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企业开绩效考评会议的时候,蹭地一下冒出一笔开支,让你觉得莫名其妙?
你是否经常接到一线业务人员打电话回来要你拍板,这个客户是否还需要继续支持下去?
季度绩效考评的时候,发现货卖得不少,利润怎么越来越少呢?
......
有类似问题产生的时候,您企业的管理黑洞出现了。
笔者在对国内数十家民营企业沟通咨询后,认为以下3个黑洞当引起企业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们高度重视。
一、组织架构的黑洞
当前中国的企业组织架构基本按照西方的管理学说,根据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需求,结合控制原则设计,咋一看起来是蛮科学的,但一执行问题就出来了:生产出来的成品有问题是谁的责任?总工会先自我检讨一下,但话锋一转:原料是影响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抓好采购问题,采购会说了,我们经过严格的监控入库,如果要有问题是仓储或者生产部门配置原料使用不当造成,老板就头大了,开会上了一顿肝火啥问题也没解决。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基础食品产业企业的供应链有一系列共同的环节:
原料采购—原料运输仓储—生产管理—成品仓储运输—渠道流转—品控研发
在这6个环节中,渠道流转是最根上的流转动力,因为有了市场需求,所以开展品控研发;因为品控研发的质量标准,所以需要相应的原料采购......
也就是说,每一个前面的环节都是后面环节产生的原因,这个流程如果分割管理就形成了一套循环的问责体系,最终产品在外面卖不动你可以说成是各部门都有问题,但板子打在谁的屁股上谁都不服气,
我们仔细研究这6个环节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商品产成、销售和原料采购是一对尖锐矛盾体,因为销售不好大多是因为原料价格高、原料不好导致产品质量出问题,这是一对产生实际效益的单元;
从原料的仓储运输到成品的仓储运输是另一对矛盾,生产和物流时间控制上容易导致相互推诿,这是一对提升服务效率的单元,
如果将这种矛盾集合体融为一体,在一个单元内部来处理相互对立的矛盾,势必会削弱相互推诿的可能,然后在单元之间建立承接任务和制约执行的体系,势必会让这种单线流程的矛盾得到化解。
天智在介入一些项目咨询前,一些市场人员对公司管理层的评语是:市场问题都知道,解决方案嘛——都不知道!
事实上如果部门之间分块管理,管理层永远不会知道解决方案在哪里。
二是流程的黑洞
有个案例很有意思:市场人员打电话给销售老总:经销商还欠我们20多万,现在销售旺季来了,他想我们再赊他点货,你看这怎么办?
销售老总说:我怎么知道怎么办?你决定吧!
业务人员就懵了,要经销商再拖20万不给,今年不就白干了嘛
在这里你看到业务人员希望决策于内,自己不担责任;销售老总希望决策于外,因为不了解情况!
这就涉及到企业如何管理决策的问题,什么事情该决策于内,什么该决策于外,要分清内外各自的优势,在这里我想提2个关于流程建设原则性的观点:
流程建设当以各个岗位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制定流程
企业沟通与工作交接的标准化是流程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想对这个标准化做个解释,什么是标准化?
比如库管人员在检查包装是否可用的时候,不是看一眼就了事,而是要有明确的规定,你需要对一个保障的各项规定检查20个还是30个指标,少一个指标都必行。
还有个例子就是开业务报告会,老板肯定是希望大区经理汇报得越详细约好,但大区经理就是说了几个数据,老板觉得工作做的不够细致,最后草草了事,你说这是谁的责任?
这就是一个沟通的标准问题,做营销的老总你把希望下属汇报的问题细化成10个、20个指标,他们按着指标填就行了嘛,他们按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做就行了嘛,你把这种指标压到区域经理的身上,他们怎么知道你想要哪些工作呢?
三是磨合的黑洞
我们经常瞎扯,企业就是一台机器,文化就是润滑剂,用了润滑剂就是减少每年这台机器的折旧摊销。
我前面也提到一个观点:企业文化的包容性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处理这个黑洞首先必须把握好2个关键点:
一是空降兵与本土团队的融合;
二是不同岗位对自己职责的理解
柳传志当年挺进IBM的时候提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融合的问题,这是我觉得当前民营企业老板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点,他们觉得我有钱就能找到人,人来了就能干好事!
这完全是瞎扯的想法!
我所看到的80%是本土团队在看空降兵的笑话:不是高薪把你弄来了吗?你行我不行好吧,看你能折腾成啥样!
空降团队在抱怨本土团队老土:这点事情都想不到,难怪做这么差!
在这种难以融洽的想法上相互对自己的职责就划得越来越小,遇到问题又是相互推诿。
这三个黑洞不是一朝一夕能抹平的,关于组织架构黑洞的一些想法,得益于前中粮鹏泰面业总经理张小平先生的很多启发,这三个黑洞形成中国企业一股强大的内耗力量,而正是这股内耗力量,让这些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