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首批80后将年满30岁。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也不理想,近半数人仍处于无房无车的漂泊状态。(1月1日人民网)该用什么标准衡量30岁的80后“立”得怎么样呢?按这份调查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钱,具体为房和车。如此推演,30岁了还无房无车谈什么“而立”也就有了最充足的理由。放眼望去,这样的看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怪不得众多80后看了《蜗居》泪流满面―――因为那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啊!很多人忘了,孔子的“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三十而立”本意指三十岁学业有所成就,其价值指向与物质无关。怎么到了现在,被严重误读成赤裸裸地和“有房有车”画上等号?不能不说,当下对物质的欲望到了怎样急不可耐的地步,如此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挤压的是年轻人的精神空间,被迫过早放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理想气质,为了成为“成功人士”,如蚂蚁一般加入到看不到尽头的房奴、车奴行列。
如今人文精神的褪色,与“而立”标准过于单一不无关系,“成功”的内涵变异了,外延萎缩了,一切都指标化:有无房子,房子多大,车有多好―――如商人一样地评估本该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生,这不仅是80后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堕落。
在我看来,“三十而立”更多应该指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知道自己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明了自己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一个80后即使一贫如洗,但他致力于于己、于社会都有意义的事,比如环保、慈善、支教等,他就“而立”了,而且和有车有房者比起来,他的成功更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