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运动史:从有为到无为大
199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02周年的纪念日,华为总裁任正非以一篇题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万言报告,拉开了市场部整训工作会议的序幕. 会议期间,所有市场部的正职干部都要向公司提交二份报告,一份是1995年的工作述职,另一份就是辞职报告. 递交辞职报告的当天,任正非又专门做了动员讲话:“为了明天,我们必须修正今天. 你们的集体辞职,表现了大无畏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你们将光照华为的历史!”
随后,分管市场的华为副总裁孙亚芳做了集体辞职的激情演说. 当市场部代表宣读完辞职书的时候,会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许多人眼含泪水走向主席台,抒发自己的感受,台下则有人带头喊起了口号:“前进,华为!前进,华为!”整训工作会议历时整整一个月,接下来就是竞聘上岗答辩,公司根据个人实际表现、发展潜力及公司发展需要进行选拔. 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30%的干部被调整下来. 集体辞职开了华为“干部能上能下”的先河,也被业内视为企业在转型时期顺利实现“新老接替”的经典案例.
此后几年中,伴随着华为翻番式的高速增长,内部运动也如火如荼. 从“华为基本法”的大学习,“产品开发反幼稚”的大讨论,到“无为而治”的命题作文,高层发起、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式的群众运动,成了华为变革的招牌模式. “运动”一般以任正非一篇著名的讲话为中心点,衬托着其他公司高层人士的发言,接着就是全员的学习和讨论,以及正面人物的宣传,反面人物的警示等等. 对于老员工,运动意味着机会和考验;对那些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新员工来说,运动则是个人魅力和群体声势的集中展示,他们也在强烈的震撼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念.
带有明显“毛氏”色彩的群众运动,确实起到了神奇的功效. 首先,它练就了员工的政治头脑. 那些以前不爱学习公司文件的年轻人,现在都会抢在第一时间阅读任正非的讲话稿或文章. 大家明白,声势浩大的运动背后,领导讲话的字里行间,都可能预示着某种变化. 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才能跟上形势,顺应公司发展的要求.
运动也成了锻炼和甄选人才的重要手段,华为称之为“炼狱”. 有人在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时的风流人物;也有人像公司高层所说,沉淀为华为成功之路上的铺路石. 运动真正考查的不是一时的得失成败,而是人们在得失中表现出来的心态. 能够在“失势”之后依然保持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新岗位上尽心尽力工作,在“得势”之后不居官自傲,坚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才能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这种“七上八下”的涮功,催熟了华为的年轻一代,以26岁就晋升为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经过运动的锻炼,个个年少而老成.
运动的功效虽大,但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狂热的宗教式“洗脑”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作用非常的明显,但运动一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老运动员”们都有“一叶知秋”、提前感知运动来临的本领,在运动过程中也能从容地把握局面,如果不能顺势而上,至少也要独善其身. 因此,领导在上面使劲的吆喝,下面就会紧跟着附和,表面文章也就多了起来.
运动激发了活力,传递着压力,但激情过后却难免会留下来一些“后遗症”. 集体辞职就带着浓厚的“人治”色彩,基本依靠企业家的“慧眼”来选拔人才,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没有明确的更替标准和可靠的人才评价数据可以依循,很多“下岗干部”,还是“口服”而“心不服”. 时代兴邦点评: 华为无疑是文化做的最好的中国企业之一,靠着任总“毛氏”的运动方式,真正上演了一场从精神变物质,挤进世界通讯设备优秀企业行列,但是通过这稿文章我们应当总结几点: 1、
文化必须为经营服务,单纯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运动不可以太频繁,否则会影响正常经常与人心稳定; 2、
企业管理是系统,文化与机制两者缺一不可,互相补充,缺乏利益机制与管理机制的文化,是空洞的文化。 3、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总裁的重点,从华为那里要学到有作为,不平庸,同时,也要注意,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把普通的管理活动,赋予不普通的文化意义,把公司人心凝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