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转帖]大前研一 专业主义 读后感

[复制链接] 3
回复
85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9-30 19:3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前研一 读后感 不是本人的原创,是从网络上搜来的,感觉写的挺好放在这里请你们分享~~~
*/.    .   .    *      .
  .\*    .    []           *  __
  */ .   ./\~~~~~~~~~~~~'\. |◆ 
   \*   ,/,..,\,...........,\.◆ 
   ||  ..▎#  ▎田  田 ▎ | ▎◆
   ||  &&▎   ▎       ▎'|'▎ o  
   ||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19:58 |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姜汝祥的导读。
    姜,这个曾经在宏观院工作四年的家伙是诚信,公平竞争的忠实信徒。我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那年的3。15晚会,著名的《没有任何借口》居然是盗版的这事就是姜举报的。由此可以理解他对《专业主义》极端推崇的原因,把“专业”上升到“主义”恰好的符合他的理想王国的法则。
二、“主义”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未读此书前觉得书名很靓,读完后第一遍后感觉就是理解起来很困难,是不是翻译的有问题?后来经过思考后,我认为至少不完全是翻译的问题。用反证法最简单,如果翻译有问题可能是在个别地方不容易理解,如果是通篇难以理解,可能就要怀疑我们自己的判断了。于是我进行了互网查询。
    首先是译者---裴立杰。查到的与翻译有关的裴立杰或斐立杰(五笔录入很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的信息很多,我们都假设他们是同一个人:一是说翻译的本书,这自不必说;二是翻译的另外一本书〈脑的结构〉,一本介绍脑生理结构的书,看来其涉猎面很广哟;三是翻译的《关键价值链》、《企业参谋》等,看来其对经管类书的翻译还不是很生疏;第四个信息就更搞笑,更有说服力啦,说译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系的毕业生(1990级),这可是根红苗正呀,对译者的翻译水平就更不容怀疑啦。
   其次是出版社---中信。中信出版物系中信集团下属,看来不是一般的小出版社,按BHI的理念大公司一般不敢乱来因为成本很高,所以我不认为中信会在翻译这个问题上请三流的译者糊弄了事。接下来的发现大概印证了我们的想法,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管类牛书都是这家出版社出版或引进的,包括《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水煮三国》、《杰克.韦尔奇自传》、《基业常青》、《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尤其是最后一本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19次重印,总印数达到了160万,累计总印数超过200万,我想尝过这种甜头的人(法人),更不会在译者这个问题上动乱动脑筋。另外,与几乎所有的出版策划行为一样,面对这么知名大师又是一位多产的大师的时候,中信没有只引进一部而是一个系列,网站显示包括本书在内中信共引进大前研一的作品13部,其中部分标名了译者,已标出的译者就有5、6位。我想说的就一句,中信不是请不起译者。
    之所以在翻译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只不过是想体现一点专业精神而已!
    如果不是翻译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以下的原因:
    1、“主义”一词本身就是个很让人费解。
    在网上查到“主义”的概念如下:
    主义就是人思想凝聚的产物,是一种立场。比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
主义---
    1)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
    2)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如自由主义。
    3)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4)由导师、学派或教派提出的认为正确并且支持的事物.如达尔文主义。
    5)政府决定作为它的行动或政策基础的施政方针,尤指国防关系方面的。如门罗主义。
    6)行为的指导原则。如三民主义。
    对于《专业主义》中的专业的意思,我更倾向于上述2)、6)的表达,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指导原则,由此看来,大师想告诉我们的是“道”而不是“器”,擅长寻找“器”的人在这本人面前显得不得要领是可以理解的。顺便说一句,从副标题“专业---21世纪你唯一的生存之道”来理解,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我的理解是正标题“专业主义”更象一个噱头,有些人把“The Professionalism”译成“专业主义”是别有用心,我们不能说译的完全错误,照顾了商业目的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这不符合专家的精神,显然是“lism”的词尾启发了他的灵感,但“Professionalism”到底是什么意思只需百度一下就可以。
    2、标题与内文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
    从每章内的各个小节看,标题是按着典型的西方式的思维给出的,而内容论述则又明显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两种思维模式这样放置,着实有些让人觉得文不对题。大师系日本人,博士前是在日本受的教育,博士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又长期在美国一间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应该说大师前半生受的是东方思想的影响,后来则长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脑子里有东、西方两思维的基因也不足为奇,不过以这种方式在这种情景下来展现,实在没想明白是有心还是无意。
    3、个人觉得这是大师的应时之作,而非呕心之作。
    从资料看,大师自1972年出道以来出书近150部,平均每年出书4部多,如此高产难免有应时之嫌疑。从表象上看,本部作品更像大师的点滴思考,深刻但缺乏整体框架。大师在前言中也曾提到本作品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连载过,理论上是本书成形在先连载在后,但本书依然有很强的连载痕迹,很让人怀疑实际情况是连载在前而成书在后,加之大师曾说在连载后出书前“删掉了大部分内容”,就更让人深信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
