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与包容性增长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1-18 13:5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开发人力资源、大力促进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容性增长,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甚至很多专家、学者都是第一次听说,Google关键词检索暂时也仅有39万多条记录。那么包容性增长到底是怎样的涵义呢?


一、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含义在于公平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来的,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从这个概念的解释来看,包容性增长是个经济学概念,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而非经济增长,而且从其倡导的“平等、公平、合理、分享”等理念来看,是与我国一贯提倡和实践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主席在会议致辞中也详细阐释了包容性增长的含义,“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的核心含义是机会的公平,即“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在这个含义之下,实现包容性增长,首先应该要重视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普遍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进而形成“人才资源”,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纺锤型结构,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接受智力教育、职业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

在马克思《资本论》、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及近代的宏观经济学论著中,充分就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GDP、出口等等增长目标的实现,只有实现了就业的稳定,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充分就业,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所有愿意就业的有能力的劳动者都能够找到工作;二是所有需要劳动力的职业和就业岗位都有可用的劳动者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而实现就业,进而实现公平就业,人人公平享有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机会,各种职业和岗位也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来工作,解决人力资源与就业岗位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二、           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

胡锦涛主席在大会致辞中,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提出了四点建议: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四点建议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意义进行的阐释。就业是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不断创造价值,就业才是满足个人生活发展、事业发展、人生发展各个层面需求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1.         人力资源开发是就业促进的直接手段。

从整个社会的层面说,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根据2010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亿1400万人,不足劳动力资源的一成。正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所指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虽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人才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改善这种状况,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匹配,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从教育、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任职资格等方面给予扶持,形成全社会的均衡人才结构。

2.         充分就业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力保障。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发展,包括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公平发展,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和实践,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10年以上保持领先,在经济增长如此快速的同时,也应让广大劳动者享受到增长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安居乐业”,“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就是说老百姓要有房子住还要有工作,这才是国家富强和安定的基础,也是治国目标。用经济发展的观点来解释,财富怎样被创造呢?就是通过就业,而且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人人都有工作的机会,都能公平参与竞争。因此,充分就业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保障。

3.         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意。

经济发展中有一个“蛋糕理论”认为,发展经济如同做一个蛋糕,首先应该强调把蛋糕做大,在做大的过程中,参与做蛋糕的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收益,等到蛋糕大到了足够的程度,再来考虑二次分配的问题会更加容易。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如果不在做蛋糕的开始阶段强调机会的公平性,在蛋糕已经做大之后,由谁来决定分蛋糕的方式?没有机会参与做蛋糕的人是否能够还有机会来参与二次分配?因此,发展的机会应该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正是强调这种机会的公平性。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中机会的公平性呢?就是促进就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为所有人提供参与竞争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在公平竞争中实现就业的充分性,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同时,还应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免除竞争者的后顾之忧,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和创造性。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本来就是包容性增长应有的题中之意。


三、           就业促进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结合

1.         普及高等教育与发展职业教育相结合。

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扩招、合并、素质教育等战略调整之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610万。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相比,大学生比例仍然不算太高。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依然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出现“用工荒”,显然目前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发点,就是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建设与经济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能力与学历匹配、技能与需求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2.         鼓励创新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

创新是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关键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中就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主席在本次大会上的致辞也提出“大力激发各类人力资源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把人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积极性等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因此,鼓励创新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着手。

创新是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一个过程。人才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成功的创新应该鼓励和激励,但对于没有成功的一些创新活动,也应该有所鼓励。可以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对人才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是对缺乏收入能力人群的保障,也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坚强后盾。

3.         人才结构建设与就业和招聘观念转变相结合。

一个社会,其财富分配的健康模式是“纺锤型”,中产阶级应该占绝大多数,富豪和贫穷应该是少数;同样,人才结构也应该是“纺锤型”,精英型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具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群应该是多数,没有职业技能的也应该是少数。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教育资源应能够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梯式”上升通道,逐步提高人才素质和技能。

人才结构的建设应与用工需求相匹配,但是否就能实现人才结构与用人结构的对接呢?这中间还有一个就业观念和招聘观念转变的问题。大学生是否一定要去当白领?是否所有员工都要一本毕业?未必。就业就是要为自己的能力寻求一个合适的岗位,而不是为学历寻找一个岗位;招聘就是为企业的岗位寻求一种能够胜任的能力,也不是一定要招聘来自某某名校。所以,人才结构的建设与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应重视就业和招聘观念的转变,人才要用能力来应聘,岗位要用职责来招聘,淡化背景、学历等因素,这样才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公平”理念,人力资源开发也才实现了本质的目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