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看戏·梨园精品节妇吟

[复制链接] 20
回复
36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11 12: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绝·转·载]
 
自有人言可铄金,
谁怜长夜正春深。
梨园权借一分地,
唱出悄悄节妇吟。


2009.12.5,四年之后第二次和芊墨去看梨园戏,上一次是05年8月《董生与李氏》。
最近戏剧节在厦门举办,得知5、6两天节妇吟在泉州作为展演节目后,就到处去问详情,最后问到电台刺桐之声的主持人小黑,她说在剧团当演员的同学告知5号上午的戏有专家观摩,便决定了看这一场。
第一次看节妇吟是高中时,这次看戏前在网上找到以前的视频看了一小段,才发现以前版本的男主角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可惜已经退休了。


唐人张籍的同名诗,写的是个美好的故事,忠于丈夫的妻子恪守妇道,拒绝了多情男子的告白。“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一出《节妇吟》,却是传统女子殉于礼教之下。也许因为阿嬷守了六七十年的寡,对于这样的故事我总会看得入戏。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远离一切诱惑,守住所谓的贞节。“《孤栖闷》之类的南音曲子也是不能听的,只能看《雪梅教子》这样的戏。”这是我很小的时候阿嬷说的一句话,一直刻在心里。


没有打斗的武戏,两个多小时里只有六个演员的一台戏,用唱念表情和科步身段呈现人物的心理世界,确是能让人沉醉其中的表演艺术。不知道是不是有专家观看的原因,从头到尾观众席除了相机的快门声几乎没什么噪音,中间拿出手机看时间时发现信号也被屏蔽了,这才像个看戏的样子。
照片全是随手抓拍的,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机器和技术问题,六七十张照片基本没有废的,因为不管在哪一个瞬间拍下演员的哪一个角度,都是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5:25:26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14:39 | 只看该作者
颜氏寡居十载,对儿子陆郊的先生沈蓉心生倾慕。



春闱将近,沈蓉前来辞行准备赴考,憧憬着他日高中“玉谢堂前,温柔乡里沉醉”



书生来见,颜氏欣喜又紧张



收起昔日隔断主宾的珠帘,书生见得颜氏真容也感惊艳。





曾嗟叹高深墙门无缘亲近,今日天赐良机,偏在这离别时分



他心在帝乡,苦留本无方。
先生此去,如若不中,可肯再来?——自然再来。
若是……中呢?



先生中与不中,都会再来!?



不中来,中亦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16:19 | 只看该作者
舞台上的大转盘转动,即是场景变换。



家奴安童与女婢梅香巡夜









场景再转回室内



颜氏欲借口送盘缠夜探书生,挣扎于喜羞愧的矛盾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17:34 | 只看该作者
眼前似有刀枪共剑戟,无形的江河无形的山







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这二十两银给先生做盘缠,区区小意望乞笑纳





还有这二十两。先生早间曾说,中与不中都会再来,这二十两银是给先生权作返来的路费。



夫人,更深了,你在此恐多不便。

……我不返去了。



心底火,一语被点燃,恨不得权把书房作巫山。



门楼上更鼓忽传,襄王神女梦,惊破在云端。

想我今科若能及第,何愁无艳妻美妾共遣良宵,岂可因一时之兴,毁我士人清誉,破她贞节名声。



只闻男儿声似铁,阵阵利剑穿心怀。
我今旦怎有颜面走出去?



岂可因一念之差,贻千古笑名。
夫人,你快出去。



阖扉夹两指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18:35 | 只看该作者
去时作痴妇,归来如敝帚
我是私奔卓氏女,不遇司马听琴在屏后
我是春情脉脉步非烟,却难逢赵象在邻右



惨惨惨,我咎由自取

千江水洗不尽满身垢



扉阖两指,顿教我洗心涤虑





要永作良家节妇,除非断指自诫







这舞台机关不少,除了转盘还有升降台,下沉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20:22 | 只看该作者



时光荏苒,十年之后陆郊高中状元





三八皇帝和EQ超高的太监











荒废朝政的三八皇帝难得看到一个八卦奏章,陆郊上表为母请旌,已经官居礼部侍郎的沈蓉却在部曹呈文上,加上阖扉夹指、颜氏断指自诫的内容。



皇帝宣诏,验指求证





皇帝赐匾“晚节可风”树为典范,夜奔丑事暴于天下,颜氏只能走向毁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5:24:52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2:21:17 | 只看该作者
谢幕也能这样有戏,美到每一个衣裳褶子







