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用住宅开发思路,难以取得商业地产的成功。
目前商业地产的开发大多还在沿用住宅开发思路,这是不可取的。住宅项目开发商可以自己分析市场,根据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做出产品定位,决定户型的比例以及住宅产品类型。但在大型的综合商业项目上完全不同,它的销售对象不是直接的购物消费者,而是商家,特别是主力店,大部分国际主力店是采取租赁方式,开发商首先要找到主力店,按其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其次,一个大型商业项目需要一次投资建成、才能形成商业气氛,无法采用住宅的滚动开发模式。而对于有些主力店,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前几年租期内低租金,甚至部分免租金形式吸引主力店入住。这种开发模式要求发展商具有极其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专业化公司在商业设施的开发中,比住宅开发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缺少宏观系统支持 运营面临巨大困难。
商业设施开发的选址,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不仅要考虑规划地块内要建立足够数量的停车位,还需要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撑。根据商业设施的定位,应有城市级或区域级市政设施的支撑,例如北京某ShoppingMall,规划超过60万平方米,其规模应是市级商业中心定位,但没有相配套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投入运营后,将会给周边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市政配套系统难以提供足够消费群体的支持,必然影响自身经营发展。商业设施的开发需考虑周边顾客群体支撑体系,包括周边人口规模,收入消费水平,消费习惯,职业与知识结构。服务半径、新的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的衔接等都是影响商业设施的重要因素。
盲目攀比,规模超越区域需求。
实际上,合理的规模是ShoppingMall正常顺利运作的重要保证。商业地产的规模的确定是由城市区域性需求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城市人口规模或城市规模来确定的。在投资规模上不是越大越好,当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后,其收益能力反而会降低,使开发项目处于竞争劣势。对于ShoppingMall这类大型商业设施建筑融资的困难开发商要有充分的认识。因为这类项目投资太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一般在8~10年以上,加上银行对这种新的业态不熟悉,通常对这类项目贷款极其谨慎。北京早期的几个著名ShoppingMall搁浅,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发资金不足。
违背设计规律,建筑群体以及空间难于成功。
一栋4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前面或许可以有1万平方米的广场,但一个40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群就不能设计10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10万平方米的广场尺度已经超过了商业建筑所需要的舒适的室外空间界限,不利于商业气氛的形成和消费者的购物活动。商业地产的规模与尺度要相配合也表现在功能的组合搭配上。
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破坏城市形象。曾有一段时间,商业地产被政府部门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王府井商业街的改建,过分追求首都气派和大都市尺度,商场建筑雄伟堂皇,牺牲了商业街的使用功能和文化传统,导致改建后王府井商业街缺乏舒适的尺度空间,来访的顾客多是外地客人,到王府井更多的是慕名而来,以旅游观光为目的,而不是商业购物休闲,这种作法也已多受批评。
抛弃文化的商业重建是自杀性开发。
传统建筑遗产是商业街增值的文化资源,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街区,这种历史传统遗产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开发商有时需要花大气力营造出某种资源,如上海新天地成功地利用了石库门地区及殖民时代保存下来的建筑遗产,重新组织传统空间以及建筑片段,形成丰富多彩、舒适宜人的、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商业空间,是非常成功的作品。而北京王府井商业街重建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王府井原有的诸多的百年老店、名店品牌特色,使闻名天下的王府井商业街在改造后形成一个欠缺显著特色的商业街,多少令人遗憾。
购物不是商业消费的唯一目的,体验性消费不足。
人们去逛街,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是一种体验,逛街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功利性地去购买商品或了解商品价格信息等。体验性消费是现代商业地产开发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特色性、文化性、舒适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越来越重要。这些新型的需求,以及随之产生的新型的业态,在商业地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发展商的重视,及时掌握开发这类项目的主动权,引领潮流。
单一商场建设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传统的简单的商业营销设施,如销售部分、仓储部分、管理部分等,是商业设施的重要部分,但这是不充分的。展示、表演、活动、休闲、餐饮、娱乐等广义设施,越来越成为商业地产的重要部分。表现在建筑形态上,需要在规划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室内外空间的整合,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体验性空间,休闲共享空间越来越成为商业地产吸引客源的精彩亮点,在规划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商业设施的建筑设计的手法上已完全不是传统的建筑立面设计了,更多的是综合考虑建筑立面、灯光照明、表演、广告、多媒体等现代化综合表现手段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