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企业来说,以下五个主要因素影响员工敬业度:
1、没有机会提高技能
能够在公司内一边工作,一边保持知识更新,是每一个职业人士追求的梦想。在调研中,高达43.2%的人将“拥有学习和发展新技能的机会”列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这也说明,组织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员工的敬业水平。
在深圳的一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一位高级经理抱怨说,自己给公司干活就是像驴一样,3年下来,还是在原地打转。既没有获得轮岗机会,也没有一次的外派培训。为此,他被迫自己掏钱参加一些外部的课程,期间他为了学习,不间断地请假、休假,绩效颇为难看。完成一些相关技能课程及在职研究生课程后,他跳槽到深圳市内的另一个家电企业,还连窝端地带走了部门的所有员工。
身处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可能并没有察觉到,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技能和能力的机会,最大程度影响着员工对组织的敬业度。
2、高管的行为与员工的价值观不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49%的中国员工认为,高管人员的行动与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是推动员工敬业度的重要因素。超过半数的中国员工对“上级管理者能与员工进行公开而诚恳的交流”、“上级管理者能关注我的日常工作”、“上级管理者努力使员工感到容易接近”等评价都不高。
3、团队协作崩溃
深圳某手机生产企业的生产经理肖文经历一段苦苦的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离职。
“生产的整个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从原料采购到财务部门,生产部都离不开与他们的协作。但公司员工的协作意识与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不管如何努力,在营销部门要货的时候,我总会受到缺乏某一项配件的制肘,不是缺货就是姗姗来迟,总是慢了半拍。最后营销部门找我算帐,追究起原因来,大家都在推卸责任。”
他坦言,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半年后,他觉得特别疲劳,“慢慢地,我也不急了。原料到位、充足,我就开工,营销部门再急我也不急了。因为我学会了坦然面对。”尽管他承认这显得自己不够敬业,“但没办法,我解决不了协作的问题,自己干着急也没用。”而不愿在此消沉的他,最后选择了离职。
4、未能参与部门决策
尽管员工参与决策在国内企业已经喊了很多年,调研结果中发现,61%的中国员工认为,自己参与部门决策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敬业度。显然,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是,组织鼓励员工参与的程度处于什么水平?这些措施不效吗?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
福特公司推行的“全员参与制度”主张将所有能够下放到基层管理的权限全部下放,对员工抱以信任态度并不断征求他们的意见。公司经常在员工要求下召开越级会议,员工可以直接与高于自己几个级别的管理者进行会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管理者会尽快给予解决方案。公司向员工公开帐目,每位员工都可以就帐目问题向管理层提出质疑,并有权获得合理解释。这种参与使员工从内心感到公司的盈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分享成功使他们士气更旺盛,而且也会激起他们奋起直追的感情。在这种全民参与的鼓励下,福特的员工非常踊跃,敬业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5、缺乏公平一致的薪酬标准
企业在追求薪酬的外部竞争力时,员工的关注点已经偏向于内部公平。这里的内部公平包括薪酬决策的公平性和薪酬设定标准的公平。也许,深圳某民营家电企业高级工程师孙毅感受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我在公司工作已经长达9年了,5年前就是资深工程师,有4年时间被评为优秀员工。半年前,公司来了一位比我年轻4岁的工程师,据说是从外企挖过来的,职务比我低半级,干的工作也没有我的多,重要性也不如我。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他的薪酬比我高出三分之一后,我就再难用平和的心态工作了。”
文章出自:欢獾管理系统资深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