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子集团的优化

[复制链接] 0
回复
6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1-25 20: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很多的集团公司来讲,已有很多子集团,但多是一些同类公司,资产自然堆积而成,没经过对其价值链的重新切割,没经过对其大动干戈的重组。
  需要优化乃至优化,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用户群,非常大的一个群体,对他们,母公司怎么来响应,怎么来建设他们。
  战略响应
  我们强调,对目前已经建立了的子集团,他们一般优化的方向,其实首先他们是一种战略响应,何为战略响应呢?
  其实子集团很少说要革自己的命,哪怕目前的运作可能千疮百孔,需要改革,需要调整,但换一条轨道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
  大多数子集团之前运作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为什么要调整呢?就是要对母公司的战略进行响应,母公司提出了某一种提法,指出了集团运作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和可能,子集团对其进行响应,改变自己的运行模式,组织,流程,来配合母公司的统筹调度。
  压层级
  有时候母公司是为了压层级,之前一路气冠如虹,连胜时根本不去考虑管理费用,甚至可以藐视风险,赌博心态,但是侥幸赢了多次后,风险越来越大,集团的多个层次里面埋藏在太多的风险。
  所以很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压层次,把以前的四级、五级,全部压到两级或三级上来,即消灭风险空间,又简化管理,使得运作透明可以被管理。
  也许仅仅是因为压风险,要把过去为了合理避税,为了满足各个所投资的地方政府的要求,以及合资的要求等等,不得不设立的三级、四级法人,做一个调整,这种优化的压力,是来自于母公司,来自于对风险的防范,而不是效率的提升,甚至不是产业板块战略发展需要。
  母公司感到这种乱世财发完了,冒险财发完了,做到一定程度了以后,守江山开始了,所以他必须减层次,而且往往是爆炸性成长的行业,慢慢地变成微利的,行业迅速地被这种野狼式的手法催熟了,不得已,必须革自己的命,很多产业如果大家稳起做,慢慢悠悠地做,也许可以收割很多年,但是因为大家都是很狼性地做,反而把这个行业迅速地催熟了。
  强化管控
  很多母公司过去采用的是大撒把的方式发展了,现在要强化管控了,要守成了,就开始打造统一的一个风险管理体系,收统一的控制体系,尽管是伤害部分子集团的积极性,但总的来讲的话,收获会大于损失,所抵御的风险会大过丧失的活力,算这种大帐,算这种必然性的帐,而不再像草莽时期算偶然性的帐。
  这种算帐的思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念,思考方式发生变化了以后,对可能的危机的恐惧就随之而来,甚至压过了这种增长的需求,哪怕子公司能挣更多的钱。
  运作升级
  经常有母公司发现,运作要升级了。
  很多公司从架构上已经是集团,但是指导思考的很多原则,仍然是单体公司思维,所以当他一旦真正的集团往往意味着各个子公司之间应该打群架。
  母公司想通这件事情很容易,但是对业已建立自己强大的管理,业已在各个子公司内部,在孙公司内部产生强大的影响的子集团,如何推动其改造,如何推动其响应母公司的想法,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疑问。
  这种疑问往往本身会令母公司和子公司矛盾非常深化,这矛盾是没法回避的,因为之前你就是放手让我子集团做,所以子集团的辉煌,是来自于母公司的放权。
  子集团对孙公司的权威性,在业内所能够对上下游承诺的一些特殊政策,就是来自于子集团有足够大的权利空间,母公司让子集团有这么大的运作空间,所以子集团也当仁不让地做了这么多决策。反过来说这么多决策促进了子集团在整个产业板块里,有这么大的权威,说得上话。现在你母公司如果剥子集团的权,那你就是朝我的命脉,朝我存在的理由开火,恐怕子集团就运转不下去了。
  新的集团运转方式
