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武汉这座城(一)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4-26 16: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ficeffice" />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告诉我,他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武汉这座城”,他是武汉人,以前生活在汉口堤角那边个地方,后来因为拆迁搬到了武昌武泰闸,他大学毕业来我们公司做了一年左右兼职,后来去参军了,之前他长长的头发理成平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他去参军是一个事实了。现在他已经到部队里有半年多的时间了,而武汉这个城市还在不紧不慢地保持着它蜗牛般的步伐,部队对于人的锻造是相当干练的吧,而他也应该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今天,孩子在身边,一会做作业,一会绣十字绣,我泡了一杯加了红枣蜂蜜的红茶,一边想着以前的种种,一边啜着这杯美味的饮品,孩子也说不错,外面传来一阵阵的打桩声,它这一阵子天天如此,从白天到深夜,在马路边上不停地打桩,而且就栽在我住的这栋楼边,打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别的地方都拆了,在我们这里还新搭起几个棚子来,发出的声音沉重而且闷厚,连房子都跟着发出颤动。
 
除了这声音,一切都很好,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网络里面有一个事件,武汉被评为最郁闷的城市,这就是令人郁闷的地方,天气一年四季经常出现阴霾,春天带来潮气,夏季带来湿气,秋季最明媚,可短的就像一场春梦,忽悠便过去了,冬季便是把人深深地埋在羽绒服和上下各二床厚被子冬眠,稍有不慎便有让人得关节炎的倾向。
 
再说下雨,武汉经常是不下雨,但作出要下雨的样子,这和武汉人的性格相当类似,经常作出要骂架要打人的样子,但最终只是装腔作势,挥舞着拳头而又喧嚣而去,不知所终。当然武汉也下雨,下起大雨也是相当难受的,一地的泥浆,一身的衣服全部湿透,在都不愿意穿雨靴的年代,人人都是踏着湿袜子踩在泥浆子里面行走的,然后一天都湿答答地,回到时要换已经半干了,脱下来,便发出异味,再好的鞋袜都恨不得扔进垃圾箱里才好。
 
武汉市里长大的人在读了大学以后再工作到了四五十岁左右便对这里有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说起来便是武汉市生活方便、地方大、什么都有、武汉地区代表了中原文化,对于这一点,我仔细回想,是相当地不认同,因为如果论区域,中原是在河南与河北这二个地方,如果谈长江流域,源头似乎也是在四川那边,武汉的历史悠久,楚文化却是包含了湖南与湖北的二个地方,从历史阶段来看,湖北区域除了楚国兴盛之后,再没有霸气,在近代和现代,湖北作为国内第二大中心位置,从历史事件上看也是从属地位,缺少鲜明的地方特色,充斥着强烈的码头文化似乎已经是武汉的积淀,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成为中心区域的条件从文化上少了支撑,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够给人明显的性格特征。从传统文化上来看,到目前为止,除了划龙船、横渡长江等与水有关的文化活动,真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在武汉盛行,或者说在武汉人的行为举止里面表现出来。
 
武汉的地方口音也很奇怪,声调往下降,尾音带撒、啦比较多,这还不算,哪怕在武汉上学呆了几年回家乡去的人,说起普通话听起来都会很别扭,你会感觉对方嘴里含糊不清,意思不明确,象是咬了一段萝卜或一包水在口里,罗罗索索讲半天你才会明白他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而谈到价格的时候不管是做买卖还是签合同,都期期艾艾,半带拖半带拉地说,那种感觉很明显地会觉得置身于码头和扛包的苦力讨价还价,尤其是弯管子普通话,举个例子:当对方说“荣幸”二个字的时候,发音是yong xin,yong发二声,xin发四声,音质永远是混浊得随时可以咳出一口浓痰的感觉,缺少那种清越的英气和质感,说话的内容永远是等着你去猜他想干嘛,实在猜不到就用撒泼和怒骂来表达。
 
武汉这么多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街边的小菜馆,记得许多年以前第一次来到武汉,对于这里的街边小馆有种惊艳的感觉,精致的味碟加口味、小砂钵蒸的饭和充满风情行事利索的老板娘,都是武汉的一大特色,武汉普通又能干的女人大多出落于此间,无怪乎池莉的《来来往往》成就了来双扬和一代鸭脖名吃,我认得一个眉宇间风流无限的OFFICE女便是弃职场而开小饭馆去了,一开起来便风生水起的模样,坐在馆子里迎来送往,那种感觉比坐在格子间里有味多了,而男士们也非常认同地围绕在饭馆中老板娘周围,一到用餐的时候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享受着秀色,武汉的酒吧、咖啡厅、茶楼、娱乐城等也是相当不错的,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没有象湖南长沙那样发扬起来,随便找一家进去坐坐都是相当地有味道,嗨有嗨的狂放,静有静的妙处,任何爱好的人都会惬意地找着自己去处。
 
