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
说到忍辱,昔者佛陀亦曾被节节肢解而不恚恨,扬子胡想,当亦不视其为“可怕”吧?
--是的。对凡夫来说是可怕的,但对圣者来说是不可怕的。对圣者来说,“舍身”是一次“启发”,一次“值得”的启发。看李敖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中的谭嗣同舍身前的一封信:
“ 第四封是写给他佛学老师杨文会的:仁翁大人函文:金陵听法,明月中庭, 此心有得,不胜感念。梁卓如言:“佛门止有世间出世间二法。出世间者, 当代处深山,运水搬柴,终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来投 胎人世,以普度众生。若不能忍此苦,便当修世间法,五伦五常,无一不 要做到极处;不问如何极繁极琐极困苦之事,皆当为之,不使有顷刻安逸。 二者之间,更无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狱也。”此盖得于其师康长素者也。 嗣同深昧斯义,于世间出世间两无所处。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发 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 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 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嗣同诵佛经,观其千言万语,究以真旨,自觉无过此二愿者。窃以从 事变法维新,本意或在“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事不成,转以“未愿 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 丈夫发愿,得失之际,执此两端以谋所处,当无世间出世间二法之惑 矣!吾师其许我乎? 戊戌八月九日,受业谭嗣同合十 ”
谭嗣同为什么要舍身呢?
“除了死的方法,又有什么方法呢?如果死的方法最好,又何必吝于一死呢? 请转告黄鞍兄,我错了,我的路线错了,我谭嗣同的想法错了,我完全承认 我的错误。不但承认我的错误,我还要对我的错误负责任,我愿意一死,用 一死表明心迹,用一死证明我的错和你们的对,用一死提醒世人和中国人: 对一个病人膏盲的腐败政权,与它谈改良是‘与虎谋皮’是行不通的。我愿意 用我的横尸,来证明这腐败政权如何横行;我愿用我的一死,提醒人们此路 不通。从今以后,大家要死心塌地,去走革命的路线,不要妄想与腐败政权 谈改良。我决心一死来证明上面所说的一切。”
其能忍者,当因勘破而了然,也即,不视其为“可怕”,方能无“畏惧”?
--凡夫看,是忍。圣者不“忍”,圣者勘破而了然,于是不用忍。“可怕”在于“愚痴”会带来生命的毁灭。知此“可怕”,方能成就“无畏”。
可将六道轮回沉浮苦痛,视作“不可怕”吗?
――可怕吗?不。正如谭嗣信中所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说苦,亦说空,既空,何来苦?既空,视苦为乐吗?
――苦乐非是“视为”,苦乐在于体悟!
厌离的真义是什么?苦乐何别??
――苦乐何别?厌离真义?体悟便是。非不言,虽言无体悟,是谓“妄言”。
^_^
拙见,不妥海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3 14:32: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