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四通 两个战略 老四通意外地没有接受逐渐淡出“四通历史舞台”的安排,所以现在有两个四通及两个互联网战略 2000年的1月15日是个周末,北京郊外的怡生园,窗外一片银装素裹。产权重组后的新老两家四通公司的干部们仍象一家人一样聚在一起,洗耳恭听领导关于2000年的发展大计。主讲人是三位领导:四通投资公司董事长段永基,去年9月被任命为四通集团总裁的朱希铎,以及四通投资总裁杨宏儒。 这是一次关于四通何去何从的会议。朱希铎用了12个字作为他主题发言的题目:“脱胎换 破旧立新 挑战未来”。杨宏儒对应的也是12个字:“整合资源 创新求实 提升价值”。段永基的总结和往常一样用字宏大:“珍惜机遇二次腾飞”。 主题都是网络经济。 提到互联网,四通会津津乐道它的“关联企业”新浪网。“当然是四通投资成立了四通利方。而且现在我们仍然是新浪公司的大股东。” 但这似乎无助于改变外界对四通的定见:在中关村的这些企业里,四通多少有些迟暮陈旧之气。1992年提出的“二次创业”、“二次辉煌”,大规模合资、投资子公司、分公司,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战略设计,以至于成了“一个谁都知道但谁都不知道在做什么的公司”。去年9月,因段永基被调任中关村科技(股票代码0913)总裁,由原四通集团副总朱希铎接手集团总裁。朱在清理投资公司及项目材料时,发现数目竟达73个之多。涉及行业从电脑、荧光灯到生物制药,五花八门。四通决心再次改变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搭上网络经济的快车。不过,和8年前相比,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四通还生气勃勃,家底殷实;那时,只有一个四通,而现在,有两个。 1999年上半年,四通终于为其长达一年的产权重组画上了句号。一家理论上“产权明晰”的新公司——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参见本刊1999年7月号封面文章“四通变局”)。其中由原四通核心领导层及员工个人出资发起的职工持股会占新四通51%股权,余下的49%则由老四通集团投资。按照当时设计的方案,新四通将作为未来四通业务发展的主体,并通过由新四通分阶段买下老四通的增量及至存量资产,来完成整个四通集团的产权重组。为此,老四通把集团中有实现现金流、营利最好的电子分销业务——四通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股票代码409)的核心部分——切分给了四通投资。 当时的另一个意向是,新四通从四通集团手工购买系统集成,信息家电(主要是“维纳斯”项目),以及软件开发等业务,并借机打出了“重振IT业务”、“重返中国IT业”的口号。 而老四通的未来设计是,如果重组顺利的话,老四通将成为空壳,逐渐退出四通历史舞台,壳里留下的是一堆或许无人认领的股权和债权。 老四通 看起来后来的发展并非如人们所预期。 年初的怡生园会议的确奠定了两家四通的发展计划。3月,两家公司的总裁朱希铎和杨宏儒分别接受了《财经》e特刊记者的采访。而段永基卖了一个关子。“我们要在7、8月份发布我们的网络转型具体计划。现在——时机还不太成熟。”段表现得胸有成竹,对另外两家中关村巨头特别是联想积极向互联网进军的步伐和战略不太在意。“决定胜败的不是规模,而是商业模型的设计和行动速度。我们的策略是大规模购并。”段透露。据记者了解,段不愿详说是因为正在和一个大网站谈购并事宜。 段永基卖关子,朱希铎却愿意在这个时间——大家似乎都在酝酿着些什么——“宣传宣传”四通集团的公司发展战略。 “四通在3年前就开始思考调整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了。”朱希铎指的是产权重组前的老四通。出发点不是因为受到互联网行业的诱惑,更非电子商务潮流的驱使。而是——如果不在内部完成业务的重新定位和结构性调整,恐怕生存都是个问题。 与之相伴随的是要求一系列在运营机制、经营模式、人才结构,一直到企业文化等诸方面的改革。产权重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显然,老四通集团并不打算扮演它本来的角色——逐渐淡化退出。它承接了以前系统集成的业务,并在今年“想明白”,提出了网络实业的新定位。朱希铎详细地介绍了实业的三部分内容。 一是做大型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服务商。朱称四通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三四年,并已有一定的客户基础:邮政行业,四通是中国邮政综合网络的总集成商和总开发商,负责EMS全程跟踪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电信行业,现在正在做中国电信固定电话计费系统的软件开发;三是银行的数据仓库应用技术及网络的认证技术,还有一些银行自助系统。