  另外,很多集团公司发现,如果按照产融结合的方式,如果按照这种政商合一的方式,如果按照综合性商社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去运作的话,集团的效益会更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削权运动,非常大的合并同类项的运动,子集团在这个过程当中,接受的冲击是非常的大,甚至子集团很明显地有一个全面对外,甚至独立管辖一个产业板块,这么一种功能,变到了只管一块价值段,还不是价值链,或者虽然仍然是好像完成一个全面管辖,但是其中的很多价值段,很多核心决策点,被母公司拿走了,子集团只是部分不连贯的价值段的主导者,而真正连起来的一个大的平台,是母公司在运作的,逼迫着子集团因此要对你进行战略响应。
  生态链和商业模式的调整
  还有一种更大的,就是母公司加入了某一个生态链,生成了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母公司跟另外一个公司对等吸收合并,发生了非常大的前提性改变,或者母公司产业大调整,或者母公司里面感觉到需要把子集团,各个子集团当中的某些板块切割出来,成立内部服务子集团,也因此各个子集团的价值链被调整了,被切割了。类似的原因非常多,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子集团必须做战略响应。所以这种子集团优化、再造的需求,往往从外部而来,当然极少数的时候,因时代的变化,因技术的变化,因产业环境的变化,子集团也会朝自己开火,进行对外,对环境的战略响应调整,当然这种做法相对来讲的话,还是占到少数。
  对外反应和顺应变化
  往往子集团的优化,子集团的再造,是一个集团公司顺应外部变化的一个产物。当整个集团作为一个界面和社会打交道,他既要发出很多力量,向社会打去,把产品销售出去,对外发出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商业思想推到社会上去,形成反馈以后,最后以销售的形式,以被接受的流行的形式,回到公司内部,带动公司成长。但是不要忘记,社会本身就有很多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波又一波会冲击公司,当公司在对外界面上接受了这个冲击,这个冲击往往不可能纯粹在界面上被阻挡在外,所以它还会进一步地侵入到公司内部,公司必须对这种由外部带来的冲击做出调整,所以子集团的很多优化,很多调整,更进一步地看的话,是由外部的进步、变化,竞争格局的调整所引起的。
  集团公司越大,他就越能够缔造一个在风险漩涡中的避风港效应,它内部就会呈现一定的自稳性,内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就会抵御对外的风险,从而不慌不忙地算大帐,不因时间仓促的变化,而不停地打游击战,反而被时间拖着跑,反而在运动过程当中沦为被动的角色,大体上他不会这样做,他因为自稳性,反而能够有序地开发,反而能够做一些跨越时代的事,跨越趋势和流行的事,去抓一些更大的本质,人人都看得见,但是人人不敢下注的本质,所以大集团的优势就在于这里。
  反过来说,公司越小,越不得不被外界牵着走,越缺乏内部的自稳性,到最后只好不断地对外变化,变化了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因主动驾驭变化,在变化当中能够挣到钱的,就要求整个集团公司的形态非常的柔性,能够像冲浪板一样,总是在所形成的冲击之上漂浮,甚至傲立潮头,但是这是何等的少。更多的是,因被动适应这种节奏和浪潮,因外面节奏来了以后,外面变化来了以后,形成一个对抗性消解结构,去化解这种冲击。
  当然因为我没有预见性(或者我过多去预见的话,反而运作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另外极力去正常运作,在正常运作之余,腾出精力来抵御一定的波动,实在抵御不了,就认赔,用这种方式去顺应外部变化。
  所以集团公司的架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弹性架构,风险来了,波动来了,他就尽可能缩在一起,形成一个风险抵御的互相把力气卸掉的这么一个力学结构,而社会景气度提高,他就像一张网一样,像一个八爪鱼一样,洒得很开,从各个维度去笼络所有可能笼络的机会,使得自己机会最大化,赢面最大化,各个子公司之间尽可能防线很疏松,因为景气时期,多个产业之间,不相关的产业之间,往往会利润周期此消彼长,所以分得越开,非相关性,越有可能把握住多个价值点,如果发现多个价值点以后,整个公司富余资源铺上去,短期获利,所以在景气时期,非相关多元性发展,是一种消息树机制,各个板块其实是一个消息树,是一个传感器,而整个集团公司因为有很厚的,很大的一个蓄水池,有哺育效应,所以随时能够腾得出手布置资源铺上来,把这个已经看出来的消息点、敏感点进行消化,所以这就是这种顺应变化的结构,越是现代,越是社会波动,越是风险庞大,越是不确定性强,就要求集团公司的架构越来越柔性,具有这种一遇到风险就缩,一碰到景气就涨的这种海绵,或这种弹力球结构。
