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病应该是大企业才犯的病,但是笔者近期发现大企业病有在中小企业蔓延的趋势,而业主和高管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种趋势,并没有发现这种慢性病变正在损害着企业的机体。
在笔者看来典型的大企业病有两种:一为自大之症,二为僵化之症。
自大之症是指刚取得一定的成就,市场上获得一定的份额就沾沾自喜,不知自身位置,不辨东南西北。僵化之症是指事事按照规定来,按照章程办法,将工作流程套在框子里,工作流程看似严谨,实质上是阻挠正常的工作流程。
为什么会有自大之症?是因为一些过去的成功就迷花了眼睛,看见销售额和纯利润在增长,其实没有仔细分析增长的原因,到底是健康的增长,还是惯性的增长。健康的增长是指提升内部管理,调整内部秩序,构筑更为效率的平台而带来的良性而持久的增长。惯性的增长确是是基于过去增长率的增长,只是代表一种过去的延续,除非有大的公司内部变动和环境变动(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治安环境及不可抗力等),否则增长曲线不会有大的波动。业主和高管们要留意这种增长的性质,到底是属于健康的增长还是惯性的增长,不要因为暂时的销售额的增加和利润的增长就迷惑,而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实际上敌人并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本身,最终击败自己也只有自己。任何一家企业的破产主因并不是外部环境的冲击,而是自身内部的问题,任何对于环境的不适应,任何对于环境变化反应的滞后和茫然,只能说内部管理出现问题,雷曼兄弟是这样,通用汽车也是这样,在这里套用一句俗话“是人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人”。可以我们经常说道,却也经常忘记这些俗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行是退步,行得慢同样也是退步,别人在大踏步地前进,自己却在小心翼翼地走小碎步这也是退步。而业主和高管们在傲慢地看着那些后进者的同时,在看似潇洒地指指点点的同时,在满足于享受生活的同时,自大之症已经产生了。业主和高管的这种心理意识的变化会影响到中下层,直至蔓延到整个公司,试想如果所有人都怀有这样的心理,工作士气从何而来,工作激情从何而来,事业的进取心从何而来?当业主和高管对于一些反对意见不以为意,并且十分讨厌听到反对意见的时候,自大之症已经产生了,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的方法,而不愿意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去成就,而只是一味地满足于自身的暂时的成就,那么兴亡只在一念间,兴亡也只在一瞬间。
为什么会有僵化之症?以前在没有将情况弄得复杂的时候,每个人似乎工作起来特别有精神,因为条条框框少,大家的工作流程似乎很直接,工作似乎也很有效率。笔者并不是反对规范管理,以上情况只是在规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僵化之症并不是指这些,而是指流程按照既定程序运转过程中而产生的设计意图之外的拖沓,一个流程有许多节点,一个信息或者物资流动需要经过这些既定(规定)的节点,但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大出人的意料,层层把关?到底是工作严谨还是官僚扰民,确实值得思索。国家都提倡大部门制,但是一些企业前进的脚步却及不上这个庞大的国家前进的脚步,虽然有些偏激,但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实情。
假如将每个流程都延长,那么工作效率对受多大的影响,工作的慢节奏带来的后果是市场应变的慢节奏,这样的情况又会导致何样的后果,这里毋庸多言。而高管们在强调按照规范做事的时候,无疑比之前的随意做事前进了一步,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更好,而是一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事情做过头,只会过犹不及,这其实是需要警醒的,而不是那些万能的流程和分工就可以解决的。业主和高管们需要不断地破坏一种常态,因为这种常态只会让人感到麻痹大意,会让人产生心理疲态,而是应该不断地建立一种非常态,强调危机意识和危机观念,自身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和危机观念,而不是将和煦的春风刮到整个企业,最后刮倒了自己,也刮倒了整个企业。
企业的每一步成长都极其不易,那些明显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然而那些隐性的问题却随着企业话语权而被回避。笔者想起了一个决策机制:少数服从多数,然而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叫做:盲目的大多数,许多决策往往是妥协的结果,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在流行“双赢”这个词语的时候,是否也会想起“双输”这个词语呢?甚至有时是输得一塌糊涂。平衡的结果是大家都能够勉强接受的结果,但并不是最好的结果,而仅仅是中庸的结果。我们可以提倡中庸吗?这显然是一个大话题,“不偏不倚,谓之中庸”,我们可以做到不偏不倚吗?事实上调和矛盾和分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到中庸吗?我们做到的也只是伪中庸吧。毕竟不偏不倚也只是一种理想境界,而我们所言的“中庸”也只是借词说事,也只是一种诡辩,我们在“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时候,又何尝能够做到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笔者在这里断章取义,既然如此,做回“小人”也未尝不可,只是不会做那些糊涂事,至少不会出现“葫芦僧判葫芦案”;做回“少数派”也未尝不可,因为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向那些狂热和盲目的同事们泼些冷水也未尝不可,至少保持清醒不会安乐死;经常能够做反对派也未尝不可,至少证明公司内部还没有完全是“一言堂”。不过这样的日子也太难过了,企业文化可以包容,当然是包容同质,企业文化反过来也在排斥,排斥的是异质。反对派不好当,泼冷水不好过,“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过还是要警惕,不要让还很有朝气的中小企业患上那些大企业的“富贵病”,这些病中小企业还患得不够资格,还患得不知所谓,还患得莫名其妙。警惕一些吧,业主和高管们,那些不知所谓的自大症,那些过犹不及的僵化症。
沐易于2009年10月6日 汕头XX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