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周易》与授权艺术fficeffice" />
益卦的六二爻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帝,吉。”十朋,古代以贝为货币,十贝为一朋。爻辞的意思是说,有人送给价值十朋的大龟,不要拒绝,永远守正道吉祥。君王祭祀先帝,吉祥。爻辞是在告诫君王在治理国家中,在于与民修生养息、减轻赋税的同时,对于权力也要开始下放,而臣子们虽得到权力(十朋之龟),但也不能滥用,这样才会“永贞吉”。“王用亨于帝”是指要虔诚地祭祀先祖,并且要像举行祭祀一样虔诚的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滥用职权;像敬畏先祖一样敬畏君王,才会吉祥。
爻辞在这里提到了授权的艺术: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授权,以及被授权者的权力如何行使等。
授权是指领导者将自己一定的职权授予下属去行使,使下属在其所承担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处理问题,作出决定,为领导者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授权进行领导称之为“委托式领导”。授权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是员工实现自我领导的有效途径。
韩信初始投奔刘邦时,刘邦只让他当个一个掌管粮草的小官,并未予以重任。韩信感觉怀才不遇,就想脱离刘邦。萧何却发现韩信是一个将才,便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并说:“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必须选择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先表现出诚意。然后召集文武大臣,举行隆重仪式,您亲自登台授印才好。”于是,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还当众颁令:全军将士今后全部由大将军节制。有藐视大将军者、违令不从者,大将军可先斩后奏!在登坛拜将之后,韩信在刘邦那里有职有权而且还很有威信。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为刘邦打下了四百年汉室江山之基础。
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时,想要充分发挥人才的能量,就得让人才有职有权。刘邦拜将,其实就是给予韩信职权,“职”是大将军,“权”是全军由他节制。
有职有权实质上就是授权。就是上级让下级在一定时间内代为自己行使某一方面的权力。任何企业管理者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对中层干部的充分授权,才能带好队伍,管理好团队。
授权不是权力的丧失,而是权力的分配与转移,是科学地运用权力。授权是一种必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灵活运用权力。领导者能力再强也有不足之处、精力再好也不可能事必躬亲,通过授权,既可以通过使用中层干部的智慧来弥补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又能够大大节约自己的时间。
诸葛亮不善授权后果对现代领导而言不得不引以为戒。他的“事必躬亲”确有可鉴,亦有可诫。蜀国前中期,刘备属下可谓是楚蜀人才云集,只不过是未能合理授权,才导致了诸葛亮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确是令人惋惜。就拿魏廷来说,自率部投诚,数战有功,刘备称汉中王迁都成都时,破格提拔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廷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的效果很好。刘备死后,诸葛亮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在前线与曹操多年作战,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廷,可诸葛亮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对魏廷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也不予采纳,连先锋也不让其做。却“违众拔稷”,让善于夸夸其谈,缺乏独挡一面经验的马稷当了先锋。其实,诸葛亮对马稷也是心中没底。于是,自己不得不亲督大军在后,结果是一出祁山,便因马稷无能失街亭而败北。再说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目的很清楚,刘备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诸葛亮秉政,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而仍是“事无巨细”,惹得李严不高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后诸葛亮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废了李严,诸葛亮就亲自抓起了运粮事宜,耗费了无数精力,搞出了“木牛流马”。由于不善授权,“事必躬亲”,终将累及自我。五丈原对峙,旷日持久,士兵中有些松懈,确需整顿军纪,本应授权众将管理部属,可孔明却是“罚二十以上”,皆亲自处理,忙得没日没夜。司马懿闻后断言:“亮将死矣。”果如其言,不久,诸葛亮就累死在阵前。
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仍最先灭亡。当然,诸葛亮的死并不是蜀汉亡国的关键原因,但其衰亡的过程却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不无关系。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不能实现授权的原因有三:
1、不愿授权
有的领导者凡事都想管都要管,不愿授权。其原因有二:一是怕授权损害自己的利益,影响自己的份量和价值。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手中的权力多,说话才有人听,办事才方便;只有事事都由自己决定,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本事。二是畏惧下属的潜力。有的领导者不愿授权,尤其不愿把权力授给那些才华横溢或有潜力的下属,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下属一旦被授权后会有超过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树立一个职务上的竞争者,在这种强烈权力欲的心理支配下,他们把权力握得紧紧的,不愿轻易授给下属。
2、不敢授权
有的领导者由于过分自信和过份谨慎而不敢授权。他们过份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经验,甚至年龄、资历都成为他们成事的重要依据。总认为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得好。相反对自己下属的才识、胆略、潜力或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下属,总担心把权力授给下属会捅出漏子和滥用权力,因此,谨慎有余,魄力不足,不敢授权。
3、不会授权
有些领导者大事小事都自己干,也觉得非常忙。他们虽然也想改变这种忙乱现状,从事务性圈子里跳出来,但却不知从何做起,不懂也不会把一些事授权下属去办。
不愿授权的领导者,是他们没有树立起让下属掌权和用权的权力观;不敢授权的领导者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这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不会授权则是个方法和技巧问题。
其实,授权的关键是在于授权时机的把握和对被授权者的选择上。这一点,我们从领导生命周期中可以得出结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的定义是:
第一阶段: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
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
有效领导方式的选择方法是:
当下属成熟程度为第一阶段时,选择命令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对下属进行分工并具体指点下属应当干什么、如何干、何时干,它强调直接指挥。因为在这一阶段,下属缺乏接受和承担任务的能力和愿望,既不能胜任又缺乏自觉性。
当下属成熟程度为第二阶段时,选择说服型领导方式。领导者既给下属以一定的指导,又注意保护和鼓励下属的积极性。因为在这一阶段,下属愿意承担任务,但缺乏足够的能力,有积极性但没有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