其实下雨有下雨的好处,下雨的天气让人心情宁静,尤其在这种时候撑着一把结实又轻巧的雨伞走在绿色草地或者是公园里面,被雨水洗净的植物散发出清新的味道,再没有那么多的杂音和灰尘,想走快就走快,想走慢就走慢,一切都变得舒缓,心境也就随之开阔了。
 

武汉这座城,想来想去,有特色的只是吃文化,虽然也形成不了独特和门派,但从口味和满足的食欲方面来讲确属上乘,所以有一个词叫食色男女,男女的相识和相知都应该从食开始。

发表于 2010-4-27 09: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的很好,期待后文~~~
发表于 2010-4-27 12: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武汉人合作很愉快。
发表于 2010-4-27 14: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继续写武汉,我在武汉待了14年了!
发表于 2010-4-28 0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是不认同的地方,虽然只呆了2年的时间。

特别是对文化的描述,非常肤浅!

发表于 2010-4-28 09: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LZ仅仅在武汉的小巷子穿越过,但也没把小巷子的神韵弄出来!

发表于 2010-4-28 1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偏颇,文字描述学模仿,看看也就一笑而过,毫无深刻与新意。
发表于 2010-4-30 1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不是一座英雄的城。

      辛亥炮响,首义之功源于行伍兵士,仓促事成,没有领袖,于床下揪出避祸的黎元洪来当都督,难道是偶然?可以赞同底层民众的英雄行为,但我们的认知里,英雄和领袖大体上是一回事。

      近代史上与武汉有关的最英雄事件,史实如此,读武汉,读武汉人,难得读出一股英雄气。

      两江聚汇,九省往溯,老武汉是一座经济的城。

      十里帆樯,万家灯火,巴蜀东来,余杭西往,荆襄南下,鄂汉北上,四方汇聚,老武汉六百年间交融兼受,脉脉江流浸润出他独特的城格,他立足在中国的交通枢纽,实在是一座经济的城,老三镇人多坐商,多小贩,少行商,少巨贾,与老武汉居中贸易的特点不无关系。

      铁翼凌空,钢轮泛海,旧武汉不是世界的城,甚至已经不是中国重要的城。

      百年风雷,西风鼎盛,世界的中心不再是中国,中国的未来在国家的边境,旧武汉垂垂老矣,浩浩两江依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旧武汉人,生于斯,长于斯,心中那份失落,亦如千载白云,空自来去。

      纪元复始,千年新开,今日的武汉,会在将来成为何等的城?

      早春樱白,仲夏荷碧,深秋菊盛,隆冬梅黄,武汉四季皆有胜景,武汉人看得,赏不得。一如“建设八加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圈”,武汉人知道,懂不了。武汉人,承着那一脉江湖味道,喜爱的是昏灯下的街头小酌,钟情的是暑夜时的江边酒招。生活,总归不能落在诗意上,还是吃饭穿衣最实在最牢靠。

      过去的,它都已经过去了。要来的,不会自己来,还须要自己打拼,武汉这座城,属于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未来会如何,我们未来会知道,现在,我们把今天过好。

发表于 2010-5-6 14: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武汉呆了四年,对于天气和饮食的描述很是认同!读了有一种亲切感。

对于她的脏和乱,我想,作为一个老城,和不太发达的二线中部城市地位,不要有太高的要求了吧,至少现在。但是希望发展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10-5-7 14: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优美,客观真实。

 

武汉伢点评哈:

1. 关于天气,春秋的确感觉很短,多数时间不是热就是冷。

2. ”这和武汉人的性格相当类似,经常作出要骂架要打人的样子,但最终只是装腔作势,挥舞着拳头而又喧嚣而去,不知所终”,情况属实。很多时候武汉人是嗓门大了点的,搞得赫死人。

3. “那种感觉很明显地会觉得置身于码头和扛包的苦力讨价还价”,我是本地人感觉不出来,但您的感觉应该是正确的,要知道武汉这座城市的起源就是码头,“码头文化”民俗中随处可见。

4. 关于“再没有霸气”,差不多吧。小时候背武汉历史时,发现将相人才不少,但的确没发现顶尖人才。历史上也没有被定为国都。这也许是没有霸气的原因吧。试想从来没有得过第一的人,能有多少霸气呢?

5. 关于特点,也许是本地人的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也觉得没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也许没有特点的包容性是这座城市的特点吧。

 

说得太白,倒有些破坏万姐文中描述的意境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7 14:18:24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