    有一点可能要作为论据来引用一下,本书共五章,前四章与21世纪“看不见的新大陆”是紧密相关的,第五章好象没那么紧密,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矛盾”,虽然我支持这部分作为本书的内容存在,但我真的没体会到这些矛盾在新世纪有什么不同。从书面版与电子版的比对看好象支持了我的想法。电子版只有前四章内容且只罗列了小标题,没有分章排列,同时没有导读、没有前言、更没有第五章内容,部分细节表述方面两者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整体表述风格看电子版更通俗易懂。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电子版源自《哈佛商业评论》,所以“有节无章”,所以更通俗,且只连载了前四章的内容。到这里我们真的有理由相信,是先有的连载而不是先有的书,第五章是后加上去的。如果说这一点假设大胆了一点,那至少每节的标题风格没有从“杂志读者的口味”,调整到“单行本读者的口味”上来,我认为不是大师没有拿后类读者当顾客,我宁愿相信这仅仅是疏忽而已。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设想对理解第2条也有帮助。
    4、我们跟大师的距离实在有点远。
    1)学识水平的距离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地方我确实能感受到大师的思维高深莫测,其雕刻刀般的思维能够精准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管是多么抽象的概念,都能一一雕琢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有些时候,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完全品味感受到大师思维的精妙,我想这正是自己需求提高的地方。
大师系理工科(核工业师)出身,善于把社会学的理论按理工科的思维一步一步推理开来。更让人敬畏的是大师的知识功底之深厚,涉猎之广泛,认识之深刻,见解之独到,只能望其项背。大师在用“左脑”与“右脑”来解释思考的局限时,你会觉得他是个生理或心理学家,大师在谈论日本政治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在谈到日本人讨论能力差时,你仿佛是在聆听一位社会学家的教诲,大师关于逻辑的精辟分析,让你觉得又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总之,他是一位让你觉得自己渺小的人,只能用大师来称呼才能表达对大师的敬意,和给自己一点点安慰。
   2)背景的距离
   大师曾在全球第一大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那段经历是他为之自豪的根本,同时大师喜欢政治(曾参与东京市长的竞选)喜欢对日本政府指指点点,所以大师时不时的会引用麦肯锡的工作思路,会对日本政府的作法提出批评,看似信手拈来,但引用的过细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以然,引用的过多又让人觉得烦。这两点大师都做到了。
    最重要的是,大师对日本企业关怀备至,呵护有加,聊起日本企业来也自然如数家珍,有很多关于日本企业的事,我还真没听说过,所以常常不知道大师在说些什么。
   3)与大师锁定的目标读者的距离
我认为大师主要是想跟企业家,尤其是日本企业家的说点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这本书最主要想针对的读者,由于我们所在的公司及我们的职位使然,所以我们理解想来有难度,我建议本书更应该更名为“企业家的专业主义”更恰当些。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很容易明白两个事情:一是为什么姜汝祥在导读中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而不是专家,我相信不是姜跑题了,二是为什么大师说的未来的竞争不是国家、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个体之间的竞争,因为大师说的个体主要是指企业家。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20:19 | 只看该作者
三、对内文的理解
    1、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已预料到了读者的心理反应,解决了我们的心理疑虑之后,才把我们引入专家的世界。
大师在开篇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棉里藏针式的问题,你够专业吗,你算得上专家吗?在我们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的时候,大师接着又抛出专家的原意和大师的本意,专家不再是根据职业种类来定义,而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并把这种誓言销售给顾客,这时我们似乎明白了,大师的好象早已预料到了我们的心理反应,于日马上指出顾客其实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还在迟疑的时候,魔术般地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常见的授权的时候,你是否忘记了顾客,这时所有的人都折服了,是这样,大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从来没发现有什么问题,经大家一番点拨,才明白自己多年来的工作误区是如果地严重和显而易见。解决了我们的思考疑虑之后,大师才带着我们分析了专家的定义。
    大师的高明之处还表现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在定义了专家的概念后,在具体论述专家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却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的时候,每一章都坚持做到,不仅讲明白为需要这种能力,更主要的是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训练这种能力,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师是煞费苦心的,也是需要我们不惜笔墨来表达感激的。
    2、我对阅读顺序的建议。
    反复研读本书后,发现如果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候调整一下顺序,理解起来会少走弯路,那就是先把以下五个部分读完,然后再读正文。这五个部分分别是前面姜汝祥的导读,大师自己的前言,中间91页的“看不见的新大陆”为何看不见,书后大师自己的结语及若干荐书语。
    3、我对内文标题的理解。
    正如上文所述,大师在思表述标题和内容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反复研读每一节的内容,试图与所在节的标题之间找到联系,并试图把标题按我的理解转换成与内文一致的形式,希望与其它读者探讨,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章 你够专业吗?
       专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多面手
       专业就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对顾客的誓言
       专业就是把顾客至上,工作时首先确认顾客
       专业就是正确的授权,授权时别忘了顾客
     
