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19
回复
20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1-27 21: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张全景/文


原载:《学习与研究》 2008年第3期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我们访俄后对苏共失败的原因概括了四句话: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在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出在苏共党内。

  -、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一再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赫鲁晓夫最为典型,1939年3月,他在苏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上20分钟的发言中,居然把斯大林恭维了32次。在1952年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同样大肆吹捧斯大林。1954年他还下令刊登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的歌功颂德的社论。他经常肉麻地说斯大林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将军”,“自己生身的父母”。但到苏共二十大却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的谎言。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怎样评价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仍然是总结苏共失败教训的一个焦点。尽管斯大林犯过一些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某些缺陷(—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是难以避免的),但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与1913年(一战前的俄国最高年份)相比,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最突出的表现是打败了德、日法西斯。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邱吉尔曾指出:他从沙皇手里接过的是木犁,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原子弹。

  有的说,“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不全面的。苏联垮台前夕,其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相当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其先进科学技术可与美国并驾齐驱,有的甚至领先于美国,即便是轻、重工业存在某些不协调现象,也不至于导致失败,更何况苏联解体是在斯大林去世38年之后发生的,怎么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早已去世的人呢?

  二、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列宁深刻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的典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必先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苏共失败的过程中,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甚嚣尘上,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种文艺团队,都加入了反苏大合唱的乐队。乐队的总导演就是戈尔巴乔夫。一时间,社会主义、斯大林、列宁被说得一无是处,资本主义成了人间天堂。对于拥护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的力量,极力打压。结果就是党内思想严重混乱,人民失去共同理想。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不打自招: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面对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现状,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党的组织丧失了先进性

  随着苏共领导层的蜕化变质,苏共基层组织也丧失了先进性,失去了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质量下降,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垮台前夕,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经是徒有其名。有的说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党的思想教育长期无人过问。党的组织生活涣散,丢掉了批评自我批评。许多党员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物质上捞取好处,1993年重建俄共时,加人俄共的原苏共党员还不到10%。圣彼得堡原有苏共党员50万人,1993年加入俄共的只有2.1万人,该市的加里宁区原有苏共党员2万多人,而加入俄共的只有85人。原苏联解体时规定,两个小时内党员必须选择政治上站在哪一边,结果绝大多数站到叶利钦那一边去了。这就说明苏共经过35年的蜕变,党员的质量严重下降,理想信念动摇了、瓦解了。可见,单纯追求党员数量、忽视质量是多么可怕!列宁说过,那些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也不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些话多么中肯,多么深刻!

  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列宁的建党原则之一。列宁时期及斯大林初期党内民主集中制执行得较好,斯大林后来也搞“一言堂”、“家长制”,长期不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搞个人崇拜。赫鲁晓夫靠反对“个人迷信”上台,但上台后搞“个人迷信”比斯大林更严重,有过之而无不及。勃列日涅夫也是独断专行,就连向阿富汗出兵这样重大的事情也是几个人推翻政治局不出兵的决定而出兵的。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公开性”,是抽掉了阶级性的民主和公开,其实质只能是对反苏反共的人实行民主、公开,对拥护苏共、维护苏联而反对他倒行逆施的人,则千方百计进行打击,就连宣布共产党解散这样天大的事情,也是由他个人做出的。这样的党必然会失去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必然会失去党内和群众的监督,怎么能不失败呢?

 

  四、党风败坏 严重脱离群众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参加劳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联共(布)党史中专门讲了安泰与大地母亲的故事,深刻阐述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记载,仅在1922年10月2日至12月16日,就亲自接待125人次。斯大林在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方面也是令人称赞的楷模。二战期间,他的儿子雅科夫被德军俘虏,希特勒提出,以释放雅科夫交换被俘的德军将领保卢斯,斯大林的回答是“我不会用一名将军去交换一名士兵”,结果雅科夫死在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里。和平建设时期,他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一件短皮大衣竟然从十月革命一直穿到去世。他去世后清点其物品时,发现他仅有900卢布存款。斯大林的后期也存在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大搞“个人崇拜”,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党内滋生了特殊化倾向。赫鲁晓夫时期,党风进一步败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赫鲁晓夫不讲原则,瞎指挥,讲大话、空话、套话,胡干蛮干,不仅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而且搞工业党、农业党,盲目开垦“处女地”扩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损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勃列日涅夫继承赫鲁晓夫衣钵,党风进一步败坏,他本人热衷于追求表面荣誉和奖赏,在其执政期间竟然得到200多枚各种勋章,在他死后的送葬行列中,为他抬各种勋章、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他还要与列宁并列,1977年的十月革命节游行中出现了与列宁像同样大小的勃列日涅夫画像。他有一次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阿利耶夫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而阿利耶夫很快被调到莫斯科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成为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腐败更加严重。干部职务越高,特权越多。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就达100多处,在这里各种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高级干部享用,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有些高干的子女也仰仗亲属的权威,为非作歹,贪污受贿,走私贩私。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改革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大批干部腐败变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大富豪、俄国政府中的高官,不少是原来苏共的干部。

