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子贡——能言善辩的中国最早儒商 都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而这七十二贤中,最为优秀的恐怕就是子贡。子贡是名符其实的多才多艺,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既有文采,善于雄辩;又善政治外交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据说子贡当时的风头盖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儒与商似乎一直都是两种不相容的身份。儒,自然指的是文人或读书人,属于“士”这一阶层,居于“四民”之首。而商则是指商人,居“四民”之末。 自古以来,文人是瞧不起商人的。因商人一心为利,精打细算,在金钱上十分抠门,称商人为“市侩之徒”。 中国社会这种对商人的偏见与轻视恐怕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变。 然而商人成为“末等公民”并非是一开始就如此。 “四民”的排法大概是从汉代才确立的,《谷粱传成公元年》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那时商并不排在末位。直到西汉,《汉书食货志》才确定:“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商降到了末位,从此卑微了。 而在先秦,士大夫下海经商并不是件见不得人的事。至少在孔子那个年代还没有轻视商人,因为他的学生子贡就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大商人。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记载篇幅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的的确确是个值得多说几句的人物。而通过《论语》等书,我们也可以看到子贡的优秀: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子贡的语言才能才到孔子的赞赏说:“始可与言《诗》已矣”,达到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地步。不仅如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 更为难得的是,子贡把自己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利用,不仅是做学问,而且在从政、经商方面现样出色。 比如说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中,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说才能。《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对于子贡在经商方面的成就,《论语•先进》中孔子有这样的表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在这里孔子把子贡和颜回对比。颜回是孔子最为喜欢的学生,孔子曾这样称赞说:“贤哉,回也!”可是虽然颜回很“贤”,却身居陋巷,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一点也不“安贫乐道”,不象颜回那样满足于家里有一亩三分地,勉强可以温饱,就连官也不想做。子贡不仅是要当官,还要经商,囤积投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话的意思是说: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子贡当时的风光:腰缠万贯,能言善语,指点乾坤,走到哪都大受欢迎。而身为老师的孔子则是另一番景象,走到哪里都不大受欢迎,如“丧家之犬”。如有一次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身边的其他学生都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子贡出面“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如若不然,孔子没准真要被饿死了。子贡的声名一天比一天响亮,大有超过孔子之势。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 而子贡相当谦逊,他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 谦虚的子贡不但认为自己比不上老师,甚至也认为自己连同学颜回也比不上。《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然而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可不这么认为,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从这里可以看到连司马迁都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感悟: 说到“文人”、“儒生”,总是难免让人想起一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或许是想到这样一些形象:孔乙己、范进等。总之很久以来,“文人”在世人心中实际上是个贬义词,意味着穷酸无用。纵有满腹经纶,也是手无缚鸡之力,身无裹腹之银,大不能治国,小不能安家。别人开宝马,他只能挤公交;别人住别墅,他只能居平房。于是大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书有什么用啊!即便是到了提倡知识文化的今天,读书有学问的人未必就一定被认为是有本事,受到尊重。曾经居高临下,目空一切的文人,活到这种份上,不能不说很是悲哀。 然而如果做文人都能象子贡,能文能商,还有本事与“国君”“分庭抗礼”,还有谁敢从门缝里小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