      专业就是不断的学习,对工作乐此不疲
      专业就是永不枯竭的好奇心
      专业就是把纪律上升到价值观
第二章 先见能力
      首先要认识21世纪看不见的新大陆
      其次要正确评价20世纪战略论的功与过
      21世纪的先见能力要在正确的时间(时机)做正确的事
      20世纪的先见能力需要蜕变
 
      培养先见能力要去怀疑20世纪的一切常识
      培养先见能力要勇于享受变化
      培养先见能力要不怕失败,勇于探索事物的本质
      培养先见能力要时刻保持危机感
      培养先见能力要不断磨炼自己的直觉能力
      培养先见能力要不断对意志进行投资
 
第三章 构思能力
       仅有先见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构思并行动
       构思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可能性
       构思的社会环境--- 21世纪变化的速度与规模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构思的社会环境---不容忽视的电子商务的三个关键点
       构思的社会环境---全球化、无边界化的构思别忘了那8亿人
     
       构思要快---未找到正确答案之前,马上行动
       构思要懂得放弃---放弃旧大陆的成功法则
       构思要懂得否定---否定自己的想法、经验
       构思无止境---视成功为过去时
       深度构思---追求深度经济
第四章 讨论的能力
       讨论思想的转变---摒弃陋习,展开有实质内容的讨论,避免对企业发展无益的讨论。
       讨论越来越重要---要学会符合逻辑的思考与符合逻辑的讨论
       日本人讨论能力差,是先天造成的---但讨论的能力可以后天养成
       逻辑是讨论的基础---是全球唯一的通用语
     
