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价值在于对信念的执着--郑甫弘博士专访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2-19 23: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标题.bmp

名片郑甫弘博格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全国最大管理培训机构时代光华教育机构的特聘高级讲师,中荷联培博士,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语录中国企业非常需要牧师式的管理咨询师,培训是我的人生理想。
      培训不是赚大钱的行业,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信念的人,不容易做好


    当培训师可不是轻松事。最近,郑甫弘应时代光华邀请,在北京给全国300多个分会场讲授“经理人的执行力”,卫星现场直播,一天培训下来郑博士一直站在站台上,站到腿酸、腿麻,头顶是多盏聚光灯的“烤验”。
     这些年来,郑博士名声越来越大,请他讲课的单位越来越多,他几乎成了“空中飞人”,奔波于各地培训。四月份以来他每个月呆在厦门的时间不超过5天,以至于他一回到厦门,就强迫自己不出门,加紧看书“充电”。
    他说,每天面对不一样的学员,自己不断地释放能量,所以自我充电非常重要,否则就会灯枯油尽、江郎才尽了。


压力:学习任务超过学生    郑甫弘大学毕业将近20年,后来读了硕士、博士,可他感觉工作后的学习压力,比起学校时要大得多。
    时间一长,他养成了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本新书的习惯,快速汲取信息、智慧,有时太忙未能如愿,第二天一定补上。十几年下来,天天如此。
    每天读一本新书的习惯,又迫使他养成了逛书店习惯。他出差到外地,工作之余第一件事就是逛当地最大的书店。他买书有几个标准:一类是作者属于专业权威,一类是作者有丰富实践经验,再一类是作者的观点要前沿。
    他认为一本书通篇“一二三四五”的最没看头,像工作总结,好书既要有内涵,也要写得好看。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故事性强,行文优美,从而“行之千里”,成为生存竞争的现代版寓言。
    郑甫弘把自己定位成“智业人物”,以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别人的智慧,他的书堆了好几个房间,有时朋友顺手借走一些书,郑甫弘很少记住,至少有几十次了,他在朋友家里偶然看到自己的书,可是他不问对方啥时还。在他看来,别人借他的书,也是他的一种传播方式。
   他认为,传播智慧前提是自己要有智慧,这需要不断地学习。



激励:基督徒夫妇的执着    十多年前郑甫弘留学欧洲期间,一对基督徒夫妇的行为,影响了郑甫弘此后的人生选择。
    郑甫弘到荷兰第三天,一对基督徒老夫妇找到他问:“到荷兰最需要什么?”郑说:“上课时老师用荷兰文讲课,我听不懂,最想快速学习荷兰文。”老夫妇答应做郑的荷兰文家教,郑说没钱请家教,老夫妇说可免费,但条件是要以荷兰文版的《圣经》作教材。
    接下来老夫妇每周抽出两个半天教郑学荷兰文,态度非常虔诚,从不迟到,有时郑还没起床,他们便按门铃,在门口耐心等候。
    三个月过去了,郑甫弘从未跟他们去过教堂,也从不跟他们探讨基督,就问老夫妇说:“碰上我这个不信教的人,会不会感到失望?”老夫妇摇摇头说:“我们向你了解了中国文化,很开心。”
    半年过去了,郑又问老夫妇:“这么久我都没成为基督徒,有没有后悔?”老夫妇说,“和你在一起很快乐,我们成了好朋友,如果有哪一次没来,反而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一年后,郑甫弘要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临走前问老夫妇:“一年多我没去过一次教堂,你们是否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没有价值?”
    老夫妇认真地说:“你知道什么叫价值吗?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自己信念的投入,我们交流了一年多,你至少没有排斥基督教,还了解了基督教文化,你将来至少也不会排斥它。”
     郑甫弘明白了:在老夫妇看来,能否让他成为基督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夫妇为信念执着地投入,这是他们的人生价值。



