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易》与领导作风ffice ffice" />
《彖辞传》在对观卦的解释中说“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意思是说,观卦,就是在祭祀之前洗净双手,尚未献上祭品便显出庄严、恭敬与虔诚,民众也会因此而受到感化。
中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在祭祀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主祭的天子先要散斋(古礼于祭祀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谓之“散斋”)七日,这七天在饮食、仪容、声色等方面都要做到洁净。七日之后是致斋三日,也就是这三天要吃素食,并且要住在洁净的房间里,不能与异性同房,还要焚香沐浴。致斋三日后便开始进行祭祀了。在献上祭品前,主祭的天子要洗手。这个洗手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心怀虔诚,其次要符合规范要求。一般的方法是侍者用特制的水壶盛水,主祭的天子把双手伸出来放在接水的盆子上方,侍者将水徐徐倒出,主祭的天子便用双手接着这流动的水进行洗手。这种洗手的仪式就称之为“盥”。洗完手后,主祭的天子要斟满一杯酒,虔诚的将酒浇在茅草上,象征被先祖或神享用了。接下来,便按照固定的程序献上祭品,以求得先祖或神的保佑。
外表的虔诚是给周围的众人看的,这就是卦辞要表达的“观”的意思。为什么说虔诚的外表是给众人看的呢?因为先祖或神是不需要看这些的,他们可以直接看到你的内心。外表再虔诚而内心不虔诚,先祖或神是不会保佑你的。即使没有外表的虔诚而只有内心的虔诚,先祖或神一样会保佑你。可是为什么要表现出一副虔诚给众人看呢?这就是要给众人树立一个虔诚的模范,让民众也这样虔诚地做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领导者,无论其言、其行是否端正,都会使得“上行下效”,其正,则众之幸也;其失正,则众之灾也。
乾隆帝弘历25岁登基,在清朝诸帝中不失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以其祖康熙为榜样,并吸取了其父雍正的一些统治经验,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当时的中国空前统一,社会相对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乾隆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生活奢靡的一面也逐渐滋长和暴露出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日益奢侈成风,达官贵人追求享乐,竞相豪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在这种情况下,腐败滋长、泛滥,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督抚藩臬,朋比为奸”;“上下关通,营私欺罔”。到了乾隆晚年,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悛者,亦恐不一而足。”
再如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曾说过,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 的现实社会里不正是有许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假如一家公司的管理者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自然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反过来看,员工的态度也反映了管理者的态度。所以,管理者要在言行举止上展露出领导者的风范。
然而,很多管理者都无法彻底实践自己立下的规定,假如你要求每个人都遵守某一种方法做事,你自己也不能例外;假如事情不得已一定要例外行事,你得向员工解释其中的道理,或者改变规定;假如你期望下属一直对你诚实,你也要付出同样的真诚;假如某件事需要保密,你应该什么都不要说,或者明白地对别人表示,你不宜对这个议题发表意见;假如你希望下属整天埋头工作,你自己也要全天无休止做得更久;假如你期望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工作,就不要把工作目标不同的员工放在同一个工作小组里。这就是领导作风的体现。 所谓领导作风,就是管理者在管理机构和管理活动中的态度和言行的一贯体现。领导作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这种群体作风的形成。为此管理者者必须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要处处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模范作风去影响下属群众,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作风之所以重要,最根本的在于它关系人心向背,进而影响管理活动的成败。
一般地,领导作风好,管理者的各项管理活动和行为规范符合和反映员工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员工就会理解、支持和拥护各级管理者,从而增强管理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执政水平,使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领导作风不好,管理者的各项管理活动和行为规范不能符合和反映员工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员工就会在心理上、感情上、行动上与管理者保持距离,以至于疏远他们,从而削弱管理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降低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阻碍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预期实现。
由于管理活动纷繁复杂,所以领导作风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考、处理、探索、研究问题时,所表现的一贯性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并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态度和习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从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2、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就是人们在工作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是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等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反映。其中主要包括:自身的工作作风,如多谋善断、雷厉风行、严肃认真、开拓创新等等;对待下属的作风,如充分信任、严格要求、和蔼可亲、赏罚分明等等;对待下属的作风,如联系下属、团结下属、平易近人、公正无私等等。
3、 生活作风
生活作风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和行为。管理者的良好生活作风包括生活简朴、和蔼可亲、助人为乐、待人热情、关心群众等等。决不能把管理者者的生活作风看作是他个人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管理者者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且影响到他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工作效能。所以应该把管理者者的生活作风,同他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一道看作是领导作风的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都是影响其下属思想言行的一种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