  五,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

  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现象,甚至使一些干部受到不白之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任人唯亲,亲朋故旧、同学老乡、部属亲信倍受重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敢于讲真话,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受到打击迫害。因此党内低级庸俗之风盛行,对领导人只说恭维话、客气话、官话、套话。党在选拔干部问题上的政治标准、德才原则,被任人唯亲所取代,培植亲信、拉帮结派成为合法。

  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各种借口推行其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他上任不久就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新增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8人,撤职2人。更换了部长会议主席和6位副主席,撤换了40多名党中央和政府部长,近100名州委书记。有的材料说,短短几年内,150个边疆区、州、直辖市委的书记被更换了92.5%。错误的干部路线造成党政军干部队伍思想空前混乱,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造成了干部对党的离心倾向。

  俄共的许多同志认为,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这是苏共失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都成长于苏共二十大之后,根本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没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俄共有些同志说,他们的背叛行为终究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还有的认为,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孤军奋战,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压制,西方敌对势力采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搞垮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用收买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反社会主义分子的手段,使之成为“第五纵队”,在剧变中充当“别动队”、“民主派”,以实现其阴谋诡计。

  总之,苏共失败的教训,需要很好总结,以便成为我们的鉴戒,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本文是作者访俄报告的一部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22:25 | 只看该作者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共产主义
——专访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


作者:久加诺夫


  11月5日中午,在俄罗斯料峭的冬日里,记者前往莫斯科特维尔大街尽头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去拜访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根纳季·安德列耶维奇·久加诺夫。

  离克里姆林宫不远的杜马门口,在经历出示护照、发通行证、安检、核对证件等一系列复杂手续之后,乘着电梯,在久加诺夫的政治秘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杜马10楼的俄共党团办公区。宽大的走廊里没有任何标识和标语,也没有想象中镰刀锤子的图案,仅仅是在每间办公室的木门上,写着“俄罗斯共产党”的俄语缩写。

  走廊的尽头是一间很大的会议室,有人在调校麦克风,还有一个退休者模样的人在那里看报纸。我们的采访结束后,久加诺夫将在这里和青年代表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几天前结束的俄共第四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久加诺夫的报告,俄罗斯共产党目前登记党员数量为151330人,比上年度登记在册人数减少了1477人。“尽管我们不断想办法接纳新鲜血液,但是近几年来,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被扭转,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实际上,我们很多地方组织已具备了退休者俱乐部的性质,他们不愿意接受年轻人,更不愿意推举那些年轻人进入党的领导层。”

  穿过会议室,就是久加诺夫的办公室。这是一个大概10平方米的房间,布置得很简单,最显眼的是一张铺在长沙发上的斯大林的大幅照片。“俄罗斯和全人类都需要新斯大林”,这是久加诺夫在多个场合阐明过的观点。我们的采访,也正是从这个话题开始。

  整个人类需要斯大林

  《南风窗》(赵灵敏):在1999年12月21日斯大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您在拜谒斯大林陵墓时说,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国历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今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56周年纪念日,您说“整个人类现在需要出现新斯大林”。但众所周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肃反”和“清洗”,成千上万的人被处死,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您对这些怎么看?

