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毛泽东调兵遣将争夺中原

[复制链接] 0
回复
5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11-25 15: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调兵遣将争夺中原
自古逐鹿在中原!
  得中原者得天下!
  千百年来,那些睥睨四方、指点江山的智者们,站在中华文明每一页新历史的开端,似乎总念叨这两句话,语重心长地告诫有志于天下的奸雄、枭雄或者英雄们:中原是最大的风水宝地,拥有它,才有美好的将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于草根却心雄万夫,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辈如粪土的毛泽东当然也懂,而且作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中共最高统帅,他比谁都心里有本帐。
  他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的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国共两军第二次全面“互掐”(解放战争)、“大打出手”已经整整一年。
  两年前的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一再强调,“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但世易时移,今非昔比,那时中共力量还弱小,他的“胃口”仅仅是一个“巩固的基础”,而现在已是“统一中国”,需要“控制中原”了。
  与蒋介石殚精竭虑,不惜血本重点“照顾”的山东、陕北相比,还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中原大地,因为他几个月前的一个重大“策划”而硝烟四起,也变得格外扑朔迷离起来。
  1947年7月21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一架寒碜的凉棚下,被胡宗南紧追慢赶的毛泽东,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会上,他似乎忘记了不远处胡宗南的枪炮声,兴致盎然提出了一个能让老“冤家”蒋介石睡梦里心惊肉跳的计划: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蒋介石。
  很多人都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他到底还不是卜定阴阳、能掐会算的真神,不敢也不能拍拍胸脯打包票,肯定这位“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蒋委员长,5年后会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乖乖听话,真的如期完蛋。
  何况,实力比他大得多的蒋委员长,还在一门心思琢磨着“解决”他呢。
  因此,他又谨慎地补充说,“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为此,他以中原为圆心,主持决定:
  北边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
  刘邓麾下的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9纵)由原计划西进增援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中原的豫西;
  西边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原计划南下关中,改为独立坚持陕北内线作战,牵制胡宗南集团。
  这一决策,与稍后不久毛泽东又将东边的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之举,构成了一个后来耳熟能详的军事专业术语——“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的情形是:陈毅、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即通俗所称的西兵团)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开进中原的豫皖苏;留在山东的东兵团(约占华野全军四分之一)则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牵制山东国民党军。
  这一招,外行人或许一脸茫然看看热闹,内行人才比比划划不免惊叹。
  毛泽东的目标只有一个:中原,中原!
  这无疑是经略中原的大手笔。
  一年后的8月23日,他的主要军事助手朱德还在解释他的意图,说:“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就在小河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似乎意犹未尽,还要趁热打打铁。他电令远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一战略“策划”,毛泽东由衷地偏爱,却并非心血来潮,偶然兴起。它如同一坛泸州老酒,酝酿的时间颇长。从5月到8月,毛泽东反复权衡修正,断断续续达4个月之久。
  刘伯承、邓小平一武一文两位方面大员,也早已按照他的指令,开始跳跃的“预备动作”,6月30日就率部一举跨过浊流滚滚的黄河,抵达鲁西南(菏泽、济宁一带),迈出了南下的第一步。
  小河会议两周后的8月7日,他们又奉毛泽东之令,一马当先,将统率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兵分三路,形成三股蔚为壮观的“红流”,如离弦之箭脱笼之鹄,流向千里之外的大别山。
  那位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打仗水平进步不快升官最快的胡宗南,率23万之众进攻陕北、一心“捉拿毛泽东”以建盖世“奇功”之初,毛泽东的选择是艰难的。
  没有任何“保险公司”敢于签署“保单”,也无任何一处可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他不顾“万乘之躯”的金贵而独排众议,豪迈地坚持留在了陕北的穷山沟。
  他还曾忙里偷闲,似乎有意“耍耍”胡宗南,潇洒地在自己枣园窑洞的桌屉里留下便条:“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见了便条后脸色的确难看,但毛泽东在这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小河会议6天后的7月29日,他曾向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并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等几个战区的头头脑脑们“诉苦”,秘密发出了一份三A级的告急电报,说“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
