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推荐一本书《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复制链接] 7
回复
27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4-20 13:3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一本书《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可惜没有电子版

内容简介: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本书第1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以约翰·J·F·谢拉德命名的经济学“大学教授”。他教授有关博弈论的课程,同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曾在(英国)瓦威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书  评:
  在这部由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合著的书中,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历史学家,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著称)再度焕发生机。他们使策略工具变得幽默有趣,人性化和行之有效。         ——伊丽莎白·贝利(Elizabeth Bailey)   我承认我从来没把货币政策或者政府看做一个博弈,不过,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两位教授非常巧妙地成功解释了,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无论身居要职者还是普通市民都会遇到的问题。         ——保罗·A·沃尔克(Paul A.Volcker)   《策略思维》赋予你进行卓有成效谈判的必备武器。         ——鲍勃·伍尔夫(Bob Woolf)   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你将从《策略思维》一书中获益,并感到兴味盎然。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像博弈专家那样思考    姚洋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各自从公司老板那里得到一个红包,里面的钱可能是500元、1000元、2000元、4000元、8000元,或者16000元,你知道同事的红包里的钱要么是你的两倍,要么是你的一半。在你拿到了自己的红包,知道了红包里的钱数后,如果你的同事要求和你交换红包,你会愿意吗?   这是《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一书中的一个案例。这本书教你如何像博弈专家那样思考问题。两位作者中,阿维纳什 迪克西特是著名的工业组织和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巴里 奈尔伯夫是著名的博弈论专家,两个人的完美结合,写出了一本深入浅出的大众博弈论著作。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博弈论都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的课程,对普通人来说,既遥远又陌生,更谈不上有实用价值。两位作者则告诉我们,博弈论的作用无所不在,大到裁军和世界和平,小到如何使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恐吓变得可信,无不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分析。常人往往依靠直觉来做判断,但直觉却常常是错误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你依靠直觉来思考,则你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假如你拿到一个4000元的红包,则你知道你的同事的红包要么是2000元,要么是8000元,两者的概率相等,所以你的期望收入是5000元,高于你自己现在的4000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常理进行思考,你会得到应该和同事交换红包的结论。但是,你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考虑你的同事的反应。显然,如果他拿的是16000元的红包,他肯定不会提出和你交换;又因为他知道你不比他傻,你拿到16000元的红包也不会和他交换,你之所以同意和他交换仅仅是因为你拿到比16000元少的红包。以此类推,只有当你的同事拿的是500元的红包时,他才会和你交换,而此时你当然不应该和他交换。   直觉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直觉不习惯于策略思维,也就是说,不习惯于考虑别人可能的反应。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恰恰是策略思维。如果你想磨砺一下你的分析能力,而不仅仅靠直觉进行判断的话,你就应该学点儿博弈论。但是,你不必坐在经济学系的课堂里去听一个学期,你只要读一下《策略思维》这本书就可以了。两位作者虽然是大学者,却把这本书写得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你无须知道均衡、精练这样的专业名词的含义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你甚至无需任何经济学的背景就可以理解作者提供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博弈论的大部分内容和它们的应用,丝毫没有留下任何学术著作的痕迹。这是一本很好的床头书,也适合在长途旅行的列车或者飞机上作为消遣读物来阅读。你不用担心自己陷入过度的思考之中,也不用担心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变成了“冷血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想像博弈专家那样进行策略思考,这本书里大量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案例也足以让你的精神享受一番。   当然,这本书也可以为更严肃的目的服务。由于书中有大量的经济案例,这本书可以作为大学里的MBA的《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辅助教材,让学生们轻轻松松地掌握博弈论的真谛,并让他们学到一定的运用博弈论来对日常商业运作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一条捷径。   特别要提到的是,本书的翻译值得称道。整部书的翻译很传神,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的意趣。这是一本轻松的书,译校者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保留了原书风趣的语言风格;而且,语言流畅,几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可以说,这是近年来经济类翻译图书中的上品。    向前展望,到后推理    王则柯(本文发表在“南方周末”2003.2.20)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几分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分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的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交道: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大学博弈论的高材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金的女士手下。   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合著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包括他们自己曾经怎样败走麦城的故事,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   家族企业上市的时候,往往制定有利于保证家族控制权的俗称“防鲨网”的条款。某公司董事局的5名成员,听命于创办人的5名孙子孙女。他们各有5年任期,但届满时间各不相同。为了防止家族内讧和外来进攻,创办人规定董事局选举必须错开。这就是说,哪怕你已经得到该公司大部分股份,你也不能一下子取代整个董事局,最多只能指望一年夺得一个席位。 从表面看,按照这样的制度安排,你需要至少3年时间,才能夺得多数席位,从而控制这家公司。但是,一个更加高明的对手,只购买了该公司51%的股份成为董事,就通过一份称为“毒药”的提案,利诱董事局其他成员纷纷倒戈,当年就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他是怎样在“防鲨网”制度之下,以一对四,颠覆了“防鲨网”制度的呢。本书有细致的介绍和引人入胜的分析。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功,博弈论的“向前展望,到后推理”,是了解其中奥妙的关键。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桩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种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作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机会也不少。