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2003人才流动路线图

[复制链接] 5
回复
9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12-25 23: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人才流动路线图
尚夏 耿红平



■浙江省到上海“招才”,开出10万到100万的年薪

■香港人前往上海就业,今年增加了一倍

■北京大学生不想“留京”了,放眼东南东北

■过去是物资流、资金流带动人才流,现在是人才流变成主导。

    求职、跳槽、加薪,永远是年根底下的热门话题。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上,各地人才市场统一动作,同时向毕业生开放,提供职位达30余万个。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的招聘大军转战南北,网罗英才。人才的区域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北京人才东南飞  香港人才奔上海

    本月,广州市人事局首次组团赴京,先后在人大、清华、北大、中关村北京人才市场举行专场招聘会。据了解,今年广州需要大学毕业生逾4万人,其中的1200多个职位要在北京招聘,条件颇诱人:对引进的博士后人才给予5万元安家费和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对硕士以上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工资,公务员科员见习期工资为2700元,取消见习工资后,毕业生一上班就能拿到3700元。

    上个月浙江招聘团在北京也火爆了一场。3000多个职位引来6000人竞聘,其中博士超过十分之一,共17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之后,浙江团首次开赴上海,在12月7日的浙江上海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上,开出了10万到100万的年薪。据了解,浙江全省今明两年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达一万余名,而不论是位列全国第四的GDP总量和财政收入,还是发达的民营企业,都是吸引外来人才的砝码。

    远征军们纷纷亮出招牌求贤若渴,北京政府也大大方方地鼓励人才走出去。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办的大连专场双选会,就是市教委首次给京外地区开设招聘专场。大连人事局组织了30多家用人单位,计划招聘1400多名应届毕业生。消息人士称,有关部门还在积极筹备类似的外地招聘专场。

    2003年10月28日,访港的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引进香港千名专才”信息发表会,发布1015个香港专才管理和专业技术职位,招聘对象则针对香港优势行业的专业人才。当天,“沪港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办公室”也在香港成立。11月23日,11位香港专才成为该计划的首批来沪专业人才,其中有香港医生、大厨、餐饮经理、投资分析师等。另据报道,首届沪港人才招聘会将于12月14日、15日在香港国际展贸中心拉开帷幕,这将打开内地人力资源机构在香港大规模联合“猎头”的先河。

    来自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港澳台人员就业中心的消息说,今年以来,来沪就业的香港人呈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前来港澳台人员就业中心办理就业证的香港人,2001年有562名,2002年增加至964人,增长近71%,而今年仅1—6月就有643名。截至今年6月底,来沪就业的香港人已经达到了3432名。

    沪港人才交流日趋紧密,香港作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信息和旅游中心,在城市管理、现代管理和服务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上海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对处于低迷期的香港人也是不小的诱惑。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孙路一对外界表示,为了举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打算从香港引进会展策划、场馆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人才从教育中心城市飞走

    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都是出了名的教育中心。这些城市每年培养出大量人才,但其自身的消化能力有限,一大半大学毕业生去往其他地区谋求发展。

    以武汉为例,高等学府的数量、每年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与上海不相上下。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武汉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总人数约17万包括各类型毕业生,其中属国家计划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有8万。人往高处走,由于武汉的经济区位优势明显逊色于京、沪、粤等地,毕业生也自然流向了那些人才高地。据公开报道,武汉大学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总数为7656人,除2126人考研和出国深造外,有5530人参加就业,其中在武汉就业的有2039人,去外省就业则多达3044人,去向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华中科技大学今年5574名本科毕业生中,到外地就业的有3738名。

    上个月,广东省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省内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前往武汉,举行高级人才洽谈会,招聘逾3000名高级人才,最高年薪将达40万元。据悉,这是广东实行新的引才政策后首次大规模出省招才,主要针对广东目前急需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高层人才。广东经济与上海、北京鼎足而三,但教育相对落后,在省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库中储备的5万多各类人才中,高级人才不到10%。这恰恰与教育发达经济欠发达的武汉形成了互补,人才从武汉流向广东,无疑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

“人才富矿”从何处开掘?

    来自北京市人事局的数据说,北京每年新进大学毕业生1万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目前拥有人才总量18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5年,北京人才总量预计会超过200万人。另一个事实是,近两年来,上海、深圳、广州、浙江、江苏、重庆、辽宁、陕西等省市纷纷进京“挖”人,杭州在北京设立了引进人才的常设办事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则把“内地专才赴港计划”的首选目标放在了北京。眼睁睁瞅着京城大学生跟着远征军走了,不少人开始感慨:北京的“人才富矿”面临严重流失。

    “流失”的说法引起了争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60%以上是京外生源,这部分生源不可能都在京就业,北京高校承担着给全国输送人才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表示:“从客观上讲,北京的人才流动影响不大;中国的经济力量只要集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几个城市,它们就会保持流入大于流出。对北京来说,并不缺少人才,有人愿意去外地正可以减轻压力。”

    且不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算不算是真正的北京人才,即使是,也应该从更大的视角考虑这个问题,北京人才到了上海,对北京来说是流失,对于中国来说则是流动。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对时讯记者说:“从地区来讲可能是流失,但从人才资源的配置来看,人才到了更合适他的地方,是一种效益上的递加。对于流失了人才的单位或地区来说,要放开眼界来看,应该通过人才的竞争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进而改善人才的环境。”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也表示,“北京人才流失的提法是基于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各个地区人才分割,有的地区人才富裕,有的人才奇缺。北京吸引一部分缺乏的人才,输出一些各地需要的人才是完全可以的。比如IT业是中关村最为发达的行业,而西部地区培养了很多IT业人才,又不能完全消费,这些人才还是要流动到外地的。北京有良好的环境、优秀的软件测试人员、丰富的科研机构,所以这些人才的流动对当地也不是坏事,可以免于人才的积压。同样,北京的海洋、矿产、石油人才多,但自然资源少,这类人才也可以到西部、沿海地区发展,使区域之间可以调剂人才结构。”

  “过去是物资流、资金流带动人才流,以后可能是人才流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资金流,人才流会变成主导。”陈世华表示,应该树立大人才的概念,人才强国战略不是以省市来规划,而是对于全中国提出的。“人才的地域流动,可以促进人才资源之间合理配置。20年来,人才的流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没有人才东南飞,就没有深圳等地的发展。往将来看,环渤海区域、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都会拉动人才的需求。”

    事实上,这些苗头已经露了出来。近日,国家计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项目已经出台,同时,沈阳人才市场在“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上大力引进各地人才。2003年,在复旦大学近300名选择外地就业的学生中,有18人去了云南、四川、宁夏、甘肃等省市。(完)
沙发
发表于 2003-12-26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样才好。2004年毕业生恐怕将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很大的哦
板凳
发表于 2003-12-26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有特长有专长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不成问题的,有很大的压力的是那些混日子的
4
发表于 2003-12-26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北京的人才供求比例已经是2:1了,有助缓解这个压力。支持!!
5
发表于 2003-12-27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要大力发展私、民企!
6
发表于 2003-12-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高校应该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宽进严出,人才才能有出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