  因此,当刘伯承、邓小平能抛开连续作战消耗很大,准备休整的念头,终于二话不说、义无反顾插向大别山时,他投向南方天空的目光是如此热切,似乎在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就看你们的了!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横卧中原,逶迤绵亘,
流水下滩,白云出岫,以雄、奇、险、幽闻名于世,是难得的假日休闲之所。
  不过,尽管“风景这边独好”,刘伯承、邓小平却无赏景的闲情雅致。毛泽东不答应,蒋介石也不欢迎。
  这里更为独特之处还在于,曾是当年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红红火火“闹腾”过的“老窝”。
  刘邓大军的前身,正是红四方面军。
  毛泽东将刘邓大军的落脚点选在此处,让当年“闹红”的将士们打回老家去,别有一番深意,是他棋盘中最看重的一步棋。
  他曾反复考虑,估计了三种结果:
  第一、付出代价,站不住脚,返回来;
  第二、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大别山周围打游击;
  第三、付出代价,站稳了脚,恢复大别山根据地。
  下、中、上三种前途,每一种前途就是一种或喜庆或无言的结局,与许多老部下、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紧密相连,甚至与整个中共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共从1921年浙江南湖的游船上走来,一路惊涛骇浪、风雨飘摇不容易。毛泽东当然期盼第三种“最好的前途”,因此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没有让刘伯承、邓小平一路人马单枪匹马孤军行动。
  早在刘伯承、邓小平强渡黄河的前一天,毛泽东便已电令山东的陈毅、粟裕放下手中的一切大小事不管,火速分兵三路,配合刘邓行动:一部出鲁南,一部出鲁西,一部留山东正面。
  3天后,他更是严令华东野战军“必须在7天或10天内,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并格外提醒说:“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山东是全国的主战场,是蒋介石倾全国精锐人马“倾情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
自古逐鹿在中原!
  得中原者得天下!
  千百年来,那些睥睨四方、指点江山的智者们,站在中华文明每一页新历史的开端,似乎总念叨这两句话,语重心长地告诫有志于天下的奸雄、枭雄或者英雄们:中原是最大的风水宝地,拥有它,才有美好的将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于草根却心雄万夫,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辈如粪土的毛泽东当然也懂,而且作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中共最高统帅,他比谁都心里有本帐。
  他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的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国共两军第二次全面“互掐”(解放战争)、“大打出手”已经整整一年。
  两年前的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一再强调,“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但世易时移,今非昔比,那时中共力量还弱小,他的“胃口”仅仅是一个“巩固的基础”,而现在已是“统一中国”,需要“控制中原”了。
  与蒋介石殚精竭虑,不惜血本重点“照顾”的山东、陕北相比,还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中原大地,因为他几个月前的一个重大“策划”而硝烟四起,也变得格外扑朔迷离起来。
  1947年7月21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一架寒碜的凉棚下,被胡宗南紧追慢赶的毛泽东,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会上,他似乎忘记了不远处胡宗南的枪炮声,兴致盎然提出了一个能让老“冤家”蒋介石睡梦里心惊肉跳的计划: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蒋介石。
  很多人都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他到底还不是卜定阴阳、能掐会算的真神,不敢也不能拍拍胸脯打包票,肯定这位“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蒋委员长,5年后会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乖乖听话,真的如期完蛋。
  何况,实力比他大得多的蒋委员长,还在一门心思琢磨着“解决”他呢。
  因此,他又谨慎地补充说,“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为此,他以中原为圆心,主持决定:
  北边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
  刘邓麾下的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9纵)由原计划西进增援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中原的豫西;
  西边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原计划南下关中,改为独立坚持陕北内线作战,牵制胡宗南集团。
  这一决策,与稍后不久毛泽东又将东边的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之举,构成了一个后来耳熟能详的军事专业术语——“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的情形是:陈毅、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即通俗所称的西兵团)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开进中原的豫皖苏;留在山东的东兵团(约占华野全军四分之一)则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牵制山东国民党军。
  这一招,外行人或许一脸茫然看看热闹,内行人才比比划划不免惊叹。
  毛泽东的目标只有一个:中原,中原!