       讨论的具体能力---确保提问要符合逻辑
       讨论的具体能力---倾听的能力与说服的能力
       讨论的具体能力---不可掉入诡辩的陷阱
       讨论的具体能力---不要惧怕权威,在权威者决策前,不要停止讨论
       讨论的具体能力---符合逻辑的反驳
 
       逻辑思考的源泉---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学习逻辑,教会他人逻辑
       仅有符合逻辑的讨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去推进
第五章   适应矛盾的能力
      企业是一个矛盾体---经营没有唯一的最佳答案
      仅凭逻辑无法认清---经营中包括的矛盾,我们需要俯瞰全局思考的能力
(以下是常见矛盾)
      追求收益与领导能力间平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沟通的能力
      扬弃矛盾的能力---集权与分权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间优势转化的能力---全球化与本土化
      分析顾客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竞争与顾客<5个为什么>
      追求自由与统率之间平衡的能力---自己与统率
      对自己大脑的挑战---左脑与右脑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20:32 | 只看该作者

四、个人的一些突出体会。
    大师就是在师,其作品确有大师风范。阅读过程中,常常被大师搞的心情很复杂,有时是拍案叫绝,有时是吓出一身冷汗,因为有时你觉得说到你心坎里去了,说的就是你自己。
    1、授权别忘了顾客,不能把被授权人成长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顾客。
    在读到关于授权别忘了顾客,不能让顾客承担被授权人成长的成本时,我感到了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我很清楚自己多年来是怎么授权的,要么不放权自己“一味地埋头工作”,要么就彻底放权,没有对被授权者做事前评估,针对可能出现的纰漏进行补位,只是一味地让顾客承担损失,让自己承担责任,还经常沾沾自喜自己大义凛然,勇于承担责任。
    为此,我也常常感觉到大师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们总能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或自以为是的时候,站出来告诉我们,是思路错了,结论就可想而知了。大师不是因为知识多了受局限,而恰恰相反的是更擅长跳出框框的局限,从事物的外部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寻求正确答案,正如从顾客的角度来分析授权的问题,加入了一个外部因素即顾客的因素,仿佛所有的问题都一下子迎刃而解。
    2、学习一定要以顾客为前提,并把纪律的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
    当谈到“纪律的力量”那一节的时候,你能体会到大师思想的深邃和用心良苦。我的理解是两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是顾客为导向,一个是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教育培训出专家,个体通过学习成长为专家,否则就只能是徒劳,或只能培训出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专家。大师明显对EMBA教育保留了自己的观点,而我想到了是我们公司内曾经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也是关于组织学习的,虽然也投入精力不少,还请了外部的老师授课,但结果并不比EMBA的效果强到哪里去。
    把纪律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乍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前言不搭后言语,或者是故弄玄虚,与身边自己认为是专家的人比较后发现,这几乎成了我与他们的最大差距。他们无一例外的多年来一直持续学习,有着严格的持续学习的纪律,这种纪律深刻且长久地伴随着他,已经成为他的价值观。这足以保证他们成为专家并不断维持专家的地位。读到此,感觉自己好象找到了一条成为专家的通途,希望自己多年以后成为那样的人。
    3、不懂逻辑的沟通是在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逻辑是个体思维的轨迹,是与他人沟通的工具,“是全球唯一的通用语言”。人与自己沟通是不需要逻辑的,与他人沟通却坚决不能没有逻辑,这种逻辑是适合大众的思维轨迹,是适合沟通对象的思维轨迹。撑握逻辑的人总能把握沟通的要领,提高沟通的效率,也总能在组织中最先胜出;掌握沟通对象的逻辑,按他的思维轨迹表述自己思想的人,总到受到对方的喜欢。想想我们有多少会议是气氛热烈而效率低下的,想想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什么样的人总能得到我们的青睐,就禁不住有一种冲动,要买一本《逻辑学》读一读。因为怕自己无端的成为浪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杀手,同时也害怕自己成为无端的受害者还浑然不知。
    4、掌握了看清发展空间的能力,才能说是真的看重发展空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1世纪是多元经济时代,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清楚,更无法预测未来。最敏感的恐怕就是家长了,他们在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时,发现自己的很多优势更正缩小或丧失,还有些自己明显正处于劣势地位或根本就什么也不懂。他们很难再重现当年自己父母的优势,他们发现自己在上个世纪工业经济时代的经验根本指导不了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个时代,考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什么单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工作如何升职,一切都是很容易看清楚的,面对孩子的问题,这些经验决大多数都成了文物或绊脚石。现实是专业冷不一定容易就业,学会专业不一定从事什么工作,即使从事了相关专业的工作也会发现你从学校学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顾客的需求。
    我也常常听到年轻人在求职的时候讲,最看重的是发展空间,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遗憾的是对一个年轻的职业人尤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讲,他们是很难看到发展的空间的,哪怕周围的人都认为发展空间就摆在他面前,他们也会无动于衷。尤如他们脆弱的校园爱情一样,他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却不具备判断的能力,满怀憧憬却常常不能如人意。这时他们对发展空间的认识与他们父辈的思路的如出一辙的,认为是有形和可以触摸到的,于是不免丧失很多机会。更让人遗憾的是,如20世纪的很多企业家一样,他们不认为自己不具备看清未来的能力,也不肯为自己学习这种能力付出什么。等待他们的是时间资源巨大浪费,多年后的懊悔或一辈子的一事无成。我也常常好为人师的为别人分析摆在眼前的发展空间,告诉他这是个机会,或告诫别人你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要为掌握这种能力而有针对性的付出,但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看来有些能力是可以学会的,但不是教会的。
 
