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培育企业文化 宛如一首歌

[复制链接] 0
回复
9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1-9 15: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文化怎么创建和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不知道如何着手,另一种是根据理想模式削足适履。如果说在实践中效果不尽理想,那么我们从《吕氏春秋》对音乐来源及其规律的独特论述中,可以受到一些有益地启示。

  生成于“化”:超脱于管理冲突

  《吕氏春秋》认为音乐是人对实践生活的能动反映:“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人心指得是对现实的感受。例如:大禹在带领人们治水的时候,在途中认识了涂山氏之女,两个人情投意合,大禹的家人也在安排迎娶涂山氏之女。但是大禹突然接到水灾险情报告,在准备举行结婚典礼的那一天,来不及与涂山氏之女告别,就赶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并没有责怪大禹,日夜等着他平安归来。涂山氏之女生了病,挣扎着也出不了门,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等候大禹的消息。她自己作了一首歌,歌曰:“候人兮猗”,感人至深。相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的时候,曾派人采风,收集到了涂山氏之女的这首歌,称之为南风。后人把它编入《诗经》,叫做“周南”、“召南”。

  这个故事讲的虽然是音乐的起源,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化起源的一般规律,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所谓“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即为文化。这种“化”有三层意思:一是心中有“化”的需要,二是要外“化”为包括音乐在内的表达形式,三是可以内化于心灵。说白了,就是要“化”解现实冲突,或者促进现实冲突在心灵里得到解决。企业管理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冲突,管理者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有诸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团队、员工及其亲友往往要在两难中做出选择。作为现实选择的平衡和补救,用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企业文化的雏形,就像涂山氏之女的吟唱一样。

  一般说来,下述三种功能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文化。第一,工间娱乐。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使人们的心身得到相当程度的放松。《吕氏春秋》中举的例子是,人们在劳作之余,拿着牛尾巴,边歌边舞,叫“牛尾巴”舞。虽然有消遣的意思,但和媚俗和单纯的寻欢作乐不同。第二、诉求沟通,类似于老板、员工、亲友之间的联谊活动。《吕氏春秋》里讲,炎帝生活的年代,天下多风而热,往往收不到果实,炎帝就指定一个叫士达的大臣制作出五弦瑟,祈求阴气。这实际上是向当时的人们做出一种姿态,希望人们能够相互体谅。第三、自觉敬畏。《吕氏春秋》里常常提到的祭祀音乐,就和人们的信仰密切相关。

  当然,企业文化有助于管理冲突的解决,以相对“超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是“土生土长”的。如果管理者不知道怎样创建企业文化,说他不知道内部冲突是不可能的,那只是说他无暇顾及解决冲突的“超脱”形式,没有去“采风”,更没有将其推广开来。“克隆”外来的企业文化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其成败取决于能否发挥上面提到的功能。如果“克隆”是在强化管理冲突,直接作为管理的手段,那就不仅难以在本企业扎根,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南辕北辙。

  规划于“律”:愉悦中蔚然成风

  企业文化的“土生土长”,并非自流放任;《吕氏春秋》所提到的采风,是一个加工提高的过程,比如葛天氏之乐中的“八阕”,就囊括了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载民”是指对民众的爱戴,表现重民思想。“玄鸟”中的玄鸟就是燕子,是那个时代的母系图腾,该乐章是对祖先的歌颂。“遂草木”之遂,在古汉语中是顺从、成功的意思。“遂草木”就是让草木得以繁荣茂盛的生长,反映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奋五谷”即奋力地去争取五谷的丰收。“敬天常”就是希望上天按照常规进行,不要出现灾变。“达帝功”是向祖先宣誓,要达到祖先那样的成就。“依地德”表现的是对土地的崇拜和歌颂。最后一个乐章“总万物之极”,表现了对“大同”的憧憬。从八个乐章的篇名可以看出,那时的“牛尾巴”舞绝非率意而为,反映了葛天氏为帝那个时代政治的谋篇布局。

