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看完《万历十五年》,有感而发

[复制链接] 64
回复
174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6-25 22:2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前左右,我就知道有此书了,第一次听说该书名时感觉很平常,等到第二次又见有人提到此书时,才引起了我的注意,并在网上搜索查看了一下该书相关的介绍,同时把它下载了,可一看该书有那么多篇幅,阅读几页后也没发现有什么独到的地方,就放弃继续读了。后来,又经历了若干次他人提到此书,才下决心一定要找个时间认真地看看,既然那么多人认同,必是好书无疑了,而好书就是能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与启迪的,这正是阅读好书的根本意义所在。

最近忙完了过级考试以及其他一些琐事,正好有心情能长时间地在电脑前看书且权当休闲。在读之前,从他人那里我已得到关于此书内容的一个初步印象,那就是该书所阐明的就是一个大历史观的思想。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看完此书后的几点感想:

(1)万历十五年有着非常的特殊性。书中谈到“海瑞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一代名将戚继光在阳历1588年1月17日离开了人间,按照阴历计算,为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等等。书中最后还有这样一段描述“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可见,关于万历十五年的迹象预示历史学家已经看得非常的透彻了,让不着我等再去研究总结与提炼。

(2)从我读全书的经过来看,前面一部分很让人产生感触,尤其是在全书中间部分很能引发人的很多思考,本书谈的是我国十六世纪时期的社会状况,书中谈到了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大清官海瑞、著名将领戚继光、哲学家李蛰等该时期的风云人物,海瑞、戚继光、张居正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关于海瑞、戚继光的认识,更是少不了历史教科书的功劳。书中谈到了当时明王朝帝国的运行体制,着重谈到了时已成熟的文官集团,这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群体,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严格的科举选拔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熟读“四书”,明晰历史兴衰之理,精于为官之道,就是他们代皇帝在管理着整个国家,可以左右皇帝的很多决策,皇上在这个强大的集团面前,所谓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质上已名存实亡,他所扮演的角色说成是一个有力的协调者还比较合适,因为只有他才能平衡文官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3)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真是微不足道。个人的生死、地位尊悲、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统治局面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官员的仕途往往跟自己上级势力状况变化而朝晚会变。拿张居正和海瑞两人作例子来说吧,1572年上台的首辅张居正,在死后却被抄家了,他的那一派系人也全部被他的反对派拉下马了,正所谓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它的命运揭示了什么?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按自己的意志改革朝政及变革社会,然而,他忽视了团结文官集团,以至死后被批判的一无是处,可见我们要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站在特定的立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价。海瑞是一大清官,被同时代的很多人所敬仰,却无人会效仿他,他是那个时代所不能容下的一‘奇怪’人物,也是一个悲剧,正如书中所说“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相比较而言,戚继光算是一个有较好结局的人了。

(4)封建集权统治的局限性实在是太大了。遇上一个明君,苍生算是有福了,但即便如此,皇上说到底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情绪也有好坏的时候,这就免不了他在做决定时会带上很大的个人主观即时色彩,一些有失公允的、不明智的决策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里我想到了很多人对毛泽东主席的评价,其中不乏有人说他是一个独裁者、甚至是一个暴君、和古时的某些皇帝没啥两样,在没看此书之前,我对毛泽东主席的看法是正面积极的,在看此书的中途怀疑过先前的想法,因为我们发现当一个国家在某一个人手里操纵时,纵使他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一心为民想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生活好,然客观上要完全做到做好是不可能的,不管他主观上是如何的努力,道理很简单,从生理意义上来讲,国家领导人也是人,是人就有糊涂、犯错误的时候,而位越高的人,做好了则已,大家就习以为常,而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小问题,乘上人头数,就变成大问题了。然而,看完全书后,我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是有其惯性的,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嵌入到了国民的脑子里,融入到你行为模式里,广大民众已习惯了一切往上看,希望有人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而如果突然之间就实行所谓西式的民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行使各项政治权利,民众一时能习惯得了吗?当然,长此以往的集权式治理国家是不行的,只有依靠团体决策才能突破个人决策的局限性,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济贫济弱的共和国初期是不合适就抛弃集权统治的,所以我还是欣赏毛泽东主席的作法,因为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也许共和国初期就是一个过度期吧!

(5)我对大历史观的理解。早就知道该书就是要传播这么一个观念,看完后也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那就是我们去看待或者说是去评价一件事情时,首先是要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其次是要尽可能地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段中去观察,历史时段跨度越大,看得就会越清,把握得就会越准确。本书作者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欧美和日本的物质文明,有他们海洋性国家的经验,况且每个国家发展,也有他们先后程序,而其中最大的差别,则是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作高层机构及低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眈。”。

(6)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潜”、“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该段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书中有云:“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则迟早必导致于战争。”。我是很认可原作者的观点的。

读历史书总是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很凌乱地谈了以上一些我的阅读感受,自知是不可能真正读懂此书的,一则是该书牵涉的面很广,意境又是那么深远;二则是局限于自己的理解能力;三则是花的时间也有限,远谈不上精读以至研究的程度。不管怎样,该书还是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惭愧的是笔者的表达水平也尚不足以阐述自己的完全所想,以上的文字不通畅、不成条理性难免贻笑大方,还望读过此书的人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仅作是抛绢引玉罢了。

Pjy0522草于2004.6.2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5 23:54:26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4-6-29 15:35:12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

能够系统的阐述自己的读后心得,佩服。相信你有足够的见识才写的出来

板凳
发表于 2004-8-12 12:58:3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搂住的看法。不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亦即我们生存与历史;我们去回顾历史,从中来明白真想和真理。然而,很可怕的一种可能是你本身就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历史中而在感受和参悟着那逝去的往事。历史的真是容颜是什么样子哪?可能我们当代的民众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因为历史往往在人为的扭曲和隐瞒种沉寂着,就像出生前的婴儿一样,他必须等待,之后才会重新来到人间!!!!!!!!

4
发表于 2004-8-13 08:02:41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好多年以前,我就听说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曾经翻了翻,

感觉作者确实用了很多心血去写这本书,而且有很多自己独立思考后的见解,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明知道是一本好书,我却到今天都没有读完。

这个月一定完成它!

5
发表于 2004-8-15 13:50:1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英文名Ray Huang,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

此书完成于1976年,出版于1979年,当时是英文版。

1981年由作者译为中文版。

-------------------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写成于28年前的书。

6
发表于 2004-8-19 14:47:18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本好书,建议大家再看看《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这也是一本跟万历十五年差不多的书!
7
发表于 2004-8-19 16:41:5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代天枭袁世凯》(《走向共和》连续剧的蓝本,但原著比电视剧好很多)

视角、分析、文笔都有独到之处,看完后,相信大家都有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9 16:43:10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5-8-24 12:29:18 | 只看该作者

先不谈写的好不好,能写就不错,支持你!

9
发表于 2005-9-15 16:07:4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男人四十》的开头,张学友在海滩上看的就是这本书。

10
发表于 2005-9-16 21:10:2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黄仁宇,很老的学者,曾经做过他的专栏。

三联出过他的系列。

另外,很多史学大家均是移居海外的。嘻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