五、专业主义与BHI
   1、建议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去读一读,强烈建议技术部、咨询部、编辑部及行政部的财务、人力资源岗位人员读一读。
    我们发现市场在对与技术相关岗位分级时,无一例外的情况是,在低端层面是以技术高低来评定的,到了高端层面都是按与客户的“距离”来划分的。这可能也是专业精神的本义。以计算机技术类岗位为例,从低到高分别是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架构师、系统分析师等,以咨询类岗位为例,从低到高分别是咨询师、高级咨询师、项目经理、调度经理等。一句话,只在技术领导发展算是专业技术人员,算不上专家,前者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后者发展空间无限哟。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书,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餐时代。
同时我们发现,书中在描述专家的时候,还讲到了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不时的讲述麦肯锡的作法,这一点对咨询公司来讲实在是太有意义啦。从这个角度说他又是教我们如何做咨询的教科书。
对咨询公司而言,有多少专家就有多大作为,我们需要的是建设一条“生产”专家的生产线,我们需要一条解决客户问题的生产线。这是咨询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
    2、在工程咨询领域我们有很大的机会。
    书中所述传统行业在21世纪多元经济时代到的表现,如传统工程咨询公司面对后投资体制改革后时代的道理几乎是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我们在工程咨询领域的机会非常大。投资体制改革后,工程咨询单位的任务由帮助委托方通过政府审批,转变为真正的要辅助企业决策,这一点对传统工程咨询单位来讲是个挑战,对我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来讲是一种机会,是一种天大的机会,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
    3、关于发行的思考。
    本书的书评与常见的书评不一样,书评群体几科是清一色来自发行系统,不是企业家也不经管类专家,可以看出他们的营销重点是在发行系统,不是最终顾客,看来出版社没有借鉴书中12页的内容,没有在“代理商”和“最终顾客”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当然,出版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是无原则的,这可能也是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对我们发行《汇编》有借鉴意义。
六、相关书籍推荐
    《麦肯锡方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21世纪管理的挑战》这三本书中有些观点与本书有相似、相同或补充的地方,建议阅读。有机会阅读大师的其它作品,如〈无国的世界〉、〈看不见的新大陆〉,对本身的理解有帮助。
    同时建议阅读一本〈逻辑学〉,对提高的讨论能力有帮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