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王成兄问个好。 王成兄的文章即说出了咨询业的现实,又似乎显得有些“无奈”。但假如换一种观点来看,“无奈”就可能成为了“正当”,即管理咨询就“应该就是这个模样”。 我原来一直搞不清“管理理论”和“管理咨询”的区别,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现在似乎明白了,那就是管理理论是一种“思想”,而管理咨询是一种“产业”,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种“产业”总是应该具有自己的产业特点,所以管理咨询作为一种产业,必须拥有一些模式、标准、数据衡量等等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常常会显得很教条、很僵化,但假如没有了这些东西,咨询作为一个“产业”的存在,就会出大问题。 我曾在以前的帖子里说过,管理咨询其实就是“匠人的工作”,而不是“设计师的工作”,这话不是针对咨询师个体而言,而是针对咨询是个“产业”而言。正是因为标准化的匠人式的工作,所以咨询才成为了一个产业。这个观点,可以从咨询业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在早年,麦肯锡成立的前后二十年的时间里,事实上,象德鲁克等等管理理论的大师们,都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但都没有成长为著名的咨询公司,反而是象麦肯锡这样具有财务背景的咨询公司,迅速的成长起来,显然不是一种偶然。 麦肯锡常常会招聘一些毫无经验的本科生、甚至是专科生进入公司,这与中国的咨询公司的做法大相径庭,中国的咨询公司常常是严格限制非研究生或MBA不要的,而很多中国的咨询公司也不大能理解麦肯锡的做法。但当你将咨询业理解为一个产业、理解为匠人的工作,就能理解麦肯锡为什么这么做了:因为咨询变得象流水线一样的标准化工作,它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工作以及技能性的合作,所以,拥有众多“思想者”的咨询公司,反而会破坏咨询公司本身的成长。事实上,在麦肯锡等等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往往是只见公司的名号,却不见咨询师的影子,就是一个例证。 记得这个论坛里,曾贴过关于和君创业的帖子,好象有些人认为这家公司很不错,理由是这家公司拥有一大批著名的管理学者,包括了彭剑峰、包政等等,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就是因为它们拥有了这些多的著名思想者、而不是无名的匠人,这家公司反而会深受其累,未必会成长起来,分裂与散伙的可能性比持续的成长性的机率还要大。 论坛里有个易中咨询招聘的帖子,招聘咨询师的条件有着“经验与学历”要求的倾向,显然,易中对于咨询业作为一个产业的认识,还不是十分的清晰,相反的是,上海人才公司对于咨询师的要求,全部是倾向于“价值观与意愿”,记得条件好象是“不管你什么经验与背景,只要你能在应聘的100人中,是剩下的2-3人,那咨询师就是你了”(大意)。 假如作为一般的工厂招聘,我们不会去这么计较招聘启示的字眼,但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就不这么简单了,它意味着咨询公司对于管理理论认识与理解的深度、以及对于咨询产业认识的深度,据说上海人才CEO身边的秘书的学历,是不可想象的“低”,我想,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符合意愿才是他们的人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