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谁动了中国的菜篮子?(联合早报网)

[复制链接] 0
回复
8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2-10 14: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以来,在中国涨得最快的,不是股票、也不是房产,而是蔬菜价格。中国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范围内平均蔬菜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在各项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中独领风骚。这还得了!老百姓们都很生气,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迅急下发40号文件,公布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十六条措施,而这其中便有五条是直接针对蔬菜价格。

  蔬菜价格的猛涨颇有让人费解的地方。前几天统计局刚公布了今年粮食产量的公告。中国今年虽有几处受灾,但粮食产量仍连续第七年丰收,比去年增产3%。肉蛋菜之类的副食相应的也不大可能有大的减产,所以,供应并不短缺。前一阵子出现过商家恶意囤积粮食炒作粮价,但蔬菜这玩意儿,保鲜期短,囤起来只会烂在自己手里,所以,菜价也不是这样被炒上去的。另外,种菜的成本虽有所上涨,但远远比不上城市里菜价上涨的幅度,而菜农的收入在很多地方不仅没有提高,还在下降。那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涨出来的价钱到底被谁赚去了?

流通的瓶颈

  现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流通环节,而且,还不是从农田到城市这往往漫长的流通过程,而是进了城市之后,从零售商到消费者手里的这“最后一公里”。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节目所做的一个关于蔬菜价格的系列调查里就发现,从农田到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蔬菜的最终价格比农民的生产成本普遍都翻了一番以上。而这涨出来的价格里,有将近一半是在从市郊的批发市场,到市区里的零售市场这一步中加上去的。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这可能只有短短几公里的路程中,何以就涨出这么多的价钱呢?

  中国的城市居民现在主要从两个渠道购买蔬菜:社区的菜市场(类似新加坡邻里的巴刹)和超市。那么,蔬菜是怎么从农田分别进入这两种零售市场,又是如何一步步把价钱涨上去的?

  菜农收了菜之后,离城市近的,可以自己把菜直接送到批发市场去卖,但要向批发市场按数量交管理费。离城市远、没交通工具、或者不想交管理费的菜农,也可以把菜卖给到田间地头收购的经销商,价钱当然就要低一些了。经销商再把菜集中起来,装上大卡车,送到大城市里的批发市场去卖。一斤的青椒,农民卖给经销商六七毛钱一斤;而在批发市场里从经销商手里进货的零售商,却至少要一块钱一斤才买得到。这些零售商把货进到社区的菜市场里,消费者再来买的时候,这青椒的价钱一下子从一块钱一斤跳到了一块五一斤。

  可这钱却也不是被零售商赚走了。零售商涨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菜市场所租的摊位,每月都要向市场交付昂贵的、连年高涨的租金。租金因摊位大小和所在城市及市区位置而异,但各个大城市里几乎一致的,就是这笔摊位租金,才是在这流通环节的最后一步把菜价高抬起来的罪魁祸首。

  菜市场里的菜已经这么贵了,而超市里的菜却还要贵。向超市供货的经销商把菜从农民手上集中起来、再运输过来,但在送到超市之前还要多出个环节:超市里的菜讲究卖相,要大小均匀、外表光鲜、很多还要分装成小袋。这样一番挑拣与分装之后,加进了劳力、材料的投入和菜的损失,价钱自然比卖给零售菜贩的要高出不少。但这还没完。中国的超市还有一个奇怪的中国特色:蔬菜经销商实际上不是把菜卖给了超市,从超市手上拿了钱了事;而是要付钱(叫“进场费”)给超市,才能获得个机会把自己的菜放到超市的货柜上,然后从消费者的购买中收钱。所以,超市实际上跟社区菜市场是一个做法,是在给菜贩子们提供一个与消费者交易的场所、摊位,然后收租金。而且,这超市里又是空调、又是广告,“摊位”的租金自然要比社区菜场里贵出许多。更有甚者,超市除了收进场费之外,还要按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叫“扣点”)。这两项一加上去,在菜市场里卖一块五的青椒,到了超市里就变成了两块五。好在去超市购物的白领、粉领、金领们要么不知道、要么不在乎这点差价。

政府在为谁管理城市?

