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道德经学后感之前记:关于道儒释

[复制链接] 0
回复
150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1-20 22:3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今年年初(20101月)听到西安宁怀远老师讲的国学与风水课程,原先对国学粗浅的认识慢慢随着这个引子延展开了,在参加一些国学讲座和课程之后,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学释儒道有了一些自己简洁的认知。譬如说国学一般就是指释儒道,这三者分别指佛教、儒教和道教,佛教创始人是释伽摩尼,儒教创始人是孔子,道教创始人是老子,很多人都把释儒道三个字按这样的顺序来排列,或许是因为这样比较顺口还是认为佛教自己了解的多一些,不是很清楚,但从三大教派出现的时空上来分析,李耳(即老子)比孔子大十岁,释伽摩尼比孔子要小十多岁(准确的岁数和时间要查证后修订),所以如果行家说国学应该是道儒释,而且佛教是外来的,由印度僧人从西藏传入中土,现在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教CIS,估计是要去西藏和那个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才可以体会到的,佛朝从唐朝开始才在国内盛行。

那么道教不是我们理解中的道观中的道士们传承的那一套东西,那只是本土后人借道字发扬出来的一种宗教,更多地与灵异、修炼联系在一起,与老子留下来的道德经思想大相径庭,而与孔子后面的孟子类比的所谓老子接班人庄子更加是从另一个极端的角度发扬了道教或者说应该是老子的思想。

刚才只是说了我对这三大教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梳理了一下自己脑海中传统的误区和时序,那么接下来我可能要对比一下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三大教各自特点和区别的认识。

首先说佛教,为什么还是要先说佛教呢,因为大家最容易把佛教和道教搞混,而且容易把所有一些不可知的东西的解释归为佛教里面的东西,事实上,佛教和基督教一样,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佛教最核心的便是修炼自我修炼内心,佛经有千万卷,都在从各个角度劝人接受苦难远离尘世,重在精神,禅宗是佛教里面到了中土以后的发扬光大,当头棒喝也好会心一笑也好,无不是与本地儒教、道教融合之后的创新,因此佛教诉说的是如何通过静坐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通过与极乐世界的交流和想象来保持自己的信仰,如何想象极乐世界的幸福感来达到现世自身的幸福感,佛教是不会帮人看相、帮人看风水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佛教也不是哲学,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圆满自我,大乘佛教要求你帮助别人以圆满自我,而小乘佛教要求你管好自己,六根清净以达到自我的圆满。

fficeffice" /> 

其次来说儒教,准确地讲儒学比较合适,更象是一门学问,孔子是非常讲究秩序感的人,也非常懂得欣赏美,他通音律明词章,弟子三千,其学识自是有过人之处,而且孔子的儒学最强调的是人的秩序,虽然孔子要求的鸿儒具六艺,但是他的学说在几千年的发扬光大里,最普遍为人所接受的是为君为臣为父母为儿子为夫妻为姐弟之道,孔子的儒学是很有社会感的,不但要自己幸福,还要求整个社会都遵照一个标准去执行这样的一个制度,形成和谐的氛围,大家都遵照这个规矩来,保持中庸,不要偏激,在人与人组成的集体共同幸福地生活着,如果评选幸福感,中国几千的封建社会,除了战乱时期,应该是幸福感都很强的。儒教里面有易经,其实易经并不只是用来占卜用的,其实它更多的作用是从心理的角度树立一个标杆,让使用的人知道如何保持一个平衡,不左不右的尺度。而且用易经的人常常也不自觉地喜欢隐居,因此易经也就从一个数理概率的推测慢慢地带上很多神秘色彩。

 

最后再来说道教,要说到这个层次就应该只讲道,而不是道教,一旦形成教就意味着传承,发扬,但是老子写的道德经,它并不足以在一个小群体里面形成一个教,它只有五千字,只要你懂文言文的语法就很容易明白这五千字的意思,非常的简炼,但并不粗浅,道德二字是分道经和德经二篇来写的,合而为一称之为道德经,与现在的道德二字相比意义更加深厚,可以说道德经是人类文明出现后最早的哲理性著作典范。道德经既不如佛教那样要求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的精神修炼到什么程度以求圆满,也不会象儒教那样能够从人本身进行六个方面的规范性制度修订,道德经只是将天地间万物运行的规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盛有衰,无论如何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且越是想改变便消亡的越快,越是想得到便失去的越多,这并不是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道理,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科学的,比如现在全世界讲环保就是因为环境破坏的太厉害,而破坏的原因又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太快,太想揭开自己不知道的奥秘,太想得到更多的资源,从物理守恒定律来说,有得有失有冷有热,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是几千年前的道德经到现在为止,还无法让大部分的人醒悟罢了,因为简单所以忽视,因为可大可小所以排斥表面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所以,道德经并不要求人出世或者入世,只要求人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万物之一,自在地活着自在地接受死亡,自在地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和别人一样是规律,同时失去也必然会得到也是规律,其实这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尊重身边所有,尊重自然万物,感受到自然与天地,感受到自身的局限,认识到可为者为之,不可为者不为,我认为这种态度既不是老庄里宣扬的那种自我满足,也不是佛教里的自我压抑,它就是一种给予自己和身边所有人与事物洒脱自由的态度。

道德里面讲到的东西,涉及到治理国家、提高自身的修为、与人相处、学习教育和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仁,大可治国,小可修身,用那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这里则不是讲的物质上的多少生活上的富裕程度,主要是说我们思想领悟的程度深浅与我们自身可施展的空间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