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位朋友一起谈看书的心得,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有很多书看起来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很有趣,但要理解其中的思想和道理就需要有很深的积累和沉淀了,只有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我们才能说“看懂”了。fficeffice" />
记得在小学二年级就听了单田芳播讲的《三国演义》,三年级的时候看了这本书,现在有空还在看。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变了好几次。就拿“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来说吧:
l 上小学时我非常佩服关羽----真够哥们,讲义气,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尽管自己在军师面前立了军令状,但为了报答曹丞相的恩惠还是放走了他。宁可自己被杀头,也要知恩图报,做人就要像他那样;
l 上了中学后就觉得关羽目光短浅,有小义而无大义,为了自己的名声(虚名,甚至是虚荣)毁了大家的事业,放走曹操是典型的妇人之仁;
l 大学学的专业是管理,那个时候自我感觉非常好,自以为看问题已经具备了很深的专业眼光:这件事不但是关羽的错,更是诸葛亮的错,要追究诸葛亮的领导责任,因为关羽是他派出去的。诸葛亮用人不当,理应承担主要责任;
l 直到后来懂得了战略,我才意识到诸葛亮的高明:保全曹操,给东吴留下一个强大的对手,使其不但不敢吞并掉弱小的刘备,反而要和刘备结盟,从而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还顺便成全了关羽的“义”,同时又抓住了关羽的小辫子),而这正是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否则这事会变得非常简单。尽管刘备兵微将寡,但还是有张飞、赵云、刘封、糜竺、糜芳等人可用,只要把关羽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掉一个个,曹操都休想逃脱。
同样的书、同样的章节、同样的内容,从最初的“义气”到“战略”,阅历和经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个语文基础还过得去的小学生应该可以毫不困难地“看完”四大名著,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看懂”这几本书。
不曾经历,不为经验,也谈不上深刻理解。这正如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人,可能看了很多谈恋爱的书、电影、电视……,但他却无法真正理解失恋是怎么回事,什么感受,他更没有资格跟别人分享对于失恋的理解。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深刻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感觉它。”,只有深刻理解了书中的内容看,我们才能说“看懂”这本书了,只有在“看懂”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