  久加诺夫:斯大林在苏联执政30年,把俄国从一个散乱、分裂的国家建成世界上最强大、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二战之前,斯大林在苏联建设了6000多家现代化工厂,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为人类进行宇宙探索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和积累,他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建立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在1937年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的时候,俄罗斯科学院发行了全套的《普希金文选》,斯大林让发给苏联军队的士兵一人一套。而且,没有斯大林,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那个时代的西方政治家都尊敬斯大林,认为他是军事天才和国家管理天才。

  相比之下,斯大林所犯错误显得黯然失色。人们只是注意到并指责斯大林破坏法制、进行大清洗等活动,但却忽视了在斯大林领导下,国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一现实。至于大屠杀和清洗,我们在研究了大量资料后发现,那些死去的人大多数的确是罪犯和背叛者,他们犯了错误。

  近几年,在俄罗斯的政治家和普通百姓中出现了重新正面评价斯大林历史作用的呼声,互联网投票3次把斯大林评为本世纪全球风云人物。我们要从今天俄罗斯所面临的任务来研究斯大林时代的经验,把斯大林遗产中好的内容应用于俄共的思想和政治组织工作中。今年12月21日斯大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时,我们会召开全俄共产党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将评估斯大林以及共产党在历史中的作用,并与全体党员一同讨论今后党的行动。同时,我们要坚持民主自由,保持清廉,不再犯斯大林时代苏共所犯的类似错误。

  《南风窗》:苏共曾经在苏联执政70多年,您认为它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的严重失误导致苏联解体,您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久加诺夫:苏共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三垄断”: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导致稍有不同于官方的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就动用专政工具整肃、镇压,或投入监狱,或关进疯人院,或驱逐出国、剥夺公民权利;垄断了权力,使得苏共及其领导人的权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出现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特权阶级;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

  在苏联时代,我曾经和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共过事。苏联解体不是剧变,而是背叛,戈尔巴乔夫背叛了亲属、朋友和人民,也背叛了革命、背叛了社会主义,藉此在西方获得了名声。叶利钦等人也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不顾大多数苏联公民在1991年3月苏联全民公决中表示的“保留和改革联盟”的意愿,为了一己私利瓦解了苏联。

  《南风窗》: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还有前途吗?您相信共产主义吗?

  久加诺夫: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崩溃,而是社会主义一种具体历史形式的瓦解;新的、更加有效的社会主义形式正在酝酿中,终究会取代当前的资本主义。

  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中,资本主义经济几近崩溃,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经济一枝独秀;这次金融危机,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率先走出了危机,因此,现在我不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共产主义,而且确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人类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理想,世界就会毁灭。在金融危机的今天,社会主义是人类走出死胡同的唯一选择。不停止资本主义化和殖民地化,不转向社会主义,世界就不能摆脱危机。在今天的俄罗斯,大多数劳动者现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期盼着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但他们的阶级意识相当薄弱,现在的政府用寡头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打发俄罗斯人民。遗憾的是,很少人对此有觉悟,大多数劳动者甚至产生了错觉,认为如今的政权已经超脱了阶级性,因此不停地投票给予支持。

  在俄文中,共产主义含有“人民的、社会的”意思,可以说,共产主义就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同自私自利的行为作斗争。在我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俄罗斯摆脱危机,人民迟早会明白这一点。

  俄共和苏共有共同价值

  《南风窗》:俄共今天的政策、党纲与过去的苏共有什么区别?

  久加诺夫:两者的纲领有非常大的不同。苏联时期,苏共是唯一的政党,但它不是单纯的政党,而是国家管理机器和组织系统,是苏联国家的支柱。戈尔巴乔夫错误地分裂了国家,也分裂了这个组织系统。当时的苏联确实有很大问题,改革是必要的,但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方法不对。他本来应该本着对人民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像中国一样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但他盲目地从政治领域和政党制度开始改革,很快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今天的俄罗斯有几十个政党,有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右翼政党,也有俄共这样的左翼政党,还有支持现政府的“统一俄罗斯党”。在2007年12月的杜马选举中,俄共的得票率是11.58%,在450个席位中获得57个席位,是第二大党。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里,已经没有苏共以前的专制和负面的因素。但我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如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统一的国家管理体制的追求、国际主义等等。

  今天,俄罗斯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很多人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受到良好教育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去了西方。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有组织的、民主的、代表所有劳动者利益的党,恢复社会的价值和公正。

  《南风窗》:现在,俄共的领导人如何产生?党的经费从何而来?

