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媒业] 〔转贴〕建设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的设想 [推荐]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6-4 17: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上海报业现状的一些分析,有一定借鉴意义:

〔转贴〕建设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的设想 [推荐]

作者:谢耘耕

上海正在建设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证券、期货、黄金等几个重要的交易所都开设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中国区甚至亚洲区的总部搬到了上海。在这些跨国巨头看来,具有强大诱惑力的上海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他们纷纷在此抢滩登陆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上海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上海,作为世界500强青睐的投资福地,她更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工厂,也成为了媒体眼中重大的经济新闻发生地。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重量级经济传媒都在这里布下了重兵。近年来,经批准来沪设立常驻机构的外国新闻机构不断增多。路透社、德新社、法新社、美联社、时事社、朝日新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世界知名新闻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目前,共有十多个国家(地区)在上海设立了50家新闻分支机构。

  参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经验,这样的大都市必然会诞生国际知名的财经媒体,比如纽约有《华尔街日报》,伦敦有《金融时报》,东京有《日本经济新闻》。上海的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预计在2005年将超过7000美元。这样的经济基础也要求有一个与其城市地位相称的财经权威媒体。

  所以,依托上海的经济发展,抓紧启动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构建一个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为一体的多媒体互动平台,已时不我待。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在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而且对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一、上海财经媒体的现状

  目前,本应活跃一些的上海财经类媒体,却显得平庸。上海市场上销量很好的三张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华工商时报》,这些报纸三分之一以上报道内容出在苏南、上海和浙江。《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里设置有30多人采编队伍的上海新闻中心,他们将关注的焦点密集地覆盖了华东所有的重要行业和重点方向,力求在华东的业界全面开花;《经济观察报》更是物色了当地重量级的资深业内人士和从海外著名媒体归来的沪籍记者,组成了火力十足的华东记者站。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主办的《国际金融报》,在吸收了浙江一家烟草公司几千万资金的注入之后,正开始大举扩张,不断外派机构和记者,可惜版数太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支撑主流财经媒体的位置。

  从报业来看,上海目前还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类报纸,目前上海的财经媒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泛经济财经类:这类媒体性质为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有很重的行政机关色彩。它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对于从资本的角度剖析新闻素材,把握新闻事件对于市场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帮助读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正确把握而做出投资、理财选择,并增加经济学意义上的福利等方面报道不够。读者的感觉是离生活较远,实用性不强。这类媒体有好几家,如《上海经济报》、《沪港经济》、《开放》、《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综合经济》、《经济时刊》等。

  金融类:这类媒体集中关注于资本市场,而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因此,这类媒体发展迅猛。从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证券型媒体都是现今财经媒体中的第一方队。最著名的就是行业老大《上海证券报》,由于长期形成的权威地位,跻身全国强势媒体之列。另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主办的《上海金融报》。

  新兴财经类:这类媒体在新闻处理上,注重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更注重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及最终落脚点,注重对于新闻事件的独家判断及深入剖析。其目标读者是与资本市场紧密相关的参与者、操作者、管理者和研究者。这类媒体的运作高度产业化、市场化,其运作者将报纸当做产品来运营,所以在创办之前会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在运作中借鉴国际通行模式,以利润为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日趋全球化,这类媒体的总体发展前景看好。目前在上海市场的主要财经媒体中,能够称得上新兴财经媒体的,在上海本土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要说有的话,就只有上市公司上海强生投资创办的《理财周刊》,但离全国性主流财经媒体的路还很长。而《上海证券报》只是上海仅有的成功财经类媒体。

  二、上海传媒的机遇和挑战

  财经媒体竞争的主战场在全国,正如都市报竞争的主战场在地方一样,这是报业发展规律也是经济规律。全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报纸不足10家。其中《经济日报》和《中华工商时报》已经落后;《财经时报》体制虽新,也不缺资金,但用人不当,走了一段弯路;从广告和发行角度而言,三大证券报遥遥领先,其成功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色彩。此外,只有屈指可数的《中国经营报》,以及呈上升趋势的《21世纪经济报道》等几家报纸市场地位稳固,但目前尚没有一家报纸能像美国《华尔街日报》那样占有难以动摇的市场优势。我们可以判断,财经类报纸正处于战国时期,目前仍可进入。如果此时再不进入,现有的几家财经报纸一旦羽翼丰满,形成规模,呈现出诸强割据的局面(像目前的彩电市场),就几乎没有再进入的可能。