此外,也包括现成的大型企业客户群,如中石化的石油产品生产销售计算机系统。 第二块是网络的运营增值服务,由四通集团投资建网络并由四通运营管理。新浪理所当然地被四通视为现成的项目。 现成的还有两个项目。一个是由四通集团和中国电信总局数据局合资建的四通信源远程医疗服务公司。投资额为3000多万元,双方各占一半股权,当然实际投资的大部分来自四通集团。初步估算是用两三年,总投资1.5亿元建成。这是一个宽带多媒体专网,准备把全国上千家主要的医院联起来,网上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育、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目前公司的主要人员全来自四通,算作下属的一个子公司。 另一个项目是经信息产业部授权建设的移动通信短信息服务,四通集团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进行基于GSM网的全国联网实验。目前已经在这五个城市建控制中心。这个网建成后的一期项目将用来做汽车卫星定位保险,将来则介入定位短信息服务及移动短信息服务,如炒股,通过卖给客户通讯机来实现,相当于电信的二级运营商。这个项目的总投资额也在1个亿以上,已做了一年多。 到目前为止,朱表示四通集团除了这两个项目,对别的方面还没有太大投资兴趣。 第三块是网络软件,诸如数据仓库、网络安全、网络数据库、网管软件。 朱希铎称四通集团倾向于将来变成一个投资控股公司,几项主体业务发展成为独立的业务品牌。但强调高度集中,战略设计和资源调度仍由集团公司控制,业务运作和管理则放在相对独立的业务平台上。资金主要靠资本运作。公司本身会用一定的积累和筹措资金的手段进行初期投资。在这一过程中,会把项目拿到资本市场上去,包括引入大的基金,也不排除在各种可能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今天四通说这话的时候,好在有过去三年的基础。要是现在才开始做,就完了。”朱希铎庆幸地说。 新四通 另立门户的四通投资大厦就坐落在离新浪四通利方不远的地方。 杨宏儒很直接:“因为我只管四通投资,就只谈这块。” 杨宏儒画出一幅业务草图。策略是三步同时走:整合、增值和转型。 新四通实际主要只承接了电子分销业务。虽然这块业务是公司目前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业务乱、竞争性不强、前景不明。无论在产品还是人员、技术方面都已趋向老化”。而且想象的空间也很小,“仅仅做分销,在价值链中的重要性是下降的。因为没有明显的价值增长。” 去年因产权重组而被提升为四通投资总裁的杨宏儒,上任后一直在谋划新的业务。去年9月初,在四通的高层人事变动新闻发布会上,杨宏儒透露出四通正在建电子商务平台,准备做网上商城。年底,四通投资正式向外界宣布进军电子商务,一气开通了两个网站:stone-ec.com和urking.com.cn(取英语谐音You are the King),用于开展网上电子交易业务。 这是两个看上去和其他网上商城无甚区别的网站。事实上,杨宏儒在会后向本刊记者承认他们卖的产品还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明确顾客定位。他当时提出的目标,第一步是先把这个网上商城做出特色来,争取商品在半年内过万种,并细分顾客群;最终则是要做B2B业务。 几个月后,当杨宏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网站的命运已经确定;淡出消亡。不过,杨更愿意称其为一块试验田,用于练兵和了解熟悉电子商务的流程及运营。 新的设计则是上文提到的三步曲。 第一步整合就是对现有传统分销业务该合并的合并,一些不重要的低端产品能砍的就砍。 第二层面是做技术含量高的增值业务。比如替代PC局域网的解决方案TCS(Thin Client Server),或是给教育系统的旧PC终端应用升级。“凡是要上的项目都是要增值的。”杨宏儒说,“凡属没有技术研发价值、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就不再干了。” 但杨宏儒对第二层面并不寄太多希望,“因为在整个结束里,它是起过渡作用。” 最终的目标,不可避免的是电子商务(E-business)方向。早在去年年底四通推出其网上电子商务网站时,杨宏儒私下里就向记者表示他其实对做企业对企业的B2B电子商务情有独钟。 三个层面的业务同时在进行。今年3月15日消费者协会日,一家名为315.com.cn的网站首次亮相。这是由四通投资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同注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所建,四通投资占六成股权,投资额以千万元计。