括县级城市。
  目前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又值此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既将到来之际,文化产业必将获得顺势大发展。虽然它比不上经济繁荣时的大发展,但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却是一枝独秀。

  …………

  就拿中国传统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现代人学习它、领会它还真不容易。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它,当今世界真还没有几个人能解释得好。
  飞猫自身对于易经之道也深感震惊敬畏,它博大精深、玄妙难言。迷信迷信,迷而信之,就是迷信,如果不迷而信呢?也是迷信?

  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当时有李淳风等易学大师)。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易经成为改革运动的文化之魂。当时提出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高岛吞象先生是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营商、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许多占断结果被日本天皇、内阁总理和各省大臣所采纳。他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中包括定远舰的沉没和战后条约的签订。
  他曾建议政府应设置占卜专责单位,他是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家,地位崇高,权倾一时,可是就在这人生正达巅峰之际,他却突然宣布退隐,令人讶异不解。
  原来在1906年时,他的亲家日相伊藤博文,决定前往哈尔宾密会俄国财政总长,协商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为此,他帮伊藤占了一卦,力劝伊藤取消行程,以免发生意外,但伊藤没有接受他的建议,结果被刺身亡,受到这个刺激,令高岛深深体悟人世的无常,於是他为自己的未来行止,占了一卦,得天山遯卦,变爻为上九,遯卦的意思是,君子识时而退,可得亨通,就是小人,亦当守持贞正方得有利,所谓君子识时而退,是意指小人将逐渐得势,君子最好要知机退避,上九的爻辞为「肥遯,无不利。」意思是高飞远避尘世,无所不利。
  高岛深谙易理,依此遂毅然退隐,在明治维新,政局动汤不安的年代,终能保持名节,安享馀年,他的归隐和宋代大儒朱熹如出一辙,都是占得遯卦而作出退隐决定,前後映辉,成为易学史上的美谈。

  日本的高岛吞象,我们可以说他是继承、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代表者之一。周易之道,在他手上发挥出了许多人不可匹敌的力量与影响力。近代的中国人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2:38:50 | 只看该作者
转些题外话: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私学的创立,则是标志着“学在官府”彻底的被历史所淘汰。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原来西周的官吏到各诸侯国去谋出路,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需要士为他们服务,争相养士,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便应运而生。士阶层中出现了各种学派,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取一家,乃合各家成帝王之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这四家均有私学。到了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的声价越来越高,养士的风气有增无已,私学更加盛行。“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私学更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私学兴衰交替历史轨迹:
  中国的私学源远流长,在2000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如下兴衰交替的过程。  

  发轫于春秋中叶,勃兴于战国中期。当时,日渐衰微的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阶层)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盛行;及至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私学发展而至勃兴。

  秦废百家而独重法,私学受挫。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府倡导私学,私学开始复兴,蒙学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

  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南宋的蒙学已开始分化出村学、义学、族塾、冬学等各种形式。到元代,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社学、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但清初的高级私学,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

  从晚清至1949年,具有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的新式私学开始出现并获较大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私学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14
发表于 2014-11-20 05:45:15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谈文化崛起确实尚早,如今谈文化崛起也还是早,
文化崛起是必须能引领全员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大提升,
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国度或其他社会的认知变革。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1:0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4-11-20 22:23 编辑

经济第一,其他第二。经济是一切的基石。所谓的文化崛起,也必须经济上领先其他国家,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标杆,才称得上名至实归,人们也才信服你的文化魅力。因为你既能说得到位,也能做得到位。否则,谁信你呢?光说不练假把式?

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软”,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是一种文化吸引和精神感召,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在能够体现文化软实力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科技产品的背后,有着人们对其文化价值观的仿效与认同。对内成为凝聚力,对外即是文化软实力。例如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与世贸的游戏规则接轨,尊崇西方企业的中国企业,普遍惊呼:狼来了(例如美的集团总裁,曾为此把董事长何亨健唬得一惊一咋。随后,2004年,美的集团以低成本规模制造的能力,与空调创新技术世界领先的日本东芝开利,进行互补、深入的合资合作)。今天呢?

历史的变迁,也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也只有经济稳定的不断发展,才有文化的兴盛。经济不发展、不稳定,人民勒着裤腰带饿着肚子经常在打仗,又怎能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奢谈文化这一类东东呢?

在这方面,中国的管仲、孔子对此早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先富之、后教之"的名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历史客观规律。个人、企业、国家,都是如此。

中国企业何时在世界崛起了,享有了崇高的威望,中国何时才能谈论中国文化崛起。

一管之见,见笑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20:1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4-12-12 20:52 编辑

人类历史上四次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历史



  1、世界首次生产力高潮——中国的辉煌时代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发生在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么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亦即第一次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则发生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中国从公元前3 世纪起,即秦汉时代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的社会,成为封建大帝国。在西方处于落后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时,我国正是唐宋盛世(7——12世纪)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科学文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中除造纸外,其余三个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和推广应用起来的,形成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与经济繁荣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它吸引着许多国家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多达五六百人。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绕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则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在3 ——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封建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各代经久不衰,原因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数学有早西方几百年的优异成果,形成以计算见长、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天体位置的计算十分高明。历法应用的规模之大与延续时间之久为世界所仅见。中国的蚕丝织品,长时间成为西方各国期求之物,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陶瓷名扬天下,在中世纪比黄金还贵。延续发展了2000年之久的中国铁器也是世界之宝,其产量、质量均是西方望尘莫及的。中国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农业科技使中国领先进入封建社会,并构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称道。农学与医药学都是中国人口得以繁衍昌盛的前提。正是这些科学技术成就使中国出现持续千年的繁荣,使中国300年雄居世界之首。