  久加诺夫:今天的俄共领导人在有监督的情况下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我已经当了16年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俄共普通党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俄罗斯人也都认识我。现在,俄共发行报纸和其他媒体,有一定的收入;每个党员要把工资的1%拿出来交党费;再加上有人自愿捐助,经费基本够用了。

  《南风窗》:自成立以来,俄共经历了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也发生了几次分裂,请问俄共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和危机?

  久加诺夫:目前,俄共组织中只有约占党员总数11.3%的1.7万工人,以及约占党员总数8.5%的1.3万农民,登记的党员总数也在减少,党员的平均年龄偏大,我们需要想办法争取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已经通过了一个反经济危机计划,很多人支持我们的政策。

  和反全球化力量相结合

  《南风窗》:普京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请问您怎样看待他的施政?您对当前的“梅普”组合有什么样的评价?

  久加诺夫:在叶利钦之后,普京对国家的领导是相对有效的,他加强国家权力、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建设一个更为统一和强大的国家,与此相关的举措我们都是赞成的,但他没有真正从叶利钦的那一套中走出来。

  我曾经写过《当局上演的戏剧》和《大国》两本书,我认为俄罗斯的危机是全面的、灾难性的。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之间的合作毫无成效,普京领导的政府既没有新的执政方法,也没有新的解决方案。国家现在需要一个新的战略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建立起国有银行以及国有的工农业和建筑业,而寡头和俄现政府是干预梅德韦杰夫完成这些任务的敌人。我希望梅德韦杰夫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包括支持总统的政党、非政府组织和工会等。

  《南风窗》:您写过关于全球化的书,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您怎样看待全球化?

  久加诺夫:美国是今天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全球化因此被深深打上美国的烙印。美国借助自己的霸权地位,不仅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威胁和压榨,而且还利用国际机构作为自己扩张政策的工具,“美国式全球化”是美国践踏别国主权、民族特性和历史文化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是美国四处插手、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化。

  几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幸福与安全。在金融危机之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点得到了新的证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全球化除了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和美国的方式推进以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方式?

  现在被称作“国际恐怖主义”的现象,正是帝国主义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可怕危险之一,这是帝国主义全球化的伴生物,也是全球化政策正在实施的世界性种族灭绝的方法之一。因此,只要存在帝国主义,就会存在恐怖主义;要想从根本上根除国际恐怖主义,就必须根除帝国主义及其带来的各种恶果。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运动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还难以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替代,加强与反全球化运动的联合,显得十分必要。如果脱离当代反全球化运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就不可能真正复兴和重整旗鼓。

  (感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孙娟对采访提供的帮助)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26:23 | 只看该作者

从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表明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作者:吴恩远

 

  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 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 1900~1945年》。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苏联解体十余年来,俄罗斯社会思潮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代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到今天逐步还历史的公正,这是历史辩证法逻辑力量的彰显。《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西班牙《国家》报,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报道和分析。我国《环球时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一些媒体也曾在第一时间以“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俄教科书为斯大林翻案,所作一切均‘完全合理’”等醒目标题对此做出报道。

  一、新教科书历史地辩证地对苏联体制做出评价

  1.充分肯定在苏联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曾经猛烈地批判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认为这个体制在经济上留下的是一份“极其沉重的遗产:荒芜破落的农村、农业和加工工业”;政治上则是“极权的、专横的官僚体制”。所以,他公开宣称与“具有70年历史的斯大林体制决裂”,“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由于戈尔巴乔夫等人掌握着舆论工具,他们对苏联体制和苏共的疯狂攻击甚至一度迷惑了当时的民众。据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统计,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苏共的支持率仅有14%。这就是为什么苏联解体时“民众反映平静”,以致于一些人认为似乎苏联解体“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使广大俄罗斯民众一方面“深深感到后悔”,“没有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俄中友好协会第一主席季塔连科院士语),另一方面又充满对导致国家解体责任者的愤恨。2001年的俄罗斯民意调查结果证明:“56%以上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对国家造成了危害;叶利钦则在分裂国家这条路上走得实在太远。”俄罗斯民众的这种情绪不能不对新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产生影响。

  首先,充分肯定了苏联体制在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文化教育、劳动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写道:苏联“对全世界千百万人们来说,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会的榜样和方向”。据《新俄罗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14期登载的调查表显示:从1996年起到2005年,每年民调表明,高达70%的民众对苏联体制持肯定态度。

