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名相是就是概念?应当用什么方式学习佛学?

[复制链接] 10
回复
20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6-2 16: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读唯识方面的内容,

谁能告诉我 思 想 寻 伺 念 觉 观 见 真正的意义、差别与用途,

最好是自己有体悟的,不要照搬书本。我自己会查佛学辞典,别人也会查,但是看得不是很明确。

我认为它们都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一般的心理学书上只有知觉、思维等简单的概念,唯识却把它们分得很开,没有领悟的人肯定是糊着一片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3 20:00:16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4-6-3 09:24:04 | 只看该作者

愚见以为:思,是对境的顾盼。

想,对觉境的渴求。

寻,找到觉境的尝试。

伺,得到觉境体悟,但不能“定”境。

念,念头,所谓的“空中花”。

觉,有动词、名词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觉本身。动词的含义是:觉的“行为”。

观,觉观看“空中花”。

见,看穿“空中花”的本性,现代语义的不完全理解是:见解。

至于用处:“自觉觉他”,“不被人欺”。“人”指自我、他人。

“我认为它们都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一般的心理学书上只有知觉、思维等简单的概念,”

----泛指是思维,但思维本身会被“自我”(或叫“主观)污染,思维只是觉的外在表现。唯识在更“细”的层面上分析人的“行而上”,最终到“觉”,修习“觉”成“自然状态”,到达“自觉”。佛法提供方法,达到“正觉”,即自然的正觉。

觉是大海,思、想、寻、伺、念、观、见是大海对浪花的认识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和结果。

以上纯属个人偏见!有不妥之处,望有“识”之士斧正。

^_^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9:56:09 | 只看该作者

free668兄,我认为佛教中的见就相当于心理学中的知觉,你认为如何?

很多人对知觉这个概念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对佛教上述名相也更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义。不知道含义,读经那是不求甚解!特别是唯识论方面的内容,不知含义那就更觉得艰深难啃。

再如,想 到底是什么?与我们平常说的想一想(思考一下)又有什么差别?

我认为,对唯识感兴趣的同仁,应当拿出中学学数理化的方式来,对其中的名相(我认为就是概念),深深地推敲,大量的练习,真正把握好它们。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4
发表于 2004-6-4 08:58:33 | 只看该作者

愚见以为:要讨论唯识必须在对人的“识”的认识基础上来研究。我们通常只了解眼、耳、鼻、舌、身、意,而且很“粗”。但佛法中说还有“末那”和“阿莱耶”这第七识和第八识。意、末那、阿莱耶被我们完全混在一起,不知哪是哪了。只有在“末那”和“阿莱耶”非常清晰后,就是说我们能用他们像用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以后,再讨论觉,似乎才有意义。

现代心理学是有“藩篱”的,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科学”。以所谓“科学”的唯物观来研究问题,似乎起点就存在问题。

想就是想,从字面来看,想是“心”上面的“相”,呵呵,古人认识比我们“优秀”。用现代的语义来说,想就是心的表现,比喻:大海上的波浪。想有逻辑的起点,这个起点如果偏了,我们就说是“胡思乱想”了。

再来看思考,思是“心”上面有“田”。“思考”是对“心田”的考察。“田”是美的,能种粮食,养活我们自己。但有时也会长杂草,“考”的目的就是除掉杂草。

来看“觉”。“一顶帽子”下面的“见”。怎么理解这个字呢?如果不从下面那个见去“看”,我们都是在“帽子”上面游戏而已。

以上所说,似乎都是些文字游戏,但道理是很深刻的,需要细细的去体悟。“觉”在“深处”,到达那个深处需要穿越一顶“帽子”。禅宗的“无门关”对于适合的人去破那顶“帽子”是非常棒的。

个人觉得,“赵州茶”的“空杯”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警喻,我们的“杯”是空的吗?也许我们已经是“满”的了。

好,先聊到这里,言不尽意,言难尽意,文字就更难尽意了。

ystar兄:注意“佛教”和“佛学”这两个词的不同。

以上属个人偏见,如有不妥望海涵。

^_^

5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1:08:43 | 只看该作者

free688兄果真有见地!