当下属成熟程度为第三阶段时,选择参与型领导方式。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参与决策,领导者着重给下属以支持及其内部的协调沟通。因为在这一阶段,下属具有完成领导者所交给任务的能力,但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当下属成熟程度为第四阶段时,选择授权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几乎不加指点,由下属自己独立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因为在这一阶段,下属能够而且愿意去做领导者要他们做的事。
由此可以看出,当下属的成熟水平不断提高时,领导者不但可以不断减少对下属行为和活动的控制,还可以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在第一阶段,下属需要得到领导具体而明确的指导;但在到达第四阶段,领导者则不需要做太多事,因为下属愿意又有能力担负责任,这时候选择授权,才是“有效授权”。
授权的目的是在授权后,被授权的对象能给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服务,而不是衍生的权利的滥用。授权的目的是能使被授权者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严格按照事物本有的道理做事,那就是授权后一定要遵循顾客价值最大化。
所以,授权要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1、适当授权原则
授权应以完成工作任务和被授权者能力水平的高低为依据,对下属的授权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领导者不能将授权看作对下属的一种奖励,要知人善任,视能授权,以发挥被授权者的工作潜能。
2、责权同授原则
领导者授权,既要明确授予的权力,同时也要明确下属的责任,将权力与责任一并授予下属。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可以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
3、可控授权原则
领导者授权,不但要适当合理,还要可以随时控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保留某种控制权,不能对下属放任不管,把握授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二是在授权之前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控制制度,制定可行的工作标准和适当的报告制度,以及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补救的措施。
4、信任授权原则
授权是基于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领导者必须做到用人不疑。领导者对于将要被授权的下属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认为可行,才能将权力授予下属。而权力一旦授出,就要充分的信任下属,让他们放手大胆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权力授出后,要对下属的工作实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相近授权原则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直接授权给下级,不能越级授权,否则会造成部门间的矛盾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不愉快;二是要把权力授给那些最接近做出目标决策和执行的人员,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1、 宽容授权原则
真正的授权是以领导者宽容下属的失败为前提的。人无完人,即使是领导者也难免会有决策的失误。对下属的宽容,可以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宽容不等于纵容,对下属工作中所犯原则性错误一定要及时指出,给予批评,促其改正。
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授权”呢?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时候该集权,什么时候该分权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的生命周期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有形成、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计划的时间长度和明确性应做相应调整,从而也应有不同的组织集权与分权。在企业初创阶段,一切从头开始,领导者应当更多地依赖指导性计划,多给下属一些见机行事、自主决策的空间。因为在这个阶段上,目标是尝试性的,资源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辨认谁是顾客很难,而指导性计划使当事主管可以随时按需要进行调整,组织也就有了很高的灵活性;在成长阶段,随着目标趋于确定,资源相对容易获取和顾客忠诚度的提高,计划也应更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这时,往往需要进行战略定位,或者进行文化革命和流程重组。企业不再允许存在意识形态的太多分歧,需要逐渐集权,统一方针政策,集中调配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明细企业的规章制度,优化各种工作的流程和预算;成熟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因此更适合制定长期计划和更强的集权;一旦从成熟期进入衰退期,企业要重新考虑目标,重新分配资源,计划也要从具体性转入指导性,短期计划和适度放权能释放最大的灵活性,因为它将充分发挥各管理层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把握各种可能的机会,使企业渡过难关,迎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的规模
如果只有几十条枪,几十匹马,全部家当都可以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领导者的眼皮底下,自然无需分权;但如果“将十万之兵”,还大权独揽,让“在外之将”独听君命,则必败无疑。比如:拿销售额五千万的企业,老板一个人说了算,问题不大;但要突破一亿元,恐怕就要因地制宜,分点权力给区域分公司,甚至“分封”,搞“内部虚拟承包”。激发员工上下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想要继续突破五亿元,可能就要发动一切“政体”革命,实施战略聚焦而削藩,适度的集权就有必要。
3、企业的结构
如果是专业化的企业,在该领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经验和心得,对消费习惯和行为也了然于胸,市场运作轻车熟路,就可以搞“大一统”集权,领导者即使“一言常”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是多元化的企业,就应该分权,没有哪个人敢宣称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如果有,这个人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4、企业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制度越严密且健全,越可以分权,各区域公司在制度的框架内办事,用制度来管理企业的运转,没有必要用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强行集权,反之,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制度,则要集权,因为这个时候分权,下面各行其是,没有章法,就会“一放就乱”。
5、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决策者能力高,则采用集权模式。中国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是集权的。集权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能力极强的决策者。决策者能力强,好比有三头六臂,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比一般人要大,什么是都要亲自过问,这在逻辑上也是通顺的。但集权模式之下的工作效率如何?区域分公司会不会有很多事无法及时开展,区域分公司会不会都习惯于请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沦丧……这些问题倒值得那些自恃能力强而搞集权的领导者深思。
6、决策内容
一般而言,战略层次的决策,总部决定了就是,区域分公司对战略层面的东西既不太懂,也不太感兴趣;但对战术层面,尤其是与员工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决策(比如薪酬,升迁,奖惩体系等内容),总部应与区域分公司分享一些权力。即使是总部“朕意已决”,也不妨放下身段,共同商量或者征求多方意见,为专制添几分“仁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