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12-15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专业化与多元化,孰优孰劣?
经常地,人们把规模经济与专业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时候,将资源分散于多种产业,会使每个产业生产规模小于经济规模,从而削弱竞争能力。所以用毛泽东的话说,专业化也可以叫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也许从这一点出发,格兰仕果断地低价出售了年利润800万元、出口3000万元的羽绒生产部门,也清理了原来多种产业。可以说,格兰仕走向微波炉产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
当然格兰仕的规模经济不仅是生产的规模经济,除了企业的规模经济外,还有销售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微波炉的销量越大,分摊在每一产品上的广告费用、销售成本和技术开发费用就越少。然而后面这几种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多元化的企业中。例如一个品牌广告可以覆盖企业的多种产品,一个销售网或售后服务网同时用于多种产品可能更为经济。这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概念上有些交叉。在经济学或管理学中,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比这些产品分开来在不同的企业生产时,要更为节约。反过来说,对这些多种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中,必有资源是共享的。我们可以说,范围经济是一种更为深层的规模经济。所以,海尔虽然以多元化著称,却也不违背规模经济的规则。事实上,海尔是在一个产业达到经济规模,并获得领先优势时,才向其它产业扩张的。在门类内的多元化可能会牺牲一些生产的规模经济,但一来这可以由柔性生产线加以克服,二来又可以在销售的规模经济中获得补偿。并且海尔的多元化,仍然主要集中于家电这个大产业之中,就是因为性能、结构、技术原理和加工特性有相近之处,海尔才能更多地享受范围经济。同理也可以解释,格兰仕退出纺织服装业是因为它与微波炉产业几乎没有共享的资源。
我们注意到,海尔的广告费用在全国首屈一指,很显然它的一万多种产品都在海尔品牌广告的阳光普照之下。2000年,海尔的8亿广告费只占其销售额406亿的不到2%,这与有关行业人士所说的12%比要低出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因多元化而形成的巨大销售规模。至于销售和售后服务网,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海尔自建分销体系,其销售人员据称达20000余人。它在大城市有30多个电话服务中心,一万多个销售点,可深入到6万多个村。在海外建立了56个贸易中心,38000多个营销网点。这样一个强大的阵容不仅意味着覆盖了更大范围的市场,而且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获得更为及时快捷的服务,同时带来更大的广告效应,从而更有利于销售。例如一个消费者会考虑是否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而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也就是说,它具有某种网络经济,即每增加一个网点,就会使整个网络的效率都有提高。更何况,与销售相关的服务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提升品牌。反过来讲,销售点并没有特定的技术性质,它可以销售一种家电产品,也可以同时销售多种家电产品。这时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就共享了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的资源。当然多种产品的销售也构成了巨大的销售规模,这使形成销售网的巨大开支得以分摊。
如果海尔的销售额只有现在的1/10,显然是无法支撑现在如此“豪华”的销售网,这也是格兰仕不建立如此规模的销售网和售后服务体系的理由之一。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只专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总规模总会受到限制;如果只销售一种产品,大多数销售点都会得不到充分利用,因而缺少销售的规模经济。格兰仕因此合乎逻辑地放弃了自建销售网的打算,而明智地采用了“简朴”的代理制。看到格兰仕仅依赖占员工总数2%、约160人的销售队伍,卖出了56亿元的产品,我们就知道,它为它的专业化战略匹配了恰当的分销方式。
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影响还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但我们通常容易忽略的,是对企业组织制度成本的影响。通常专业化的企业,企业内的部门也比较单一,组织比较简单。这不仅意味着可以节约相对于多部门组织的直接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管理幅度过宽或管理层次过多而带来的信息传递扭曲、部门之间扯皮和官僚主义等弊端。当格兰仕从一个从事纺织、服装、羽绒及房地产的多元化企业集团走向专业化生产微波炉的企业时,它的组织结构也从一个多部门、五层次的繁杂体系转变为单部门、三层次的简单结构,按照副总经理俞尧昌的话说,“就是从集团变为一个工厂”,因而受益于较低的组织成本,进而又可以集中管理资源,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程度。
然而在另一方面,多元化虽然会使企业组织复杂化,但也并非全是负面的影响。企业内的组织制度本身也可以成为多元化多部门共享的资源。事实上,有关组织制度的知识并非免费的,一个有效的组织制度的形成,往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并且经常的要付出失败和挫折的代价。这些知识也不能简单地从书本上抄来,或从其它企业照搬,它与企业的特定情境相关,也包含着许多“不可言传”的成份,更与企业的历史有关。因此有关组织制度的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应被有效地利用。在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如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组织技术、各种规章制度甚至于企业文化多具有超越特定技术的一般性,可以低成本的在多元化的企业内的各部门间移植。因此,在企业内存在着一种共享组织制度资源的范围经济,或者“制度的规模经济”。海尔在其发展历程中,在大量吸收外部的管理与组织制度知识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组织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前面提到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 OEC工作法,九十年代未出现的“市场链”(SST)管理,都会随着多元化的发展和集团规模的扩大而获得更多的用武之地。甚至海尔的企业文化,也可以复制到在美国的工厂中。
在享受组织制度资源的范围经济的同时,海尔也充分采纳了现代组织技术,选择了兼顾集权与分权优势的事业部制。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海尔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资源调度(战略)中心的三级架构。因此,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也没有截然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在充分理解专业化与多元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利弊得失之后,要扬之所长,避之所短。
四、扩张之路,是战是和?