  这无疑是经略中原的大手笔。
  一年后的8月23日,他的主要军事助手朱德还在解释他的意图,说:“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就在小河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似乎意犹未尽,还要趁热打打铁。他电令远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一战略“策划”,毛泽东由衷地偏爱,却并非心血来潮,偶然兴起。它如同一坛泸州老酒,酝酿的时间颇长。从5月到8月,毛泽东反复权衡修正,断断续续达4个月之久。
  刘伯承、邓小平一武一文两位方面大员,也早已按照他的指令,开始跳跃的“预备动作”,6月30日就率部一举跨过浊流滚滚的黄河,抵达鲁西南(菏泽、济宁一带),迈出了南下的第一步。
  小河会议两周后的8月7日,他们又奉毛泽东之令,一马当先,将统率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兵分三路,形成三股蔚为壮观的“红流”,如离弦之箭脱笼之鹄,流向千里之外的大别山。
  那位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打仗水平进步不快升官最快的胡宗南,率23万之众进攻陕北、一心“捉拿毛泽东”以建盖世“奇功”之初,毛泽东的选择是艰难的。
  没有任何“保险公司”敢于签署“保单”,也无任何一处可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他不顾“万乘之躯”的金贵而独排众议,豪迈地坚持留在了陕北的穷山沟。
  他还曾忙里偷闲,似乎有意“耍耍”胡宗南,潇洒地在自己枣园窑洞的桌屉里留下便条:“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见了便条后脸色的确难看,但毛泽东在这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小河会议6天后的7月29日,他曾向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并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等几个战区的头头脑脑们“诉苦”,秘密发出了一份三A级的告急电报,说“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
  因此,当刘伯承、邓小平能抛开连续作战消耗很大,准备休整的念头,终于二话不说、义无反顾插向大别山时,他投向南方天空的目光是如此热切,似乎在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就看你们的了!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横卧中原,逶迤绵亘,
流水下滩,白云出岫,以雄、奇、险、幽闻名于世,是难得的假日休闲之所。
  不过,尽管“风景这边独好”,刘伯承、邓小平却无赏景的闲情雅致。毛泽东不答应,蒋介石也不欢迎。
  这里更为独特之处还在于,曾是当年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红红火火“闹腾”过的“老窝”。
  刘邓大军的前身,正是红四方面军。
  毛泽东将刘邓大军的落脚点选在此处,让当年“闹红”的将士们打回老家去,别有一番深意,是他棋盘中最看重的一步棋。
  他曾反复考虑,估计了三种结果:
  第一、付出代价,站不住脚,返回来;
  第二、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大别山周围打游击;
  第三、付出代价,站稳了脚,恢复大别山根据地。
  下、中、上三种前途,每一种前途就是一种或喜庆或无言的结局,与许多老部下、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紧密相连,甚至与整个中共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共从1921年浙江南湖的游船上走来,一路惊涛骇浪、风雨飘摇不容易。毛泽东当然期盼第三种“最好的前途”,因此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没有让刘伯承、邓小平一路人马单枪匹马孤军行动。
  早在刘伯承、邓小平强渡黄河的前一天,毛泽东便已电令山东的陈毅、粟裕放下手中的一切大小事不管,火速分兵三路,配合刘邓行动:一部出鲁南,一部出鲁西,一部留山东正面。
  3天后,他更是严令华东野战军“必须在7天或10天内,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并格外提醒说:“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山东是全国的主战场,是蒋介石倾全国精锐人马“倾情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