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跑完厦门全程马拉松后的一个星期我都没有跑步,无论是从恢复的需要,还是终于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停下来再看看的需要,都是顺理成章的。
那个星期的一个傍晚,我从家附近靠近江边的一个饭馆准备往外走,冷空气让南国广州的夜晚也有一点肃杀之气,我一边穿着外套一边走向门口,这时看到有一个一身短打的跑步者健步从门前一闪而过,让我心意一动。走出门,天色昏暗,只看到跑者的身影有节奏的上上下下的远去,不由想起村上春树所说的:“那些脚踏大地、气宇轩昂、精神十足的跑步者”,心中也有很强的冲动想跟着他跑起来,全然忘了自己衣着臃肿、脚踏硬底鞋。
后来发现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当看到有人跑步时,我就有跑步的冲动。就如正在戒烟的人看到有人抽烟就唤起烟瘾一样,跑步于我,就像跑步的节奏感已和我的脉搏有谐振一般,进而如投小石入心湖,一波一波地荡漾着。
第二天,周六,下午,我又穿上跑鞋,沿着熟悉的江边和中大中区的绿荫校道信步奔跑。两旁的风景在徐徐后退,我在前进,为了备战厦门马拉松,我在这段路上从秋天一路跑到了冬天,现在虽然仍然寒风飕飕,可春天也不远了,想到这就期待着路旁满树红彤彤的木棉花开,而我在树下健步跑过。越想越觉得心情舒畅,这都是跑步给我带来的喜悦。
所以我对村上春树先生心怀感激,正因为几个月前读了他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会说些什么》,我才开始跑步,才享受到了如此多的快乐。
我从小好动,曾被妈妈带去医院看多动症门诊(幸好见到医生时我是很乖的,所以没被误诊),自然一直很喜欢各种运动。不过对于跑步我并不太感冒,我虽然好动但主要是好奇心强和贪玩引起的,跑步多单调枯燥啊。只有高中时曾经跑过一段时间长跑,那个年龄所谓的长跑也就是1500米的校运会比赛。当时我认为自己毅力不足,于是每天下午下课后就去操场跑十个圈以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几个月下来乃至于几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我将是校运会1500米冠军的大热门。大热确实是大热,只是后来大热倒灶了,冠亚军都不是我。
只怪自己年轻气盛少不更事,校运会报名时,看到班上400米还有一个名额没人报就头脑发热地也报了,没想到400米的比赛结束接着就是1500米。可我从来没练过400米,经验不足,心态更不稳,比赛时起步太快,前200米像跑百米冲刺,后200米被人追上并抛离,发狠狂追却又追不上。结果以混乱的节奏跑完400米后我气都喘不过来,痛苦地腰也直不起来,然后心里当时就崩溃了,反复跟自己说:不行了,我不行了!
随后的1500米从起跑开始我心里还是这个念头:“我不行了!我不可能跑第一了!”最后果然如我所想,我只跑了第4还是第5名。不过等跑完全程,我从自弃的心理包袱里走出来时才发现其实自己还很有余力,甚至感觉比跑之前更有能量,我才发现刚才比赛的时候并没有投入其中地使尽全力,而是在比赛开始前我已经自我放弃了。
我很难受,为自己怎么在关键时刻是那么的懦弱和自弃而羞愧。这时我的同学们都来安慰我,善良的他们给我找了很多说辞:你要是没跑那400米,冠军肯定是你的,等等。甚至后来还听到同学们之间流传新的解释说,我当时意识到自己跑完400米不够体力夺冠,于是以适当的战术配合另一位同班同学取得了冠军,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同学们的善良更让我为自己感到羞耻,我跟谁都没说什么,但我心里明白我的失败是因为我懦弱地自我放弃了,还没开战,我心里已经在打冷战、举白旗了。
那段经历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心理阴影之中,我痛恨自己的懦弱,我也不愿去面对自己的懦弱,于是我选择了回避这段历史,尽量不去想它。但若干年后仍会莫名突然想起当时的片段,我就会马上心跳加快浑身紧张而心里难受不已,甚至会在被窝里惊醒而无法再度入睡,我很不愿意面对这样的自己。
其后十多年里就一直对长跑没有什么的感觉,我狂热地热爱足球,大学时有段时期几乎每个下午都能在球场上找到我。不得不说,足球对我高中后的性格塑造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叫坎通纳的球星的出现。他球技精湛,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坚韧不拔、对胜利永不停息的渴望的精神力量和舍我其谁的领袖气质。他让我明白看一个人是否是强者,不是他赢了多少场球,而是他遭遇挫折和失败后的表现。困难、压力、挫折只能让他表现得更强,他带领着曼联开创了在英超的霸主时代,我也从此成为曼联的球迷。
除了足球,我喜欢的运动还有很多,像羽毛球、游泳、瑜伽等,徒步也是我的至爱,让我走过了很多美好的山山水水。不知不觉的,高中时的那段不堪回首的长跑经历已经不会让我再起波澜,我已经不是那时的我了。不过我生活中等着我去做的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看起来枯燥的跑步一直就没有再在我的日程中出现过。直到09年9月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会说些什么》,跑步真的那么有意思吗?让一个曾经文弱的书生在四分之一世纪里几乎每日里奔跑不息?
而书中第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在前言里出现的: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翻译过来就是:痛苦和折磨是难免的,是否能承受是你可以选择的,是不是真的“不行了”,还要自己说了算。正如村上所说:关键词是这个optional。假使说,跑着跑着突然觉得:“啊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啦。”这个“好累人”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还得听凭本人裁量。
这使我又想起了高中的那段长跑经历,面对400米后1500米的痛苦,我直接选择了“不行了”,由此我错失了去证明到底行不行的机会。
于是我决心开始跑步训练,目标是跑一次全程马拉松,随后经过3个月持续系统的训练,顺利完成了澳门半程马拉松和厦门全程马拉松。而让我感到开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坚信自己一定能实现目标,几乎没有想过自己不行。在坚信的同时,我尽可能地做好事先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并努力实施计划,而每次遇到问题和挑战,我都下意识首先想办法去解决,从未马上说不行。无论从结果还是过程,都验证了我已不是当年的我。虽然跟少年的自己相比有所长进是理所当然的,但心中还是有几分自我认可后的暗暗得意。
而在漫长的42.2公里的跑步路程和3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我对于“行还是不行”有了更多的体悟。这就是,我虽然从不轻易对自己说“不行了”,但并非用“我一定行”来勉强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其中“行和不行”的界限和分寸却正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自己需时时去体会和把握的。
(未完,请在楼下沙发继续阅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 18:41: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