拆字是个好方法,我拿手的。这可是中国文字比西方文字的优胜处啊。英语单词要知道本义,还必须从字源字根上来找,而中国字很多时候只须把几个字拆开会意了。还有拆词啊。不会拆字拆词我认为很难有文字般若的。

我是这样理解下面字义的,切磋一下。

想:相在心中,留下的影像而已。

相:木在目傍,目之所见。非客观的实体,而是尘识之类。

思:心在田中,如人在田中,有造作之义。

.......

再举例拆词例子:

远离:对于一些不好的事情,要学会远之,离之。很多人不会这么拆,所以对远离一眼带过。

愿乐欲闻,试着拆拆看,很有深义的。舍利子听经还要愿乐欲才闻,参一参!大家做什么事都能修到愿乐欲,那就无往而不利了。那时候什么成功学都不用看了。可现实是,太多的事讨厌做,不得不天天做。太多喜欢做的事,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做。看过管理学中的《会飞的鱼》么,其实那里面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乐。做事要学会找乐趣,你有没有这个人生领悟呢?

中国字词,字字珠玑!

还有许多哦,大家一起来讨论!

另外:知道佛学与佛教的差别。简单地说,前者是当哲学来处理,写写论文为目的。后者是修证上下功夫,了脱生死为目的(小乘)。特意写成佛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4 11:17:58编辑过]
6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1:29:03 | 只看该作者

再与free688兄及大家讨论:科学与佛学(教)

对科学,我从来不是从唯物的角度来采用。对于唯物与唯识,老实说,我到现在为止根本没有真正地确实理解到哪个对,从信念的角度来看,我更相信唯识一切。但是做不到绝对的不退转的信。

我对科学,用的它的方法论。

其实,科学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上,所有的结论,普通人都可以通过重复实验验证它。而佛教的见地,往往是建立在“圣人”的言说上,这个“圣人”也许是真圣人,他真走过这样一条路,他的所见所感,我们都将会在是修证路上见证。可是,现在我们都是肉眼凡胎,没有见证,怎么相信。大家还比较纯朴的时候,相信圣人相信上师还行得通,现在真真假假的圣人(我认为其实是魔障),让我相信谁?

7
发表于 2004-6-4 11:41:13 | 只看该作者

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首诗: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纪伯伦《先知》

^_^

8
发表于 2004-6-4 11:56:3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star在2004-6-4 11:29:03的发言:

再与free688兄及大家讨论:科学与佛学(教)

对科学,我从来不是从唯物的角度来采用。对于唯物与唯识,老实说,我到现在为止根本没有真正地确实理解到哪个对,从信念的角度来看,我更相信唯识一切。但是做不到绝对的不退转的信。

我对科学,用的它的方法论。

其实,科学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上,所有的结论,普通人都可以通过重复实验验证它。而佛教的见地,往往是建立在“圣人”的言说上,这个“圣人”也许是真圣人,他真走过这样一条路,他的所见所感,我们都将会在是修证路上见证。可是,现在我们都是肉眼凡胎,没有见证,怎么相信。大家还比较纯朴的时候,相信圣人相信上师还行得通,现在真真假假的圣人(我认为其实是魔障),让我相信谁?

唯识是唯心?古希腊神庙的警语:“人啊!认识你自己。”

何为凡?何为圣?假为凡,真为圣。

知道:认知...道。

认真:认识...真。

真人:真的...人。

相信谁呢?信佛。佛在哪呢?众生皆佛。

结论:相信你自己!不过注意:是“自己”,不是“自我”。

以上属个人偏见,不妥海涵。

^_^

9
发表于 2004-7-18 23:31:56 | 只看该作者
唯识的东西太复杂,而且要很好的教法基础,还是不要随便猜测的好。
10
发表于 2004-7-19 21:54: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大家都是受唯物主义教育长大的,很容易迷信"科学"

我们记不记得教科书上学到的科学是建立在一些所谓不证自明的"公理"上的,然后用逻辑或者实验方法推演验证,满足这种方式的我们就认为是"科学"

有没有人想过:这些公理从哪里来?这些公理实际上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归纳而已.如果这些公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那么我们现在的所谓科学还能正确吗?

在相对论以前,人人都以为牛顿力学就是真理,普遍适用了

佛的境界(真如)相对于我们所谓的科学也是如此,他就是我们所谓科学所未能探索表达的那些领域的真理(至少是可能).

因此,依据所谓科学来认定佛教不是真理,这种态度恰恰是不科学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