  其次,否认苏联解体是因为“这个体制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 教材指出:“断言说苏联体制不能改革、必须被摧毁,这种说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 同时,新教材参考书没有回避对苏联体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压抑了地方、企业、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
                                        
  2.指明斯大林体制与列宁体制的关系。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学界形成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在经济上违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政治上背离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而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与列宁对立起来。斯大林体制被说成是“粗鲁的、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等等。赫鲁晓夫就曾说:“在列宁死后,我党各种神圣的列宁主义原则是否也得到遵守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赫鲁晓夫号召,“要猛烈地批判斯大林在世时广泛推行个人崇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完全违背马列主义精神的不良现象”。    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否则就形成对列宁指示新的“凡是”论),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对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做出新的解释,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在较短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方面的贡献,高度评价“新经济政策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但同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它并没有保证持续不断地供给国家工业、军队、城市所需的粮食和原料,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工业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与的多得多。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证明斯大林实行的这个“转折”总体上是正确的,尽管在工业化、集体化中确实存在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至于对斯大林政治体制的评价,书中写道:苏联体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年之间产生的,1920年经历了某些变化,在1930年代末最终形成。这个体制的主要之点是:共产党是社会的主导政治力量;党领导政府(苏维埃);承认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群众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等形式)被视作共产党影响非党群众的工具;权力镇压机构;国家机构对经济生活的集中管理;党和国家的众多宣传机构力图使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列宁、斯大林执政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策略上或许有所不同,但新的历史教材认为列宁-斯大林体制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占主流的观点是在充分肯定斯大林体制或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的前提下,也批判其在压抑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压抑管理体制的经济民主方面的弊端。我们已经在很多文章中介绍了这方面的动向。

  俄罗斯历史新教材除重申上述观点外,还特别强调以下问题:一是以能否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作为评价斯大林体制标准的问题。2008年教材写道,当时苏联社会“解决巨大的任务要求具有动员型的国家政治体制的保证。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这种体制能够保证集中现有的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这种把强制手段和焕发出的热情相结合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在20年代末面临的问题”。二是“我们在30年代究竟建设的是一个什么社会”的问题。教材指出,以往对这个问题通常的回答是:苏联建立的是一个动员型的政治体制,没有这个社会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工业市场的问题。但这样的回答还嫌太简单,应当深化11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历史这个问题的认识。针对社会上对斯大林体制性质争论的焦点,如前述“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或者“独裁、专制体制”,教材写道: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三是30年代民众的心理和社会精神面貌。教材驳斥了“认为30年代苏联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的说法”。指出:最初几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和广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劳动热情分不开,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不可能明白1920年底到1930年这段时期的特点。广大民众这种热情是建筑在他们具有革命的理想:确信他们将把俄罗斯社会建设成一个普遍公正、平等的社会。事实上,正是在我们国家第一次实现了这个目标 。戈尔巴乔夫等人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蔑视辩证法的行径受到俄罗斯社会的唾弃。

  二、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争论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并非只是因为帝国主义者的攻击(这是他们对任何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一贯态度),而是因为甚至在那些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绩的政党中,似乎也不得不承认斯大林“犯有严重错误”。由于戈尔巴乔夫等人对斯大林的进一步丑化,1988年俄罗斯的民意调查统计显示,斯大林在苏联所有领导人中评价最低,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只占8%。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为什么斯大林的错误显得如此不可原谅?这里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清洗”。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疯狂攻击,而当时关于“大清洗”的一些客观事实和数据没有公布,加之这些话出于苏共领导人之口,一时间“滥杀无辜”的恶名不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产党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随着俄罗斯近年来对历史事件的逐渐澄清,对斯大林在“大清洗”问题上的评价开始还历史真实面目。2008年8月版俄罗斯新历史教学参考书对斯大林做出以下分析。

