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一下下面的链接。个人结论是, 对古文字的研究,还要结合文献和出土文物继续进行下去。目前所得到的字形、读音结论只能说是当前的认识,毕竟易经伴随汉字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
http://shichentou.blogbus.com/logs/54262154.html
(1)通行本卦名作“咸”,而帛书本、上博楚简本均作“钦”。钦、咸二字古音溪匣旁纽双声、同侵部叠韵,音近而假。 (2)然对卦名的
解释历代各有不同,直接影响着对卦辞和爻辞的理解。王宝红女士在2004年第2期《周易研究》上曾撰文“《周易·咸卦》考”卦辞进行了总结:“对于它的解
释,从古到今,多达几百种。总体上说,可归结为三种:(一)感应说;(二)文王狱中受刑说;(三)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 (3)感应说源于《彖传》,《彖传》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彖传》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对经义的较早注释。后代的解释者多沿袭之。 (4)
文王狱中受刑说见于当代人程石泉先生,他在《易辞新诠》完全抛弃传统的说法,认为“卦爻辞与周文王囚于羡里七年有关”。他从文王被囚,商纣亡国.周朝嗣兴
之历史事实出发来诠释:“咸者,斩也。”并说:“咸卦本义在形容文王牢狱生活之苦况,由足拇之伤延及腓、股、胯、辅,颊、舌。因狱中生活丧失自由活动之机
会,以上各项器官丧失了功能,无异乎遭受伤残。故称咸拇、咸腓、咸股等等。” (5)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以今人高亨先生为代表。他在《周易大传今注》里说:“咸,斩伤,即今之砍字。但爻辞诸咸字皆被外物所伤之义,不限于斩,故宜直训为伤。”并指出爻辞似为一篇关予外出的吉凶占卜记录。 (6)
《书·君奭》:“咸刘厥敌”。《逸周书·世俘篇》:“咸刘商王纣。”咸刘犹言斩戮耳。李镜池《通义》曰:“咸:朱骏声说:‘咸者,{齿咸}之古文,啮也。
从口从戌,会意。戌,伤也。’朱说很对,戌即斧钺之钺。《书·君奭》:‘咸刘厥敌’,谓斩杀敌人。故咸有伤义。”张立文亦曰“本卦咸皆有伤义。” (7)然上博简本、帛书本作钦,当是戡字之假借,二字古音同溪母侵部,音近而假。《说文》:“戡,刺也。”《尔雅·释诂》:“戡,克也,杀也”,郭璞注:“《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广韵》以为同揕,训“小斫也”。 (8)1998
年1月三联书店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发表了周策纵先生的《易经咸卦卦爻辞新解》,率先提出咸即鍼(针的繁体字)。他指出《春秋》经与《左传》襄
公二十四年皆记载有陈国人“鍼宜咎”,《公羊传》同年则记为“咸宜咎”,《释文》说:“咸,本又作鍼。”周文还举例说明“咸”有刺伤之义,如《尚书·君
爽》“咸刘厥敌”,《佚周书·世俘》“咸刘商王纣”,同(7)之说明。最后,周文还论证了传说中的巫咸这个名字应与针刺有关。 (9)2007
年第6期《周易研究》中萧汉明先生撰文“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再次认同了此观点。并指出了“钦”与“咸”在《易经》文本不同历史
时期出现的演变现象:咸,马王堆帛书作钦。上博竹书“咸”也作“钦”。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之《归藏》,“钦”已作“咸”。这说明至少
在秦代,“咸”字已取代“钦”字,而马王堆帛书本之底本当在此前。《易·彖传》训“咸,感也”,是不知“咸”曾为“钦”也。若《彖传》成于战国后期,则
“咸”取代“钦”的时间就更早了。 (10)萧汉明先生指出:钦与鍼皆在十二侵韵,同声相转,钦借为鍼,或箴。《说文》:“鍼,所以缝也,从
金咸声。”“箴,缀衣箴也。从竹咸声。”《韩非子·喻老》:“疾......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山海经·东山经》注:“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疽肿
者。”《汉志》:“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鍼与箴通,皆为古针字,咸为省文。《广雅·释诂》一:“鍼,刺也。”又
二:“箴,插也。”古人以石针为医具,用以疗治肌肤之疾。故咸卦所云,皆以石针疗疾之情状。卦辞云:“咸,亨,利贞,取女吉。”谓患者经针石治疗,肌肤之
痛已除,无碍婚娶。 如此一来卦辞、爻辞之意释然。今从其说,故在卦名前加一“针”字,以明其意。从本卦的推理来看,也让我们认识到帛书与楚简本等出土对了解卦之本义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