  中国财经电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市场来看,在实现全国的有线无线合并之后,各地都在搞频道专业化。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对于经济信息、财经资讯的需求是全国性的,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最适合建成全国性的频道,而且这样的频道是国内其他地方无法单独建成的。因此从市场机遇来讲,上海有很大的机会。当然,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要想建设成一个全国性的频道,难度也很大,首先是全国性的播出平台,另外是人才和机制等诸多问题。

  另外,中国财经电视还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两年前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启动的《财富中国》就是这样的概念的先行者。中央二套在2002年7月1日开播的《经济信息联播》,其全国性布点的架势,恐怕也不仅仅志在这样一个节目。

  此外,中国财经电视还面临着海外媒体的竞争,凤凰卫视(新闻集团持有37.6%股份)今年1月6日表示,凤凰资讯台已经获准在三星级宾馆和外国人居住区播出24小时普通话新闻频道。美国彭博资讯公司所属彭博财经电视亚太频道(BLOOMBERG)同时也将获准有限落地。

  成立于2000年的新华财经有限公司今年1月9日与法新社财经宣布共同组成国际联盟。新华财经对法新社亚洲财经进行全面收购,包括法新社亚洲财经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另外8个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新华财经还准备引入北美伙伴,并且将努力争取上市,以形成一个可与路透集团、彭博信息等老资格新闻组织竞争的全球性新闻集团。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

  新闻创造价值,资讯创造财富,是当今许多财经媒体的口号。的确,有价值的财经新闻和资讯能够为受众,也能为媒体带来财富。信息具有可转换为多种方式传递,可以多次利用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在成功建立财经节目制作中心和中国财经联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备多种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的话,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财经新闻和资讯的多媒体形式传播,实现多种媒体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扩大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这种多媒体的财经资讯传播方式已经在国外投入实际的应用。

  美国道琼斯公司的前身是1882年创建于华尔街的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商业新闻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跨国媒体集团。主营业务包括报刊出版、电子出版、广播电视三个方面。报刊出版包括《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巴伦金融周刊》、《SMARTMONEY》等在内的9种著名媒体;电子出版包括道琼斯通讯社在内的4个网站平台;广播电视有著名的CNBC全球财经新闻频道;在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2000年底全球雇员8574名。道琼斯公司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的资源共享及协作,取得很好的效益。

  请看他们的运作实例: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之前,CNBC对网易的CEO进行了电视专访,在几秒之后,关于网易的报道将送到道琼斯通讯社的订户手里,这些订户都是职业投资者,为了获得市场上最及时的投资新闻而愿意出高价。几分钟之后,CNBC商业电视频道将播出这个消息,以满足普通观众对及时股票信息的需求;再过几分钟,《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把这个消息放到网上,以满足网上的读者群;此后,《华尔街日报》各个印刷版的编辑也根据各个版面不同的编辑方针,来决定这篇文章放在什么位置;最后,这篇文章放入道琼斯与路透集团共同经营的一个商业信息查询系统Factiva里面,以提供给需要历史资料的研究人员,15年后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搜查到这条新闻。这样,道琼斯通过7种媒体向7个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同一条新闻,从而创造7种不同的收入。①

  1990年成立的彭博财经通讯社,成立之初只有20多名记者,这些人为著名企业、财经机构和报纸提供经济、商业、政治和体育消息。1991年布隆伯格用1350万美元买下了纽约市的无线电台WNEW,聘用十多名记者,节目预录完全摒弃传统录音带,一切都数字化和电脑化。1992年,彭博财经通讯社为马里兰公共电视台制作的每日30分钟的早间节目,是他们涉足电视的第一次冒险。此后彭博财经通讯社电视传播到10个不同的网络,提供7种语言服务,在美国和国际上都拥有附属机构。1995年,bloomberg.com开始试车,很快就成为因特网上最受欢迎的个人理财网站。布隆伯格新闻还出版2种杂志、3份行业简报和一系列书籍。第一本杂志《布隆伯格杂志》每月发行达到14万册。