  在《吕氏春秋》对乐律内在结构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乐律与社会生活节奏的共振。也许我们很难理解那种将十二个音律与十二个月的节气、政事对应起来的做法,但是可以受到的启示是,企业文化必须和经营规律合拍,否则就不能叫企业的文化。企业家不是音乐家,即使是儒商也不能仅仅以文化大师自居,企业文化往往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一种精神支撑。因此企业文化的开展要有整体规划,规划于“律”,即根据创业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统筹安排,提供备份,到什么节律点就唱什么“歌”,实现文化与经营规律的共振。

  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规划于“律”,是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的;但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安排是为了让人们乐于接受,理想的状态是愉悦,而不是相反。一般的管理制度的执行,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而企业文化的制度安排应当弱化其强制性,使其更像一套默认、识别系统。就像看到红灯要停,听到起床号要离开床一样;虽然依托的是制度的强制性,但是其直接的表现是提醒和铺陈,不乏善意。值得警惕的是企业文化的“硬化”倾向,比如将军事化的管理搬到企业,使得制度的强制性更加突出,就很难说这是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

  员工的愉悦,同样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关。即产生“乐于”奉献的动力,甚至“乐于”做出各种形式的牺牲;制度的强制性虽然可以获得当下的执行,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还会出现按倒葫芦浮起瓢的尴尬情况。所以,让员工愉悦的接受管理制度,使得愉悦的执行蔚然成风,就能充分体现一种管理的智慧。所谓蔚然成风,就是在管理者不在场或者无法现身的情况下,员工也会习惯性的按照制度的要求去做。当然,它是和管理者能够奖勤罚懒、不分亲疏、言而有信的作风密切相关的。

  提升于“适”:律己的老板文化

  《吕氏春秋》结构严谨,但是在谈到最美的音乐——制乐(至乐)时,却文不对题,讲了一个“至治”的故事:宋景公上任不久,发现天上有代表灾变的“荧惑”星出现在宋的分野,非常恐惧,把太史官子韦叫来想一个避灾的点子。子韦说:“可以设法将降临于君的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说:“宰相承担着治国重任,我不能害他。”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景公说,没有老百姓,我给谁当国君?这更不行。子韦说:“把灾祸转移到今年的收成上也可以。”景公曰:“那不等于去害老百姓吗?你别说了,还是让我独自承担。”子韦拜倒在地,说:君上有如此胸怀,上天有知,一定能逢凶化吉。这天晚上,荧惑灾星果然远远离开了宋的分野。

  这种“偏题”当然不是吕不韦及其门客的疏忽,其立意正在于此,叫做“欲观至乐,必於至治”。放在企业建设的语境中,意思就是:最好的企业文化来之于最好的企业管理举措,取决于老板和管理者的模范行为。《吕氏春秋》称之为“适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怎样提高企业文化境界的思路。适音之“适”,在企业文化的语境中,一方面是说,企业文化本身的层次高低只要对企业合适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高、精、尖的包装,也不要因为属于“土鳖”之列而自卑。另一方面则要求管理者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节制,积极适应健康的企业文化的约束,不能滥用指令性的管理制度以势压人。

  后者的“适”,是管理者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反-全球品牌网-求诸己,是对“老板文化”的扬弃。创业初期,老板的言行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不少内容直接就是老板的创业“颂歌”,在形式上也留下了创业者个人秉赋的烙印。但是这只能说明过去;当企业文化的模式初定之后,无论是创业元勋还是“空降部队”,必须适应现在,关注未来,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这时候所说的老板文化,已不再是老板说了算,而是专指文化对老板的“束缚”。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的完善,是否属于“最美”,完全取决于它对老板和管理者能够产生多大的约束力。

  当然,企业文化的完善还要同时解决员工“其乐不乐”的问题。企业文化在形式上完美了,但是员工还是高兴不起来,《吕氏春秋》把类似的现象叫做“其乐不乐”。企业文化难以产生凝聚力,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後乐”。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说法,钱只能使得员工“没有不满意”,而并非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愉悦。而后者取决于员工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比较,包括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根子还是在管理者身上,需要管理者反思自己的管理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对员工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殊途而同归。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