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让国人对大学教育失望?fficeffice" />
在中国人的眼中,大学是个颇为神圣的字眼,因为那里是知识的殿堂,是成长的阶梯,是年轻人迈向成功所必经的路径。正因为如此,进入大学就成了所有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长及所有亲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他们甚至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为了挤过高考这座竞争异常激烈的独木桥而殚思竭虑、倾其所有、呕心沥血了。他们一路经过无数道关口,为了进一所好学校,家里不惜重金择校,那些可怜的学子们,更是舍弃了自己童年的天真、少年的快乐,乃至整个生活之中的全部乐趣,甚至对自身的健康也毫不足惜。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量都投入到了各种应试的备战之中,历经十二个寒暑交替和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三大战役,以及数不清的周考、月考、季考、模拟考的非人蹂躏,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终于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然而,可悲的却是这样一副场景:富丽堂皇的校园场景遮盖不住教育同质化的悲哀,僵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不被社会实践岗位所待见,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却在四年寒窗生活结束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毕业就失业的无奈和尴尬。这是多么巨大的理想落差啊,如此罪孽谁之过?这个疑问恐怕值得整个社会进行认真的反思吧!以下对目前我国高校现状的弊端及形成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也许会有助于这种思考。
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圈中,特色应该是任何学校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个时期以来,没有特色却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 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大学文化变得如此单调、如此缺乏个性特征呢?是当今中国的大学自身不需要、不重视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吗?当然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高校长期实行计划体制的影响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使学校这个办学主体缺乏以致丧失实际办学的自主权。体制因素构成了我国大学特色缺失的第一杀手。世界上所有水平上乘、特色鲜明的大学,无一不是办学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当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还存在着扭曲现象,在办学资源的配置还主要是靠各级政府“有形的手”操控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缺失就是不可避免的产物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高校办学拥有自主权。可见,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这本是一个既合宪法又合高教法的事情,可在某些权威阶层那里,却常常被视为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其对高校建设过分的“关心”,恰恰残酷地扼杀着大学应有的自主权,让我们千百大学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面孔。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起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就是还权于校。
有人将管理的扭曲视为是影响大学特色发展的第二杀手。我们各级管理部门总是不厌其烦地对高校施加着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各种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评审检查过多过滥,极大地扼杀了大学的特色,误导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在一些大学校园里,经常可见挂有“欢迎××检查团”的巨大横幅。今天是检查本科的,明天是研究生的,后天又是重点实验室的等等,一个个来头不小,不是某部的就是某局的,或者是某局下属机构的。此外,现在社会上给大学列排行榜的官、民机构也日渐多了起来。其中,严谨评价者有之,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也不少。对大学这类的公共机构,进行科学的检查评议是必要的,本无可厚非。但糟糕的是,多而滥的评估检查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评价标准又反过来影响大学主体的定位和定向。整齐划一的考评指标体系造就的必然是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模式。与评价指标不合拍的办学特色,自然就在这些标准型的评审中被扼杀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在于,政府、社会与学校各归其位。评价权应该交给社会,管理权交给政府,办学权则交给学校。社会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体系,由政府授权,以社会专业人士组成,随机性对大学进行评估。这种评价必须是公正的、科学的,以第三方的中立立场进行,且体系是科学的,过程是透明的,结果是公开的,而且必须非功利、才可能真正评出高低来。从而促进各家大学真正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准,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办学者自身不懂、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是使大学失去应有特色的又一原因。如果一个学校定位是模糊的,追求是功利的,管理是行政化的,这样的学校自然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地位。办好的教育,需要教育专家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如果办学者不够教育家资格,社会条件再好,也办不好学。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一要培养并支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治学,二要让办学者能自主地根据国家的需求、自身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确定学校的使命、愿景,制定学校的方针规划,安排从招生、上课到师资、科研等各个教学环节。办学者则要把构建自身特色作为大学发展的文化战略予以长期坚持。西方的著名大学一般都没有围墙,甚至还允许公交车穿越其中,但却似有一圈围墙,发挥着对社会各色文化风气的过滤净化的作用。这个“墙”是无形的,它就是每所大学自己的文化,这种独具美丽的大学文化在无形中发挥着透析过滤的功能,使学生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中国的大学建设是最为社会关注的一件高端民生工程,也是直接关乎中国未来人才质量的核心基础建设。近来,有关大学的负面新闻着实不少,一些大学教授、博导,甚至大学校长都公然进行学术造假,这显然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的诚信根基,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说来,都无异于是一种高级别的SOS警报了。不知我们的父母官们在关注大学规模、硬件条件完善的同时,对真正关系大学健康发展的诚信、办学特色等问题,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啊?但愿这些问题能在我们的政府那里能被列入到特别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得到官员们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并在不远的将来,使我们的大学状况具有根本的、可持续的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