  其一,一方面承认“大清洗”问题发生的严重性,“大清洗”是“所有课程中最为沉重的课题”;但和以前对它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认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这个问题充满矛盾,必须辩证看待。书中认为,最重要的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清洗”的客观因素。党内一些人对斯大林加速现代化方针的对抗,和担心国家领导人失去对形势的控制乃是实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根据1936年制定的新宪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选举权、而又不属于斯大林政权同盟者的人,将重新得到选举权。这就使当政者担心:党面临失去“党管干部”的控制。如果破坏了这条原则,在社会上已经发展起的各种反对势力、党派和思想潮流影响下,党就会失去垄断地位。这不仅会威胁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甚至可能使一些领导人遭到肉体消灭。教材参考书进一步指出,在党的十七大选举中已经显示了这个端倪,使执政者认为构成了对政治不稳定的威胁;国外侨民团体积极的活动增加了这个威胁感;在其他国家“第五纵队”的活动,特别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担心;军队领导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极情绪也不能不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而这在发生了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恐怖暗杀活动后显得特别紧张。基洛夫的被刺成为这种担心的催化剂。和党内普遍蔓延的“右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争不仅涉及思想上、也涉及政治斗争。斯大林不知道下一个暗杀对象是谁,所以必须对不能成为他的伙伴的对手实行打击。教材参考书特别强调,动员性的体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见的领导层,而是决不怀疑上层决策的正确并能坚决完成它的一切决议的领导层。这是实行“大清洗”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大清洗”的主观因素。认为这是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原则和实践、也和斯大林个人品质有联系。教材参考书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讲明,斯大林是在具体历史形势下采取的行动。他作为这个制度的领导者、保卫者,作为要把国家变为工业国,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体制最坚决的拥护者,作为在即将面临一场大战威胁的国家的领袖,他的行为是完全合理的。而当斯大林刚刚感到社会磐石般团结的模式已经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这是发生在1938年夏。

  俄罗斯新历史教材对斯大林与“大清洗”的这个新的评价,可以说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新闻时报》指出: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的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正当性的理由。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26:47 | 只看该作者

续上文:

 

  教材并不否定“大清洗”也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认为这主要由贝利亚造成。教材写道:“很快大清洗变形,完全成为另一种性质和负有另一种使命。这是在贝利亚担任内务部领导后。清洗超出了从前的范围。提出清洗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任务。根据内务部指示要保证有计划的逮捕一批对于解决国防任务所必需的、以及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富有另外任务的专家和工程师。清洗变为解决经济任务的实用工具。当然,不可能对此进行辩护和解释。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极怠工的人。”

  其二,对“大清洗”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人数统计有变化。这本教材指出,认定“大清洗”年代镇压的规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为此必须准确地确定:那些人应当属于被镇压的人。按照这本教材的理解,应当仅仅统计被判死刑或者被枪杀的人数(大约77万人)。教材认为,这样的统计,可以避免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投机。因为有些人统计被镇压的对象甚至包括因为政治原因解职的人或者被开除共青团、共产党的人。至于因政治迫害而判监禁、流放等有期徒刑的人(大清洗年代大约150万人,整个苏联时期大约380万人)当然是有统计数据的,就看从哪个范畴来统计。从俄罗斯教材的这个变化可以看出,过去那些漫无边际的关于“大清洗”的夸大数据显然不符合实际。

  其三,认为停止“大清洗”的后果是导致脱离人民的官僚阶层的形成。教科书写道:“国内和国内历史学家的研究都确认了1930~1950年镇压的主要受害者正是党内统治阶层这一事实。正如历史学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所说‘1940年代许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国家高官的位置并不是什么秘密。这直接就意味着危险。大清洗主要针对共产党的性质甚至连大多数非党人士也一目了然。在那些年代,这些非党人士夜里睡得比共产党员要安稳得多。’”那么,为什么要针对党内官员?教科书分析道,“对管理阶层的人员实行强制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并保证管理机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及在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运转更为有效”,指出当时的镇压不全是“滥杀无辜”,执政党的初衷是对自己内部“管理不善”者进行清洗。

  毫无疑问,停止大规模镇压对苏联所有居民来说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失去了对精英层不断地施加压力,就导致了社会上开始出现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社会高层(党的权贵阶层)进入统治阶层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一阶层内人员的升迁开始越来越不取决于人的业务素质,而仅仅取决于他对上级领导的个人忠诚。在苏联开始出现一种独特的仿等级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党的等级制度的上层和中层就越来越多地与基层的居民群众脱离开来。

  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大清洗”问题,这就是当前俄罗斯史学界新的观点。由此也多少洗刷、减轻了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被强加的罪名。