  现在,彭博财经通讯社在全球有16.5万个用户,每户每月信息费高达1285美元。从美联储,到梵帝冈的教皇,从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跨国公司,到新闻媒体,都订购彭博专线。在全球每年约70亿美元的数据终端市场中,彭博攫取25亿美元。②

  上海完全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包括平面财经媒体、财经电视、财经电台和财经网站的四位一体的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成立统一的编委会,共同策划重大选题和报道,共同组织联合采访。由于财经电视有大量的谈话节目,可以实现与经济金融广播频率的联播;财经类的深度报道、人物专访等可以由电视和平面媒体联合采访,分别制作。电视和平面媒体的内容可以用视频、音频和文字、图片的方式在网站上发布。由于网站集中了大量的财经资讯,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这个网站与券商、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网上证券、网络银行、网上投保等电子商务服务,收取佣金,这样也拓展了媒体的盈利模式。四位一体的财经多媒体集团除了在内容上实现联合外,在广告上也可以实现联合。对于同一广告主提供不同媒体组合的广告套餐,多媒体财经传媒集团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上的优势,还在于其组合传播的力量,财经多媒体传播集团将成为传媒集团在广告市场上竞争的一种优势武器。

  同时,以全国财经新闻联播的方式,打造国内顶级的财经新闻品牌节目。我们设想,以上海电视台为龙头,联合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电视台开办全国财经新闻联播网,通过建立联播网,上海的采访力量可以最快地到达财经事件的发生地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全国范围开展财经新闻的报道和调查,可以及时挖掘和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财经资讯,而且打破地域界限,解决节目落地的问题,使上海财经节目迅速走向全国。这样在新闻竞争中,我们将在速度、广度和成本方面占有竞争优势,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财经新闻节目。

  此外,可以利用财经媒体的品牌资源,举办大型社会活动,如举办“全球华人财经人物评选”、投资论坛、创业论坛等等,制造财经事件和财经热点,提高上海财经媒体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在创建了品牌精品节目的基础上,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和服务,借鉴海外财经电视的经验,探索收费电视的路子,改变目前电视频道都靠广告收入来维持的状况。

  四、财经媒体的投资风险提示

  争夺主流财经媒体的竞争将是异常残酷的。竞争将集中在机制、资金、人才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财经媒体的现行机制已经比其他类媒体灵活。财经媒体对市场的依存度最高,以后将不会有依靠公费为生的财经报。旧体制是生长不出财经大报来的,主流财经媒体的诞生必然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必然是新机制的产物。

  财经大报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一点在国外也是一样,仅建站的费用就是天文数字。美国道琼斯公司有丰富的财经记者网络资源,共有17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在五大洲的10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做各个主要财经市场的报道。这是公司在新闻采集和编辑方面的巨大优势,使道琼斯公司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报道范围十分广泛。而且,有了各地的驻地记者,加上具有国际经验的资深编辑,可以保证我们的报道是客观的、全面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北京、上海各有50个记者,香港也有记者。没有雄厚的资本是不可能造就财经大报的。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家》的投资规模来看,再办一张类似的财经类周报,如果不依托一个拥有成熟发行渠道的报业集团,没有数千万的投资,就谈不上品牌的建立,而时间至少要1年以上。但如果有所失误,那么数千万的投资很可能像网站烧钱一样分文不剩。所以,造就一张财经大报所需的资金仅仅靠财经报纸自身积累是不行的,那样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将错过发展的机遇。这就需要依靠资本市场的运作,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需要从股市筹集资金。而所有这些运作又必须有新机制的保证。

  媒体的竞争从表层看,似乎是产品(新闻纸)、销售(广告、发行)的竞争,但从本质上说,其最终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财经大报对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眼下在中国,高素质的财经报纸人才十分缺乏,如何吸纳、聚集和培养人才,在最短的时间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是财经报纸向财经大报过渡的关键。目前,所有的财经类媒体都在为缺乏高水平的财经新闻采编人才而苦恼。业界有一种说法,中国优秀的财经记者不过30人。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财经记者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其“身价”将越来越高,成为争夺的对象。

  中国财经媒体大战犹如中原逐鹿,究竟鹿死谁手,现在还难见分晓,但胜败不过三五年的事。在这一轮竞争中,上海应该是有很大的机会,我们相信,上海一定会最终胜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