  所以子集团的建设,不仅是一个临时任务,甚至在未来,子集团的优化重组,甚至会成为一个常态工作,必须不断地进行这种子集团的优化再造工作,因为外部在变化,因为集团公司越来越需要一个柔性的结构。
  持续优化
  子集团总是在优化,在重组过程当中,寻觅到一种去刚性化的力量。
  从第一次的设立到第二次的优化
  众所周知,很多公司之所以设立子集团,往往是刚开始母公司乱投资,投到一定程度了以后,才发现,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板块,某一个板块上面有五六家、七八家,但是每家公司独立运作,这里面的消耗,浪费,重复性工作,岗位重复,资金重复,损耗大,而且风险不可控。
  所以此时我们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中间架构一层子集团,是基于已经存在的资产,基于当时已经出现的一个管理势头,设了一个子集团以后,它不尽然是战略设计的产物,是规划的产物,而是事情到你一步以后,因事实产生的产物.
  所以这种子集团一开始它并没有权威,需要母公司帮助它,需要孙公司理解它,子集团的设计和运作,都很棘手。
  而这个棘手还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子集团的建设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是由弱到强,谈判的一个过程,一直是在多方博弈中慢慢产生了一个大家都勉强能接受的多方妥协,要保证大家像刺猬般,小心翼翼地形成一个利益犬牙交错的结构.
  你一听明白了,它不是一个最优的产物,而是一个相对不太糟的结果而已,初次的子集团建设,往往不是一个战略性产物,而是一个公司政治性产物,运作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子集团的专业化建设,能力构建,效益的提升,已经遇到了一个软瓶颈,不能再提升了,或者提升很困难了,已经呈现了边际衰减效,就逼得我们重新来对子集团进行第二次建设。
  站在战略高度上,此时子集团的权威也建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对孙公司业务也熟悉了,孙公司在你面前,就没法欺负你,没那么容易把你当外人,所以在信息基本对称,能力基本对称的前提之下,重新来建设子集团,似乎是更容易占到一个新事新发,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去调度,子公司信服你,相信你的战略远见性,并且愿意在你的指挥下,跟你一起算一些大帐,放弃一些局部的利益。
  反过来说,因子集团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运作,已经积攒了很多行业性的认识,所以出手不会太低,对行业的理解不会太歪,再加上如果充分照顾到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孙公司高管层的利益,孙公司全员的利益,这个重组就能够令你走上一个相对的康庄大道,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一次集团的自我优化,自我升华。
  子集团要做更加有控制力和运作高度的话,必须重新去理解集团型公司的运作。
  子集团要知道,为什么集团公司运作有这么多特点,怎么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和时点上,而不是站在必然性的这么一个角度上,真正地去做一些有利于未来而藐视现在,有利于全局而矮化局部的对抗性思维,真正做一些战略性设计,使得起步高,抓要害就抓得狠,不要输给起步和要害。
  同时在具体的业务运作这个板块,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既要与业务保持一臂距离,相对冷静和客观,又要充分把握这次子集团重组,要引入一些可变量。
  要引入一些意外因素,培植集团基因的变异,使得集团的惯性因素、线性化发展,做一些有意识的被打破的目的,这是重建里面必须把握的。(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