  2.斯大林与农业全盘集体化。如果说对工业化的成就过去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那么对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则多数人是否定的。其中两个主要理由是:在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导致一些无辜民众的伤亡;同时由于取消了小农私有经济,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对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看,应当说,这两个原因确实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因素。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存在的弊端是: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一促进俄罗斯现代化同一进程的评价截然分开。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原则的,是以今天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评价农业集体化。

  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一反传统观点指出,农业全盘集体化乃是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而新经济政策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办法。它当时对农民生活来说是带来些损害,但舍此别无其它选择。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

  首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加快发展速度,但苏联没有从国际劳动分工中得到的利润,而国内小农经济又不能满足对资金、劳力和商品粮的需求。这样,在国民经济结构上出现大工业发展和分散的、技术落后的小农经济制约的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建设工业化强国,而是为了在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前建立起统一的军工综合体,舍此不能够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次,苏共工业化的方向与俄罗斯传统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时期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和高速度发展的方法一致。这套方案要求国内具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源泉。

  第三,全盘集体化也有调整与民族地区土地关系的考虑。此前民族主义分子是和单个的俄罗斯人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盘集体化后只能和受到国家监督的公有土地制联系。

  第四,过去否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农村造成的饥荒。教材特别指出,饥荒并不是政府造成的,这和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集体化进程没有完成有关。至于因饥饿死亡的人数,在乌克兰不是1000万,而是不超过100万至200万,全苏联范围一共是200万至300万人(根据户籍登记处统计)。

  教材比较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指出它们在实现工业化方面付出的代价确实比苏联要少,但完成的时间却长得多。对于30年代的苏联来说这种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见,俄罗斯新版历史教材对过去强加于斯大林的两个主要“罪行”进行了辩护。同时还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使苏联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等等。所以,新教科书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条主义的恶果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和叶利钦执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罗斯形成了一批亲西方的阶层,正是这些人力图在俄罗斯树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甚至为此不惜冒与政府对抗的危险。他们对美国的倾向和喜好曾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和叶利钦实施亲美的对外政策方针的思想基础。但这种不顾俄国国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条主义梦想很快被现实撕得粉碎。西方并未因为“共产主义的消失使俄罗斯成为美国的朋友”,仍然继续打压俄罗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俄罗斯恢复经济和政治实力,她将成为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这将不是意识形态的竞争,而是超级大国的竞争”。

  新教材写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机和车臣武装行动的恢复及其他因素,导致俄罗斯联邦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十年之内第一次出现了西方以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罗斯内政的可能。这一切都证明,西方在对俄关系上采取了严重的敌对立场,双重标准政策证实了这种观点。同样是在1990年代,欧洲国家和欧盟机构开始积极批评俄罗斯的人权状况,尤其是针对车臣和整个高加索地区。但问题是他们长期忽视波罗的海地区讲俄语居民权利遭受侵犯的现象。”现实的这一切变化使得“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西方伙伴的行为”,他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断向西方妥协究竟得到了什么。

   1.美国违背许诺,没有为正在进行民主化的俄罗斯提供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援助。在苏联“专制制度”垮台后,在俄罗斯并没有出现某种新的马歇尔计划,即西方对“最年轻的民主国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间,美国人曾慷慨解囊对西欧提供这样的援助,拯救了西欧的民主国家。“马歇尔计划——1951年的13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元——等于美国2%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给俄罗斯的援助只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005%”。西方实际上并不希望俄罗斯恢复本国的经济。

   2.不久前推出的极富吸引力的关于把西方技术和资本与俄罗斯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的意见完全不可能实现。在上万亿美元投资到共产主义中国的情况下,对俄罗斯相形见绌的资本投入量就是俄罗斯西欧主义者经济幻想破灭的见证。

  3.尽管军事对抗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扩大了北约在东方的行动区域,直逼俄罗斯边界线。1990年7月,美国总统老布什在给戈尔巴乔夫的私人信件中这样写道:“北约准备与您在建设新欧洲方面进行合作。”美国总统许诺逐渐对北约进行改革,西方至少两次允诺不利用复杂的态势来获取针对东方的地缘政治优势。 政治上的允诺很快被证明不过是昙花一现。对此,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于2007年2月10日在慕尼黑安全政策问题会议演讲中严正指出,扩大北约的进程对实现盟友本身的现代化或与保障欧洲的安全没有任何关系。相反,这是一个严重的、挑衅性的和降低相互信任水平的因素。因此,我们有正当的权利公开质问:这种扩大是针对谁的?西方伙伴们在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做出的保证现在变得怎样了?现在这些保证在哪里呢?甚至谁也不记得这些保证了。但是我在这个大厅里要提请大家回想一下他们过去说了什么。我想引用北约秘书长韦尔纳先生1990年5月1 7日在布鲁塞尔的讲演,那时他说:“我们不准备把北约的军队部署到联邦德国的领土之外这个事实本身,给苏联提供坚实的安全保证。”如今这些保证在哪里呢?