  2、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产业革命
  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到1830年,这相当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世界科技中心由意大利转到英国。在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文中少说了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亚当·斯密,他对英国经济做出了无形的巨大贡献。亚当·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之久。)

  3、世界第三次生产力高潮——化工技术革命
  世界第三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三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它发生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1851——1900),即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与德国之间,这次转移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德国用40 多年的时间(1860——1900),完成了英国100多年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4、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电力技术革命
  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大致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即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的1879年到1830年。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回顾美国历史,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于殖民地的经济落后状态。1860——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它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890年,一跃世界第一,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黄金储量占世界一半。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量打道70%,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霸。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0: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5-3-13 18:55 编辑

  世界第五次生产力高潮在哪里?在中国。有这个发展趋势了。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互联网蓬勃发展,利益共享的合伙人制度也开始进入传统行业。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中国恰巧进入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和1万美元以下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战略可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吗?不能。

  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就像市场经济的祖师爷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国的大部分人口贫困不堪,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强盛。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依靠建立在优越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昂贵劳动力。”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工资不仅刺激国富增长,而且也是国富增长的自然症候。比如,在英国治下的北美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独立成为美国的地区,工资水平高于英国,最有发展的前景;英国是欧洲工资最高的地区之一,经济增长也相当强劲;中国则是到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下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中国的发展早已到了顶峰、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必须注意到,在亚当·斯密发表上述见解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还没有发生,美国还不存在,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然而,没过多久,亚当·斯密的预言一一变为现实。也许,中国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再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如果中国不改变目前这种国富民贫、大国小民的状况,亚当·斯密200多年前的预言对今日的中国也同样适用。

  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比中国人高?因为劳动生产率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劳力投入下,生产销售出更多优秀产品,让顾客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利润与发展就会受到挤压。)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高?因为有持续改善的标准化管理。
  为什么他们能够持续改善呢?因为他们有科学有效的利益共享体系。
  持续改善的生产力与利益分享体系,能够把握好平衡点与底线。

  因为领导人知道企业要做好做大,首先要树立一个“分享”的理念,知道利益分享的重要性,知道企业发展是和股东分享,和管理团队分享,和所有的员工分享,而不只是老板关照员工、关照合作伙伴(美的集团何享健所说)。
  因为许多中小企业的目标作用力看似一致,但因为思想、态度、企业习惯、利益立场的不同,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导致结果自然有大的差异。领导人也始终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从而对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景,存有既畏且疑的驼鸟心态,自然也就使企业长期徘徊不前、难以长大。

  中国企业何时在世界崛起了,中国人民何时普遍富裕起来,两者在全球都享有了崇高的威望,中国何时才能谈论中国崛起。

  一个国家,跨国行业巨头企业越多,人民越富裕,则越昌盛。国家如此,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先哲管仲说得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候主父偃列传》:“治国的方法首先是使百姓富足,使百姓富足的关键在于节俭。”
  …………

  《素书》说得好:“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这一切,与今天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理念(企业的本质责任是持续不断的提高效率和盈利,消灭一切浪费),是如何惊人的相似呀。历史,常常会惊人的不断重复着。

  改变组织必先改变文化、必先宣传舆论,达成共识与决心,心智文化的改变才是组织变革的基础。
  众所周知,ISO质量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持续改善”(与美国管理大师戴明的戴明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管理哲学是一个道理),很多企业也把这句话当做企业文化口号。可是,超过八成的企业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持续改善”、怎样“持续改善”?能把“持续改善”这句文化口号“内化”为内部制度、流程、标准、方法和素养的企业几乎没有。有“文”无“化”,有口号无行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文化悲剧。

  奋斗意志与渊博知识,是人们走向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二大法宝。二者缺一不可。无知是恐惧、迷信、忠诚、敬佩之母。知识是光,无知是黑暗。知识是治疗恐惧、迷信的良药。

  飞猫纸上谈兵,见笑大方。希大家多多指正。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4:2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5-2-21 13:55 编辑

以持续改善的劳动生产率为中心,以持续改善的劳资关系为本,不可偏执,不可偏废,上下同欲,是我坚持的观点。

问题:

1、首先要和相关人员“谈恋爱”,使大家了解你、相信你。

2、持续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思路方法可行性、针对性强吗(做一份商业计划书)?有多个成功的现实样板工程吗?

3、告诉大家失败的可能有几分?并接受各种质疑与失败可能性分析。

4、告诉大家如何避免失败。

5、告诉大家一旦失败了,如何负责任。


我们都客观认真、没有虚假的扪心自问了吗?事先回答好这些问题,先小人后也小人,企业自然还是和气生财,健康运行,关系良好。欲动先止,止而后动。孙子说得好:“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反之亦反。你怎样思想决定你怎样行动,你怎样行动决定你未来成就大小。

企业如何引进创业资金的思路如此,人们冒险干大事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