 这么一分析下来,不难看出,蔬菜价格上涨的大部分其实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社区菜市场和超市其实更象个房主,因为掌握着稀缺的房地产资源(市区里的蔬菜零售摊位),而把租金一涨再涨。现在,深圳的某些菜市场里,一个不到两平米的蔬菜零售摊位,月租竟然要收到5000块钱!这得卖多少鸡毛菜才能赚回来!
  但这里还有个问题。社区菜市场在中国城市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以前一直是个便民的设施,何以这几年来却把刀磨得这么快、斩起消费者来如此厉害?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零售店面资源变得如此之值钱?

  这后头,就像中国所有的事情一样,又少不了要牵扯到政府的头上。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里建立了一整套食品供应体系,包括每个社区都有的粮店、副食品店和菜市场。这些零售机构将国营商业体系的触角伸到城市的最基层,将各种按计划限量供应的物资分配到市民手中。

  但在市场化改革之后,计划分配的功能丧失,城市里的国营零售机构迅速调零。近些年来,在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中,开发商和政府官员都发现,让那些老旧的菜市场占据着市区里的好地段实在是个莫大的浪费。于是,大量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服务性公益性的城市零售基础设施被拆迁,社区菜市场的数目锐减。

  这还不够,幸存下来的社区菜市场,原本是由街道居委会管理经营的,在很多城市里,近年来也纷纷承包给了私人经营。这一转手,菜市场的性质也从服务性、公益性变成了盈利性,而市场里摊位的租金便节节高攀。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发现,从2000年社区菜市场的私有化开始以来,十年间北京社区菜市场的租金竟然上涨了16倍!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在新加坡,昇菘超市收购了几间邻里巴刹之后,马上也把摊位租金涨上去的事情。

  如果政府只是把城市公用设施出让给私人资本而已,这些私人资本倒也未必如此猖狂。菜市场里摊位租金太高,菜贩子可以不进市场,直接在马路上卖,市民也乐意买这些更便宜的菜。那为什么菜贩子还要花那个钱到市场里租摊位呢?还是因为有政府帮忙。

  在各个城市里,菜贩子早就试着从菜市场里搬出来,直接上马路做流动摊贩了。可在马路上,他们却面对着更可怕的对手:城管。这些把中国美丽城市的干净街道搞得乌烟瘴气的小摊贩,一旦落到了英勇的城管手里,少不了要被没收家当外加罚款,比起租摊位来一点也不便宜。但现在的形势,逼得很多在市场里租了摊位的菜贩子只好双管齐下:老婆在摊位上守株待兔,老公则挑着菜担子到马路上打游击。

  政府为此出动的,除了城管这样的杂牌军,还有警察这样的正规军。城市菜价要下来,砍断那些中间环节,让郊区的菜农直接进城卖菜好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城市里,也确实常见推着板车卖菜的菜农。但是今天的郊区菜农想把他的农用小三轮或拖拉机开到城里卖菜,比老鼠过街还难。一进城市边缘,就象是地道战里的日本皇军,顿时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前有城管堵、后有交警追,就算这些都躲过了,还得遭城里司机的白眼,说你这小破三轮,又吵又臭的,占了他的路。若是一旦被交警活捉,别说车跟菜没指望了,连人都得给扣下。谁还敢来?

  所以,私营菜市场之所以敢把摊位租金越收越高,是因为他们有对城市零售空间的垄断;而他们之所以有垄断,是因为政府有意无意地成了为私人资本服务的鹰犬,以维护市容为名,帮他们扫除市场上的竞争者,用国家机器把菜贩子和消费者都往他们的羊圈里赶。

  蔬菜价格的上涨,说到底,涉及的却是一个政府在为谁管理城市空间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时代,在北京的故宫后面、景山下头、后海周围这些中心地段的人行道上,都专门划了空间让菜农或菜贩子摆摊卖菜。而今天,这些地方,和城市里其他的许多空间一样,已经被砌起了一道资本的围墙,没有钱别进来。在居民的便利、菜农的福利与城市形象的光鲜、资本垄断的利润之间,中国城市的政府选择的是后者。


张谦(作者任职于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