这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包括分析《指环王》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内,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区却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学院,培养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这些学生不耐烦正规博弈论的那些定义、公式和模型推理,他们更加赏识故事背后的道理的浸润。迪克西特教授不是对牛弹琴,而是对症下药,让博弈论在这个广阔得多的平台上取得成功。   简而言之,《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你英国“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为什么有时候你会宁愿让后果超出你的控制等等,都在讨论之列。例如,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你参加一场多轮的博弈,其中总有一些环节你不得不冒一下险的话,你最好早一些选择冒险,不要把风险积累到最后。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并不只是橄榄球比赛。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业的读者了解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胜得意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难怪保罗•萨缪尔森写道: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故事中的博弈论    王则柯(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03.4.17C2版)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博士在内的3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这自然也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      现代经济超出以往的模式      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学,以经济主体人的自利行为以及相应的市场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也无论是竞争形势还是垄断形势,基本上是经济主体人面对市场作出自己的最优决策。无论形势严峻也好还是宽松也好,行为的结果是主体人自己决策的结果。      像垄断那样没有对手的决策是比较简单的,“计算”生产和供应多少东西到市场上去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润就可以了。这时候,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的需求和垄断企业的供给共同决定,所以说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像完全竞争那样对手很多的情况下的决策也比较简单,因为对手多了,他们的决策相互抵消,相互汇合,“全体对手的决策”呈现可以预见的市场规律,大家的市场份额都很小,都不能影响商品的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们要做的,就是“计算”应该生产和供应多少商品到市场上去,才可以实现最大利润。      现代经济活动早已超出上述模式。竞争的结果是许多行业都剩下少数几家企业,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的行为的影响很大。博弈论就是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人的对局的理论。      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曾经描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自利的行为促进社会的福利。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却揭示,非合作的自利行为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前景。      难怪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那么,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怎么了解博弈论呢?萨缪尔森推荐普林斯顿大学迪克西特教授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普及读物《策略思维》,提供了一把了解博弈论的“万能钥匙”,读者将从“兴味盎然”的阅读中获益。      价格大战的囚徒困境      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碳酸饮料的市场;几大航空公司,完全垄断了美国民航市场。他们之间的争斗,是经济“寡头”的争斗。争斗的目的,为的是利润。如果一家企业垄断了市场,采用高价格可能增加利润。现在存在两家或者几家相互竞争的企业,许多消费者可以在他们之间选择,这时候高价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使利润下降。这里,要紧的因素是市场份额。如果你高价,对方低价,许多消费者就不买你的东西而买你的对手的东西,你的市场份额下降很多,利润也就下降。这是历经市场经济洗礼的读者都明白的道理。对方的价格比你低,生意比原来好得多,利润就可能大幅度上升。这样,双方价格大战的结果,是大家的利润都降低。但如果两个企业都采取比较高的价格,消费者没有别的选择,两个企业都能够获得高利润。      为什么两个企业那么“蠢”要进行价格大战呢?因为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采取低价策略才有利。当前长时期的家电大战,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清楚这种前景,双方勾结或合作起来,都实行较高价格,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得到“双赢对局”。可惜正如上面揭示的,这些联盟处于利益驱动的囚徒困境,双赢也就成为泡影。五花八门的价格联盟总是非常短命,道理就在这里。      毕业舞会的后动优势      博弈论的基本分类,是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同时决策或者同时行动的,叫做静态博弈,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叫做动态博弈。动态博弈因为行动有先有后,常常表现出“先动优势”,所以人们会说“先下手为强”。可是也有出现“后动优势”的可能。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毕业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押在胜率最大的格子,而对手则冒险押在胜率很小的格子。想不到,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奈尔伯夫功败垂成。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金的女同学手下。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时要采取让对手先行而自己紧跟的保守策略,这样,对手押对我也对,对手押错我一样错,领先的总还是自己。      奈尔伯夫和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包括他们自己“败走麦城”的故事,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      包括分析《指环王》和《二十二条军规》在内,这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却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给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不同背景和不同行业的读者了解了这些故事和原理以后,运筹帷幄取胜得意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沙发
发表于 2004-4-21 18:26:03 | 只看该作者

我买了,看过也是觉得很不错,建议大家一读。

板凳
发表于 2006-9-26 23:23:27 | 只看该作者

好书!值得读读!

4
发表于 2009-6-22 01:36: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5
发表于 2009-6-22 13:03:04 | 只看该作者
电子版啊!
6
发表于 2009-6-23 15:28: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上学的时候读了三遍,后来做论文的时候也用了一些里面的内容。

好书,感谢作者,感谢版主推荐~!

 

7
发表于 2009-9-28 01:02:09 | 只看该作者

去找来学习如何用策略在竞争中占尽先机 呵呵

8
发表于 2009-10-22 17:19:34 | 只看该作者
好书,值得大家读一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