海尔与格兰仕战略的不同,又极为明显地反映在它们的扩张方式上。一般而言,扩张方式有三种:(1)新建工厂;(2)并购;(3)受让生产线。其中第三种方式因格兰仕的运用而为人瞩目。在一个竞争激烈、对手众多的市场中,采用第一种方式似乎并不明智。因为新建工厂的生产能力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中又新增了供给量,并且这种方式还要承担沉重的融资负担。但如果市场尚未饱和,企业又现金充足,或者为了避开外国的贸易壁垒,这一方式尚可考虑。
海尔和格兰仕的迅速扩张,显然挤占了其它企业的市场;近年来海尔不断进入的领域,如空调、彩电,也都战火纷飞。因此对它们而言,问题显然是怎样利用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大致划分,海尔的扩张方式侧重于并购,而格兰仕则偏爱受让生产线。自1991年起,海尔就开始了其并购的历史。它所并购、投资控股或合资创建的企业,从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到武汉希岛公司,青岛红星电器公司,从顺德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海尔有限公司,到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等等,涉及资产金额达数十亿元。今年又将触角伸到了海外,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冰箱制造工厂。并购的好处是,可以将被并购企业成建制地收编,同时又可获得现成的生产能力和自己不具备的其它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但并购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与收购所付资金相比,更为重要的并购成本是对被并购企业的整合。往往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当两个企业成为一个企业以后,经常会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以至原属两个企业的人貌合神离,最后导致并购的失败。据说大约有2/3的企业并购是不成功的。
那么海尔为什么选择了并购,而不是受让生产线,这和海尔的品牌战略有关,也与它的优势相关。首先,海尔的品牌战略决定了,它不能以牺牲品牌换取生产能力的扩张,因此被并购企业必然要冠以“海尔”之名,产品也自然要使用海尔品牌;第二,并购是海尔多元化扩张的重要形式,这比以新建工厂的方式进入新的产业明智得多,因为海尔至少可以继承被并购企业原来的市场份额;第三,正因为是进入新的产业,海尔本身并无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其它相关资源的储备,对该产业中整个企业的并购,可同时获得与该产业相关的资源。在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海尔作为一家出类拔萃的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相比有着在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上的优势,它才能较成功地克服企业文化的冲突,实现有效的整合。在这方面,海尔的“企业文化先行”、“激活休克鱼”的故事已经流传甚广。它的含义是,当海尔选择了资源、技术和管理基础尚好、但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并购后,着重对其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就能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使被并购企业从假死的“休克鱼”变为能够盈利的“活鱼”。
同样的逻辑,既然格兰仕选择的是注重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战略,它自然要选择受让生产线的方式进行扩张。如果说格兰仕在1993年进入微波炉产业时,中国市场还远未饱和,它可以建立新厂起步,那么当它在九十年代未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时,就面临着一个成熟而饱和的市场,以及有着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的外国竞争者。而要采取品牌战略,既需要巨额的广告投入,又要斥资建立销售网络,恰与格兰式的低成本的一贯战略背道而驰。如果选择并购外国企业的方式进入,既缺少相应的资金,又要面对因文化差异太大而难以整合的局面,而又因同是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对其人力资源所求甚少。因此并购方式可能得不偿失。对格兰仕有价值的,是这些企业在外国市场的份额、销售渠道和生产线。格兰仕利用自己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和其它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外国企业与之达成妥协。例如在微波炉变压器领域,美、欧拥有先进设备,但在成本方面拼不过效率更高的日本人。于是格兰仕向前者提议将其生产线搬到中国,然后以每生产一台变压器返回8美元的方式偿还其设备价值。在得手后,格兰仕以如此先进的设备在中国制造自然对日本企业形成极大的压力,此时格兰仕又建议日本人将生产线搬到中国,每生产一件产品返还5美元,并获得日本人的采纳。在设备上没有一分投资,就获得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格兰仕放弃自己的品牌,产品由对方贴牌出售。双方各得其所,格兰仕因此称之为“竞合”。
这样的海外扩张方式,又将格兰仕的低成本战略推向极致。它的好处在于,(1)格兰仕兵不血刃地接管了外国企业原来的市场份额,甚至不用采取传统的价格战,而代之以企业间的合约;这样可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也可避免因市场占有率过高遭受反垄断或反倾销一类的诉讼;(2)与原竞争对手分割利益,各自分享生产端和销售端的好处,同业竞争关系变成了上下游关系,等于消灭了一个竞争者,而增加了一个合作者;(3)不采用并购的方式,节省了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大量成本,且缩短了获取新的生产能力的时间;(4)用供货合约和生产返还的方式获得生产线,比起并购企业和购买生产线,要节约大量的现金。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是零现金。而为了筹集并购企业和购买生产线的现金,也许要承担相当高的融资成本。反过来也可以说,格兰仕这样一种创新性的转让生产线合约,由于替代了大量现金,等价于配股、借贷或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5)格兰仕利用法律制度的差异,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地利用受让生产线,再加上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以致使用同一条生产线的成本远低于原来拥有该生产线的企业,又进一步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