探求:无人迹处走出新路      郑甫弘他留学回国时剩下几万元奖学金,他随即把这笔钱花到学习,他来到美国咨询公司学习人力资源培训。一个朋友对他说,“你傻傻的,花钱学人力资源培训,有什么用处!”
     当时,国内对人力资源还相当陌生。1997年郑到厦门注册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工商人员问“人力资源是什么”,说文件中没这个注册项目,不让注册这种公司。郑甫弘只好注册了管理咨询公司,因为“管理”比“人力资源”好理解,公司顺利注册了。
     郑甫弘组织的第一次培训为期3天,成本几万块钱,结果只来了5人听课,每人交几百块钱培训费,第一次就“亏大了”。第二次培训转移到泉州,来的人更少,只有4个。这两次培训对郑打击很大。
     开头两年多,因为培训市场尚未培育,郑甫弘一直往里赔钱,做得非常艰难,困境中也曾想过放弃。他一次次想起了那对基督徒老夫妇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的执着鼓励了他。
    “执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1999年以后,郑甫弘走出低谷,开始给ABB、灿坤等知名外企培训,他的事业从此发生了转折。
     郑甫弘介绍,5年前厦门很难找到一个人力资源主管,如今厦门有了一批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仅一家台企出来的人力资源经理就达到了20多人,人力资源部成为许多企业的常设部门,厦门管理咨询与培训公司增长迅速。



转折:“启蒙教育”更有价值     一次,郑甫弘给福州一家国企上课(1999年),培训前问学员对培训“有何期望”,大家哑口无言。一会有学员举手问:“今天是星期六,不知道上课有没有发加班费?”
     听说没有加班费后,七八个员工在企业领导眼皮底下,陆续起身离开了。第二天上课时,有十几个员工没来,即便来听课的人,也大多心不在焉,不是打手机,就在开“小会”。
课后助手跟郑甫弘说,给外企上课,员工们很认真,对老师很尊重,而给国企上课,没几人认真听讲,这种培训太没价值了,以后要少给国企上课。
     此话让郑甫弘内心“震”了一下,他又回想起那对荷兰老夫妇的话:价值在于对信念的投入。于是他对助手说,外企员工清楚培训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很认真,而国企不少员工还没这个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更需要培训,也更能体现培训师的价值。
    “如果大家都是基督徒,就无需传教士了,”郑甫弘打了这个比方。他认为给外企上课,好像锦上添花,给国企上课是启蒙教育,转变观念,点燃星星之火,是另一种价值。
    近两三年来,郑甫弘有意识将培训重点转移到国企和成长中的民营企业。为了上好这门新课,他到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中常驻实践,担任总裁顾问或者副总裁,深度了解企业运作、管理状况,使其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郑甫弘的目标是把培训做成产业化,按现代规模管理手段运作,他的人生定位是做一个智业人物,通过他的传播,让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真正发挥人力资源无可替代的作用




对话财智:人才环境国际化不够
    记者:厦门对中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环境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甫弘:厦门人才环境相比上海、广州等地,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          城市对人才容纳度有限,厦门虽然是外向型城市,但是人才环境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端人才成活率不高,驻留率不长。政府优惠政策好像很全面,然而执行力度不够,同时对人才的宣传不够。应该把厦门打造成全国的“人才高地”,积聚四方人才,形成全社会关注人才的热烈氛围。
二、          企业用人的本土意识太强,不够open,如果不打破厦门企业原有的人才结构,就产生不了高端优秀人才的生存环境。企业应该广招全国、全球性人才。企业产品或技术竞争力可能一下就完了,而人才竞争力是长久的。
三、          缺乏新产业人才,一个新产业出来了,往往人才跟不上,例如软件业、生物业、物流业,都没有形成聚集相关人才的效应。
记者:那么厦门企业应该如何提升竞争力?
郑甫弘:城市个性、企业文化、员工职业观建设,都影响到企业竞争力。厦门的人文特点很鲜明,即岛民意识重、休闲的温馨情怀、发散式的海洋文化等,因而厦门的企业应当强化市场性、竞争性、商业性。



印象:喜欢和老板聊天     
     郑博士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个头不大、快言快语、思维敏捷,辩论起来滴水不漏、逻辑缜密,探究之下,方知人家是牛津大学访问学者,难怪如此广闻博学!
     郑博士自认为是一个喜欢奔波、不安于现状、酷爱创新的人,每天都会冒出新想法,因此员工跟着他也觉得特别累。郑博士强调行动力,好想法要最快速度变为行动,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他说,适应变化很辛苦,但是只求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企业不仅要适应变化,更需要创造、引领变化。
     郑博士每天的新鲜想法并不是“闭门造车”得来的,很多是在和老板们聊天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一次,他连续三天在同一家茶馆,与同一个老板聊天,使茶馆服务员疑心他们究竟在“密谋什么”。
     郑博士喜欢和老板聊天,一方面可以从老板身上获取信息、智慧,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老板来传播他的价值、理念,“某种理念只有让老板接受了,才能让企业来接受。”——三句不离他的传播本行。

 博格(中国)管理咨询,我们在路上,期待与您一起同行,一起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9 23:13:28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