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戏言,学校最容易产生大师的原因,是因为学校里有食堂------一个你每次迈进,都会陷入思考困境的地方.于是,我每次到食堂吃饭的步骤都变得惊人的一致.先顿足思索,不得其解,于是从食堂的第一个窗口走到最后一个窗口,再从最后一个窗口绕回第一个窗口,心有不甘,再走几步,依然困惑,最后只好按照英文老师教的就近性原则,走向离我最近的窗口.
一般来说,我是最不喜欢吃馒头的,因为从咬出的第一口到收牙的最后一口,味道都是一样的,引不起味觉的一丝期待.这个习惯本不必臧否,对我而言,但在重庆吃早餐却是大大的缺失.因为如果早餐非要吃面包的话,除了馒头,只有两种选择,酱肉和馅肉------都是肉.
据说有人评点过中国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不够科学,如果中国人吃饭可以弃米饭而改吃肉类的话,保证中国人强马壮,足球冲出亚洲不在话下.这个结论科学与否姑且不提,重庆人似乎早早意识到这一点,早餐的面包里都夹全是肉,可惜重庆足球至今还是没什么长进,重庆力帆已经降级沦为中甲了.
扯得有点远了,但早上吃满是油腻的面包却是可怕的事,感觉食道上被涂了一层厚厚的猪油,整个上午都难受.以前早餐吃得最多的是豆沙饼,倒不是因为它的味道好,而是卖豆沙饼的小姑娘很是可爱.对她轻轻微笑一下,她就会对你报以你甜甜的笑容,犹如物理学的声波振动实验,在一个音叉上敲击一下,在不远的另一个音叉会得到回应,很是让人心情愉快.后来小姑娘不见了,大概是辞工高就了,我也再不吃豆沙饼了.
喝的有豆浆,也有他们自制的牛奶.自然都是不出意外地稀释得清澈见底,容易唤起环保主义者对碧水蓝天的美好遐想.对于牛奶,建议有想象力的谨慎饮用,尽管热腾腾的时候还是勉强可以嗅到牛乳的气息,但稍转脑筋,就会想起拉稀的母牛.
午饭和晚饭都同出一辙,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川渝之地,膳食自以麻辣为主.为了照顾其它各地学生,食堂饭菜中麻辣都放得很淡,如果撇开成本不算,肯定每次重庆师傅们调味的时候都会心有不甘,意犹未尽.吃辣我倒没问题,麻的却是受不了.每次吃到花椒,都麻得要把舌头伸出来晾半天,整顿饭基本就被忽略了.所以,每次吃饭前都要像<血钻>里淘钻石一样,把花椒一颗一颗地挑出来,丝毫不敢懈怠,每每引得邻桌人的侧目,似乎我在买椟还珠.
刚进大学时有同学读字没看清,把荤菜念成晕菜,引得大家狂笑,其实倒也贴切.所谓荤菜,不过在素菜上撒上几颗肉丁.肉丁切得很细碎,让人不由想起古代的剐刑.食堂师傅数十年刀工自是了得,让人寻得梦回阑珊,眼睛发酸,头脑发晕也是正常.菜上面的油明显是菜被水煮熟后再滴上去的,一点也没被水溶解浪费掉,用筷子轻轻一挑,油和水马上分离,渭泾分明了.
除了素菜和荤菜窗口,还有一个是卤肉窗口,价格也相对要贵些.一分钱一分货,孤零零的倒全是肉,不过肉的颜色看起来有点黯涩,容易让人看得伤感;肉层很是松散,像老年人的脸部肌肉.西政是没有考古学系的,自然没人会想到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之类的,但刑侦专业的同学出于专业敏感,大概也会估计一下这些腐尸的死亡时间了.
在正餐我吃得最多的大概应该是番茄炒蛋.高二的数学老师说它是"最简单的一道菜,又是最难做好的一道菜",换食客的角度演绎一下,番茄炒蛋应该是最容易让人进食的一道菜,又是最能让人挑剔的一道菜.很明显,在食堂,我的选择原因是倒向前者的.
从初中到大学,一直在学校住宿,进出食堂亦有八年之多.在校受教多寡自不在言,然"饿其体肤"久矣,犹未见"天将降大任",岂不以为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9 11:50: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