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版本比较/兼谈小提琴技巧
在西方古典小提琴作品中,《流浪者之歌》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可能也是我国的小提琴爱好者最熟悉的一部了,几乎所有的二十世纪的演奏家都把它当作演出舞台上的保留曲目,录音版本更是数不胜数,谁的最棒?下面,我就斗胆谈谈几个人的演奏,同时透过这部作品窥视一下小提琴最基本的东西——技巧。
先说帕尔曼的版本,几个版本中他的演奏速度最慢,是技巧差的原因吗?显然不是,听听他拉的《二十四首随想》就该知道了。《吉普赛之歌》本身就是一部“悲喜交加”的作品,而帕尔曼较之常人更为坎坷的经历使他必然的选择了凄婉、趋缓的处理方式,听上几遍你会忽略了速度型技巧的存在,甚至落下泪来,难怪有人说帕尔曼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小提琴演奏“犹太帮”的旗手,但难说这不是萨拉萨蒂内心的真实表现。
再说格鲁米欧,四个版本中他的演奏歌唱性最强,你若听得太投入有时会误以为是“人声”,这是典型的法比学派的(左手)揉弦、换把和(右手)颤弓方法,尤其是第一乐章,格鲁米欧几乎是每音必用揉指,使人听来感觉格外甜美,与其说是“拉”不如说是“唱”,虽然我并不认为作曲家的原意是这样的,但绝不能说这是他的缺点,更不能否认格鲁米欧不同寻常的特色,也许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处理的方法,要不然怎么能叫“法比学派”呢?我感觉不足之处是在伴奏上,这个版本是钢琴伴奏,阿杜齐的演奏不足以烘托作品应有的氛围,背景不足以使人震撼,是不是格鲁米欧要得就是“小桥流水”的效果?
接下来谈谈穆特,女人就是女人,演奏中明显地透出女性情感细腻的特点,特别是第一、二乐章,有几个细节甚至可以听出沙哑的琴音,他自己绝对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投入;但到了最后一个乐章,它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倒不是速度上的问题,相反她拉得还算快的,但她却牺牲了最重要的一点“清晰”,模糊粗糙随处可见,甚至有个别音被吃掉,这一定是技巧上的问题,说他是“德奥学派的最佳继承人”,我不能苟同,不信听听施奈德汉……不过,这个版本为许多人所喜爱,恐怕关键一点是“4D”。
再来看看“神童”的表现,拉宾“神”就神在技巧上,听过了数十遍他的演奏我仍难以想象十二岁的孩子会有这等水平。但他演绎的《吉普赛之歌》却不能用经典来形容(特指专辑《少年拉宾》中的演奏),首先必须承认它的速度和跳弓是高水准的,但它的缺陷在于演奏中想象力不足,有些说教气,象是按老师教的纹丝没动的复制了下来,也许求学中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能有这样的技巧已经无法让人再苛求更多了……不管怎么说,我喜欢这个版本中的稚气。
最后再来说“琴皇”,每次一谈到海菲茨,都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孤傲、冷峻、潇洒是他的风格,技巧上更是无懈可击!我手中的是下面这个版本听他的第三乐章,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惊”。有人说海菲茨“丝毫没有赶的感觉”,但不知你听到没,乐队在拼命地赶他呢,而且显得很吃力!不仅速度快得惊人,关键是运弓落弓清清楚楚,绝无“吃音”之处,音准更是丝毫不差。 怪不得另一位俄罗斯学派的大师米沙·艾尔曼在第一次听到这位同门师弟的演奏时“热得直出汗”,时至今日,仍无人敢否认海菲茨就是小提琴演奏的标准!更为无人敢说技巧已达到可以与他比肩的程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4 12:32: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