杨宏儒决定放弃没有优势和特色的网上摆东西卖货的道路,另辟奚径做商品门户(commodity portal)。这次,杨宏儒是先想好了商业模型,再找的合作伙伴。 根据杨的描述,315网站首先是让消费者实现在网上投诉,创造点击率;然后在网上刊登权威部门的热门商品质量检测报告和数据,加入企业广告和链接。另外,这个网站也将提供把消费者的投诉信直接转给生产商的服务支持,向企业收费。杨宏儒对这个商业模型很自信,说不少企业都表现出了兴趣。“可以现实地产生收入。” 四通投资的胃口不止这些。315.com.cn将是其通过投资、收购兼并介入“dotcom”的第一步。尽管还没有确定投资数量和数额的上限,杨宏儒试图消除记者对四通是否会重蹈覆辙的疑虑:“我们现在吸取教训,原则上是不懂的坚决不投,哪怕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会投资一个概念,而是必须要和我的主业有补充、帮助和支持。这样的投资机会并不多。” 杨宏儒觊觎的另一块潜在的“肥肉”是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这是目前在美国被看好的一项业务。但杨宏儒判断,中国非IT类企业要真应用Internet至少要在两三年后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虽然IBM目前在这一领域是毫无争议的老大,但四通认为中国市场这么大,IBM一家做不过来。所以仍有相当的生存空间。 分而治之 至少从目前来看,老四通并没有立刻退出舞台的打算。可以看到,两家公司设计的一揽子计划足够庞大,实施起来非强大的技术、资金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不能成为其后盾。四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主业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朱希铎和杨宏儒都承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来做新事。已经在做的项目调用的都是内部人。去年四通集团曾决心被格招聘一名外部职业经理,铆足了劲开出年薪150万元港币外加认股权证的offer。对方一开价就是450万元港币。“我们想了想,实在无法承受,只好放弃。” 告吹的原因不是简单的钱的数量。“这是一个联动的问题。”朱说。“拿出钱来请一个高手,(分配)系统就乱了;而这个系统要想改造,又成了价值链的问题:平白无故给大家都涨成很高的工资,又没有那么高的盈利能力;而高盈利能力是靠技术。可技术积累从哪来?”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烂摊子留在了老四通,朱希铎将其概括为“三大包袱”:僵死的框架、分散的体系、陈旧的观念。 朱希铎说,现在采取的主要是“半休克”式做法——三年内关停并转三分之二的投资公司。 学管理出身的杨宏儒将四通的转型称为“古建筑维修”——既要加固,又要保持原有特征。“这个公司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难以改变。”杨说,这包括了公司文化、高层的管理体系、人事关系等等。 四通投资的成立,本来一是为解决产权问题,二是想在白纸上涂画明天。但现在看起来,可能和目标会有一段距离。 四通投资的员工大部分来自老四通。和四通集团相比,四通投资在待遇上有更大的弹性,因为传统分销业务支持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是比较稳定的。杨表示,给负责人的钱也不是太低。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文化有点陈旧,做新事方方面面的障碍较多;另一方面,能做事的人是那些很不愿意到老企业去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感觉上的。杨宏儒不面对另一个潜在的问题:在某些业务规划上四通投资和老四通是交叉或重合的。比如老四通的网络建设服务和新四通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由于将来都会朝向电子商务,融合的趋势是明显的。而这两块业务都是以技术和人为核心的,如何调动、协调资源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四通的所有这些忧虎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四通的过去是个历史的包袱,这个包袱并没有因为新四通的诞生而卸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