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鼎力推荐] 纸上谈兵说管理

[复制链接] 16
回复
17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2-21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者注:早在公司的图书室里读到了这篇文章,一直想转过来,今天上IT经理世界的网站,终于有了。

德老说管理是一门实践,于是众人皆云之。最近一直在想,为何说管理是一门实践?实践与科学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实践与艺术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能把这个问题说透,对管理咨询实践一定有促进作用。有感兴趣的,咱们可以一起想想。

纸上谈兵说管理 肖知兴fficeffice" />

----为什么同样的战术,对项羽和韩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知堂书话》里引清人著作《朴丽子》中关于学问的害处的几句议论极为精当,这里转引如下:

----人但知剑戟足以杀人,而不知学问之弊其害尤甚。何也?所持者正,所操者微也。正也难夺,微也易惑。语云,不药当中医,此语可以喻学。夫学焉而不得其通,故不如不学之为犹愈也。

---- 原文本意是批评假道学的不近情理,学而不通,不如不学。这句话放在兵学和管理学上也一样贴切。先说兵学。赵括纸上谈兵害得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是一个例子,三国中马谡失街亭是另一个例子。街亭是送粮到前线的咽喉之地。诸葛亮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咬牙派出了自告奋勇的参军马谡去守街亭。马谡领军到达街亭并勘查地形后,来到一个处于山下的五路总口。副将王平认为应当伐木为栅,就五路总口当道下寨。以阻敌军,只要筑起城垣,便有一夫当关之势;马谡却认为侧边的一山树木茂盛,是天赐之险,魏兵到来,居高临下,可势如破竹。王平又指出,魏军如果在山下断绝取水之道,蜀军会因缺水而不战自乱。马谡却认为,《孙子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若是截取取水之道,蜀军岂不死战,到时正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 马谡自入绝地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无计可施,被迫唱了一回空城计,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一败涂地。

---- 可是仔细想想,马谡说得也没错,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导楚地义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战后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世威名。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列阵,大败赵军,擒杀赵王是另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项羽和韩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一场战役的胜负是很多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大局、双方实力、战争形势、战役格局等等。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士气往往是问题的核心。统帅最重要的任务是利用各种心理战术,提高我方的士气,打击对方的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势成勇,通过选择进入不利的地理环境来提高军队的士气。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

----假设双方其他条件相仿,这种战术要想取胜至少还需满足以下几项条件:(1)速战速决。这也符合《孙子兵法》对死地的定义: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也是项羽为什么用持三日粮的方法造成紧迫感,不让士气衰减的原因;(2)虽然实力处于相对劣势,但军队因为求战的心理 (如巨鹿之战)或胜战的历史(如井陉之战),有较高的斗志;(3)军队的统帅身先士卒,具有较大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军心团结一致,齐勇若一相救若左右手。项羽和韩信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1 14:28:12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2-21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反观街亭的情况,马谡一个条件都不符合。首先,他的任务是守街亭,没必要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其次,作为一支防御型队伍的偏师,没有理由相信蜀军有很高的战斗欲望;第三,马谡初次领军,缺乏个人魅力和威信。所以,同样的战术对项羽和韩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马谡却是自取灭亡。 fficeffice" />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险招,与《孙子兵法》里一贯强调的靠庙堂之算,靠理性计划先胜后求战的精神是矛盾的。其实,兵法中类似的自相矛盾的策略还有很多。我在网上搜索到一本名为《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的小书,专门分析这类问题,颇有见地(上文速战速决的条件就是该书的观点)。类似的策略选择还有:穷寇勿迫归师勿遏宜将剩勇追穷寇之间的矛盾,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观其坐大步人后尘之间的矛盾,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王一统江湖的矛盾等等。其问题的核心都是,如何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策略。看似矛盾的策略,如果仔细考虑各自的具体使用条件,就不再是矛盾的了。

----问题在于,兵法在这些使用条件上一般都颇为含糊其辞,即使直接谈到,也往往无法穷尽现实中的千变万化。而且,即使主要条件都考虑到了,决策者对条件成熟程度的准确判断能力也往往只能靠长期的历练和实践。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个是几十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 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性命,乃至国之存亡都取决于对这个分寸感的拿捏能力。唐太宗在《唐李问对》中说,兵法可以意授,无法语传,也是这个意思。赵括们熟读经典,却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策略,可以想见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管理的原则何尝不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商学院盛产纸上谈兵的赵括的一个重要原因。教科书和案例讨论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使用条件,更无法在教室里教授拿捏分寸感的能力。而在现实中,一个使用条件的判断失误,就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对商学院教育脱离实际的种种激烈批评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中国因为照搬西方的教材,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错综交织的种种情况如国有企业、城乡二元结构等,都尚未进入国际主流管理学界的视野,按现有教科书和案例提供的理论框架去操作,往往错得离谱。

板凳
发表于 2004-2-24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所言甚是,中肯。
4
发表于 2004-2-24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教科书和案例讨论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使用条件,更无法在教室里教授拿捏分寸感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好
5
发表于 2004-2-24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马谡失败并非无能,只缘争功.
6
发表于 2004-2-24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管理无常法,因时因地因势利导,最近看了一本经典教科书,将安然公司的鼓励竞争,破除因循给予高度评价,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讽刺
7
发表于 2004-2-25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教科书和案例讨论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使用条件,更无法在教室里教授拿捏分寸感的能力。 此话所说甚是,作为尚在商学院学习的一年级生,每每学过、讨论之后,常常迷糊,难道这就是管理?同样的一件事放在不同的大背景下,却是完完全全的不同事,又岂能照搬经验?然则我以为学习管理者,当是如何去思考现实的问题,而决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的教条!
8
发表于 2004-2-26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安然最后出了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模式是最好的商课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吗?老是很重要,但好的老师太少,或者说太难请。其实真正适合读商科的又有几个呢?
9
发表于 2004-3-5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教科书是指导性的东西.


而不是必须执行的东西,,


呵呵,生搬硬套当然是不行的啦...
10
发表于 2004-3-7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上课、读书更多的是学习显性的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更多是通过实践的来的。正因为隐性的知识很难通过“纸”的方式传递,隐性知识更可贵。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