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如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 刘云婷
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就是在原来的以资源采掘、生产、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衰退之后,重新确定新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地区转型和支撑未来的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由过去的产业结构单一化向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化的产业架构,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
一、国际经验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使城市功能从不完善、单一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 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先人一步,较为成功,目前已形成“鲁尔模式”、“休斯敦模式”和“九州模式”。 1.德国鲁尔区 鲁尔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和著名的煤钢之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为了成功实现转型,德国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鲁尔的发展。 在接续替代产业方面,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为确保鲁尔区在未来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又称北威州)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确立了12个优先发展领域,其中有生物、医疗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等。 目前,鲁尔已形成化工、电子、信息、汽车、炼油、服装等并举的多元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煤钢比例仅占全区产值的16%,第三产业的比例从29.8%提高为56%。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鲁尔的发展在德国更是遥遥领先,仅1994-1997年,北威州的软件企业就从241家增加到2720个,大多落户在鲁尔。 2.美国休斯敦 休斯敦是美国的石油之都,更是世界石油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休斯敦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 休斯敦优势产业的发展遵循了市场导向。这首先表现在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吻合而形成的休斯敦三次石油产业发展的高潮上,正是市场的需求刺激了石油业的发展,而石油需求又推动了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 同时,休斯敦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降及石化行业的大萧条,使休斯敦严重依赖石油工业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面对严峻的形势,休斯敦在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尽可能延长开采年限的同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开发替代产业,着力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依靠已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如港口贸易、制造业、航天中心、医疗中心等,促进机械设备和各类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生物医药研究、研发实验室、工具器械、信息设备、人体器官化学、金属加工研究、办公室设备和计算机、发动机和建筑设备、油气运输设备等。 到20世纪90年代末,尽管石油业还占有重要地位,但休斯敦已经摆脱了对能源经济的依赖。1999年休斯敦石油上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中的比例为35%,石化相关领域吸纳就业占49%,产业支柱已完成从石油石化为主向多元化的转型,成为典型的新型能源大都市。 3.日本九州 九州是日本著名的煤产区,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九州地区就发展成为了以钢铁、煤炭、化工、造船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这主要得益于其利用区位优势重构产业,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九州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而是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九州的集成电路(IC)产业。 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为九州发展IC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九州发展以生产和组装为主的IC产业。IC产业使九州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推动了九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九州的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在1965年由三菱电机公司建造,此后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公司相继设厂,甚至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也在九州建立了集成电路工厂。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发展还带动了相关IT产业的研究机构、开发基地不断进驻九州,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pan)、英国CranfieI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先后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在此成立研究所。九州已经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二、国内城市转型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等政策措施,开始全面着手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件对资源城市的转型和发展提出八点意见,其中尤其重视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根据国家矿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425座矿业城市,其中51座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占12%。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有:支柱产业衰落,地方经济发展缺少支撑点,下岗职工多,财政收入不足,环境欠账多,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和向多元化转变。以阜新、大庆和枣庄为代表的一批城市走在转型的前列。 1.辽宁阜新 20世纪80年代,阜新市就已经认识到资源枯竭问题的严峻性,并开始自行探索转型之路,曾试图建设纺织城、电子城、化工城等等,但当时一些项目建设周期太长,没等工厂建好,就已被市场淘汰,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为此,阜新市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组织多方力量科学编制了转型规划,明确转型重点和方向。 阜新在采矿前曾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发展农牧业有基础,也较易使技能比较单一的矿工转岗。规划确立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要接续替代产业,并使之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的转型思路。同时,阜新还立足本地实际,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 截止2009年,全市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0多个,河南双汇、内蒙伊利、山东六和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阜新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安置1.5万人就业,拉动27万农户从事基地建设。现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6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占地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36.7%。 此外,阜新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六个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5个工业园区和20个产业园,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呈集群化发展。阜新装备制造配套生产企业已经达到35家,共有80余种、500多个规格的产品。德尔机械汽车动力转向泵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封闭母线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位;驰宇石油机械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精细化工行业已形成科研—生产—原料配套的完整体系。阜新还大力挖掘玛瑙资源,打造中国“玛瑙之都”,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交易和加工中心。 2.黑龙江大庆 大庆市政府在深刻认识到资源递减的严峻性后,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机,开始加大力度对城市进行全面改造。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分2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替代产业将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市区基本达到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主导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此,大庆把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措施,实施“以气补油”、“以化补油”和“以多补油”的发展策略,争取新型的、大型的石油化工项目在大庆建设投产,形成一个特大型化工生产基地,逐步使大庆由原来的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作为第一大产业,转变为以化工产业作为第一大产业,由“油经济”变成“油化经济”。 2005年大庆市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由2000年时的22.9%上升到35.3%。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7年的3:85:12调整为3.1:85.1:11.8;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7年的61:39调整为60.8:3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2亿元,同比增长9.0%。 3.山东枣庄 枣庄是转型较为成功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其经验已被总结为“枣庄模式”。在城市突围中,枣庄将发展重点放在能源、建材和煤化工3大替代和接续产业上。 在能源方面,全市火力发电装机容量201万千瓦,在建、拟建机组总装机容量468.8万千瓦。煤变电,不仅提高煤炭附加值,也为另两个产业建材和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电能。“十一五”期间,在支持枣矿集团发展的基础上,将重点抓金庄、东大、锦丘、何岗、富安、朝阳、滕东等地方煤矿建设。发展煤电热联产企业,加快新源电厂二期、丰源通达二期、田陈热电二期、八一水煤浆二期等项目建设,并尽快投产达效。 在建材方面,2006年全市年产水泥2522万t,居全省第一。“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申丰400万吨、沃丰200万吨、安厦二期100万吨和榴园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力争开工建设泉兴二期4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推进北新建材、金州玻璃三、四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建材强市。 煤化工方面,“十一五”期间通过编制实施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合成氨、醋酸、清洁燃料、低碳烯烃四大产业链,突出抓凤凰化肥、鲁化双结构调整、盛源苯加氢等项目建设,60万吨甲醇联产项目也开工建设,枣庄将建成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目前枣庄市此3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83%,实现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70%,其中利润达到80%。与此同时,一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破土而出,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电子等新项目也随之引进,枣庄经济转型正在加快步伐。 枣庄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而言之,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类型,增加产业链的抗风险强度是改变目前发展困境的关键。也就是说,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产业的“百花齐放”,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和繁荣,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产业发展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上已初步完成转型的城市来看,转型的发展路径有三种:一种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做大做强;一种是资源确已到了枯竭的境地,开始培育全新的产业;还有一种是两者同时交织进行,既延伸传统产业,同时新建主导产业。各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另外,在转型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途径,切实推动资源型城市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单一型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