  不仅如此,独联体国家中发生的“颜色革命”,即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吉尔吉斯的“郁金香革命”,也是美国政策导致的结果。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发生政变的结果是亲美政权的产生,这不能不引起俄罗斯方面的抗议和反对。

  教科书从对西方态度的变化,进一步引申出对苏联解体及其后果的重新评价。它指出,如果北大西洋联盟以向东方扩张作为对华约组织的解散及苏军从德国和波罗的海地区撤出的回应;如果得到的结果是波兰的坦克转而对付俄罗斯,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机场缩短了战斗机和巡航导弹飞抵俄罗斯的时间,那末是否值得摧毁华约组织和经互会?是否值得拆散苏联?在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的压力下,俄罗斯亲西方知识分子阶层逐渐消散。根据社会舆论调查结果,如果1993年有近74%的俄罗斯人对美国持正面评价,那么10年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不到受访者的50%。 

  以上所引俄罗斯历史新教科书,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学协会批准出版的,代表了当今俄罗斯主流意识形态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世历所所长、研究员  吴恩远)

5
发表于 2009-11-28 07:57:5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俄罗斯人民怎么看共产主义?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2:58: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翔的蜘蛛在2009-11-28 7:57:57的发言:

不知俄罗斯人民怎么看共产主义?

 

俄罗斯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的理念,应该是无所谓的,也难以达到这个思想层次,正如我们中国老百姓一样。对于老百姓而言,获得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先哲管仲说得好:“衣食足则礼仪兴”。前苏联的解体,给苏联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损失,孰是孰非,自有历史、人民去评说。

7
发表于 2009-11-28 20:22:01 | 只看该作者

前苏联瓦解原因,俄罗斯现在已经清醒了,戈尔巴乔夫现在都是相当后悔和忏悔。这是中国应当好好借鉴的一面镜子,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谁?戈尔巴乔夫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8
发表于 2009-11-29 23:32:49 | 只看该作者

让娃娃想起一部曾经深深震撼过自己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在这场大变革中的经历与思索。主人公日瓦戈一生坎坷,然而他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想与最真的人性。小说叙述文风清冽,不经意间的议论更见精彩,通篇弥漫了一种俄罗斯特有的雪味的优雅与高贵。真是不懂,为什么这样的书竟会被批为禁书,这样的作者竟会被自己的祖国所摒弃?

 

不过就对于中国的影响而言,苏联的陨落,客观上将中国推上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领头羊的位置。好像一个老师,跟他的学生说:我能教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包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后面的就看你自己的了。而对于学生而言,很难一概而论的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要看学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还要看机遇了。

9
发表于 2009-11-30 12:31:23 | 只看该作者

      联亡党亡国,亡党在先,亡国在后。立党之本愿,至斯大林时所存有几?至赫鲁晓夫时所存有几?尔后至戈尔巴乔夫时又存有几?代代消磨,庶几无存矣。苏联以一党执政,党失其牧民之根本,惟求执权勿失,寰宇争强以娱一己之私志,则立党之灵魂靡散于上,执政之基础侵消于下,亡党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王夫之《读通鉴论》讲秦始皇时有一段:“秦始皇之宜短(衣乍)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知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于此哉?虽然,国(衣乍)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苏联所以倾覆,党国所托非人,岂不与同?观其历代之接班人,岂有不以谀进身者乎?处接班之位则歌功颂德,践至尊之阶则毁若敝履,不察人至如此,乃非雄主好谀之过乎?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往事已矣,来事可追。历史可供鉴证,今人非独可叹息。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3:03:26 | 只看该作者
金徒兄的古文功底厉害,飞猫甘拜下风。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