8
发表于 2009-12-11 14:08:4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久没去看戏了,不知Janice9008欣赏的是什么戏种,家园中第一次看到关于戏剧的帖子。

以前住的地方和中央戏曲学院一墙之隔,不远还有戏曲学校,现在离中国评剧院也不足百米,天天路过,耳边丝竹、咿呀之声四十年未决,尤其缝1、6两个月考试,半夜来一嗓子或拉几声丝丝拉拉的杂声很正常,老妈当时很同情他们,说半夜还不睡,肯定是功课不好的。

中国戏曲之美除了体现在演员舞台形象的唱、念、做、打,还有戏曲故事本身。与现代影视欣赏习惯不同,现在再好的电影看两遍的也少,可是一出戏我可能听过几十遍。听戏,是一种欣赏,前提是要懂戏,对戏里故事的来龙去脉,起因结果都非常清楚,其次是讲听熟戏,熟到能听出演员对每一句唱词的小修改。

Janice9008是去看了一出熟戏的戏,应该算内行票友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4:51:3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9-12-11 14:08:44的发言:

呵呵,很久没去看戏了,不知Janice9008欣赏的是什么戏种,家园中第一次看到关于戏剧的帖子。

以前住的地方和中央戏曲学院一墙之隔,不远还有戏曲学校,现在离中国评剧院也不足百米,天天路过,耳边丝竹、咿呀之声四十年未决,尤其缝1、6两个月考试,半夜来一嗓子或拉几声丝丝拉拉的杂声很正常,老妈当时很同情他们,说半夜还不睡,肯定是功课不好的。

中国戏曲之美除了体现在演员舞台形象的唱、念、做、打,还有戏曲故事本身。与现代影视欣赏习惯不同,现在再好的电影看两遍的也少,可是一出戏我可能听过几十遍。听戏,是一种欣赏,前提是要懂戏,对戏里故事的来龙去脉,起因结果都非常清楚,其次是讲听熟戏,熟到能听出演员对每一句唱词的小修改。

Janice9008是去看了一出熟戏的戏,应该算内行票友了。

这帖是从博客一键顺便发过来的,本来以为都不会有人回帖,一两个月前发了个歌仔戏的短帖也只有厦门的一个MM有点共鸣,不过欣慰的是,她是80后。

我算不上什么票友,闽南70后的成长环境里,不乏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和歌仔戏的声音,只是感兴趣的越来越少了。我们看的这场戏,买票进场的估计不会超过十个,现场除了专家就是几十个免费进去观摩的艺校学生,我那个电台的主持人朋友事先说过可以帮我拿他们的招待票,但我还是选择自己买票,真担心再这样下去他们无法生存就什么也看不到了。现今这样浮躁的的社会,年轻人大多只愿意去听流行歌曲。

梨园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百度百科上面有蛮详细的介绍,我主帖里面提到的南曲《孤栖闷》就是小梨园传统剧目《陈三五娘》里的一段经典唱词。http://baike.baidu.com/view/16958.htm

节妇吟是福建梨园实验剧团87年原创的戏,这出戏的主演曾静萍现任团长,曾夺二度梅及玉兰花奖。实验剧团的编剧王仁杰,人称“福建最后一个古典戏曲诗人”,全国只有两个编剧有三个戏入围精品工程,他是其中一个;中国仅余两三个能写昆曲的剧作者,他是其中一个;中国艺术研究所聘请的三个与戏曲有关的客座教授有两个是编剧,他是其中一个。他的另一力作《董生与李氏》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近年来他原创的《节妇吟》也被国内戏剧界改编成多种不同剧种。

 

 

10
发表于 2009-12-11 22:58:1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还真不知“梨园戏”,还问是什么戏种,呵呵。

说戏还是很有些故事,俺的姥爷是个超级票友,唱青衣,在四里八乡很有影响,俺姥姥是大家闺秀,听戏就爱上了俺姥爷,因是家中独女,且当时姥爷家最多算个富农,两家差距太大,但在姥姥坚持下,经一番媒人间的交易,姥姥就随着足以把姥爷家从零变成大地主的嫁妆进了门。可是进门后,姥姥却再也没有去听过一次姥爷的戏,但也不阻止姥爷去唱戏,只是姥爷自己随着战乱升级,慢慢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是姥姥带大的,从小到大没有听她哼过一句唱词,问过母亲和舅舅,他们也没有听姥姥哼过,就说她爱听,记得那时家里的收音机从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便总是放戏。这大概也是俺能听进戏的原由。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