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
提起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的心里是真着急。着什么急?为孩子的前途着急:
现在不少人都在指责我们当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说我们成天逼着孩子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做法是不对的。可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如今,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毕业以后,都面临竞争就业的问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了竞争的首要条件。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要重学历,要重视能力。但是,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不可能先看到你的综合能力,首先看的还是文凭。高学历的、名校的毕业生就是好找工作,而且收入也高,最高的每月收入可以上万;学历低的找工作就很困难,即便找到了工作,每月也就挣几百块钱。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历低,要想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他具备了应有的竞争实力,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能够自立,别让我们养一辈子就行了。可是眼下,孩子的成绩离我们这个不是很高的希望实在是差得太远,就这样的成绩怎么能参与将来的激烈竞争呢?想着这一切,当家长的能不为孩子着急吗?因此,许多家长抓紧了对孩子的教育,在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中科院心理所的王极盛老师说:家庭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是制约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会促进孩子学习水平的提高,反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那我们有丰富家庭教育方法吗?没有。
我国大部分的家长,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都是在不具备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的情况下,担当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因此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就出现了“对孩子不会管”的现象。
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才导致了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摆在的家长们面前一个最重要的、而且是最头疼的问题。
我是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普通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具体讲就是在摸索探究学校教育的同时,尝试着把一些学习方法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不断完善,总结出一种以科学观念和具体方法所组成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满分兵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首先使我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取得不小的收益。
下面,结合我自己走过的道路,所经历过的实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向各位家长介绍一下这个方法:
1,树立“全员参与”观念,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解决好“孩子归谁管”的问题;处理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解决好“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2,树立“全程控制”的观念,把日常教育与考试前后的教育完美结合,用正确的观念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解决好“对孩子的学习什么时候管”的问题。
3,树立“全面管理”的观念,把提高孩子的素质与提高自己的素质相结合,把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与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克服两代人的不足,解决好“家长对孩子怎么管和管什么”的问题。
这三个观念,也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一,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解决好“孩子归谁管”的问题;
孩子的学习应该谁来管?有的家长这样说:这还用问吗?我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托付给了老师,也交了学费,所以,教孩子学习不是我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再说,我当年也没念过书,数理化我全都不会,怎么管孩子的学习呀?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也叫普遍教育)。因此,从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教育;从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深入教育;从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但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来进行“个性教育”(也叫特殊教育,是进行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其特点是“个性化”。
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另外,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存在“筛选制”的特点。
“筛选制”,就是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筛选”出少数学生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筛选制”的特点是“层层向下落”。通过考试成绩而筛选下来的很多学生不仅失去了对学习积极性,更失去了对自己整体的自信。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能搞筛选,因为您只有一个孩子,不可能供您筛选。所以,家长只能搞“提高制”,只能千方百计地提高孩子的相关能力。
所以,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校普遍教育与家庭特殊教育的不同。如果说老师的责任在于:在一段时间内,帮助尽可能多的孩子在某一阶段达到尽可能高的标准;那么家长的责任就在于: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尽可能完美结合,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每个阶段达到尽可能高的标准。
具体说就是:如果你的目标高于学校整体水平,或是你的孩子落后于学校整体水平,如果你对孩子的现状不满意,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普遍教育下出现了漏洞和差距,家长就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就要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如果认不清这一点,处理不好这两种教育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放弃教育”的失误:
孩子没进了重点学校,有的家长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学校条件不好,老师水平不高,再加上自己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知识水平低,所以孩子必然不会成功
因为外界条件不完美而心安理得地选择了放弃。
由于家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整天在孩子面前愁眉苦脸,使得孩子自己也放弃了努力,最终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不好。
这样的放弃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而选择放弃。
那么,当家长把孩子送进了一个重点学校、赶上了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时候,一般会有什么心理呢?会觉得满足,觉得“我可算是省心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给了老师。在外界条件满足了自己之后,家长踏踏实实地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其结果也必然造成孩子的成绩不断往下降。
这样的放弃是因为缺乏责任心而选择放弃。
我决不否认老师的重要作用,我本身也是一名老师,许多“好老师”实际上是为家长承担了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有的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您要是我爸该多好啊。
赶上一个好老师是我们希望的,但是,决不能作为放弃对孩子教育的理由。相反,家长如果对孩子现有的好的条件不满足,继续拼搏;对差的条件不埋怨,而是积极地去配合、补充,就会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前进。
其实,社会上许多教子成功的例子都表明了这一点:家长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就可以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所以,我希望家长们接受“全员参与”的观念,接受“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条件,帮助孩子在现有程度上获得最大的提高”的做法,不要去讨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因为那样做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好结果。要知道偏重一方,必然伤害另一方。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只有这样,您才能教子成功。
(二)正确处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解决好“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全员参与”观念在家庭教育中的另一个体现,是在调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上。
为了让孩子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付出的真是太多了:为了让孩子多一些学习时间,我们在家里真是把一切能替孩子干的事都干了;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不少家长心甘情愿地牺牲了自己的娱乐和爱好,甚至天天不看电视;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必须的需要:学校让花的钱,我们一分钱不敢少花,学校没让花的钱,我们也花了不少:怕课内知识不全面,我们给孩子买回来成堆的参考书;怕老师讲的不好,我们让孩子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还请了不止一个家教;怕孩子的学习条件落后,我们置备了最高配置的计算机还上了网;怕孩子的身体不好,商店里什么营养品价钱最贵我们就让孩子吃什么。
我们这么累,这么不容易,为孩子着这么大急,我们想的说的做的一切真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怎么对我们呢?孩子自己就是不知道着急,就是不懂家长的苦心,就是不和家长同心同德。尤其是上了中学以后,孩子成绩没上去,脾气倒长了,就是不听话,就是不和家长交流,就是爱和家长对着干。真是又急人又气人!
各位家长朋友,孩子这样做不是“没良心、不懂事”,而是在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使孩子觉得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不平、无趣、无利”。
1.不平:也就是不平等: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搞了一个“你最喜欢怎样的父亲母亲”的调查,我们看看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有50%以上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子女的人格,希望父母与自己是地位平等、感情亲密的朋友关系;70%以上的孩子强烈反对父母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三翻”;将近70%的孩子强烈反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不给孩子自由。
有超过半数左右的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如下的做法:
脾气暴躁,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尊重孩子人格,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书包、抽屉;爱唠叨,对孩子的错误小题大做,不就事论事;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训斥打骂;自身的不良嗜好。
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是怎么想的,总之,孩子的选择结果让我的心里感到很沉重——-——孩子的希望,孩子的失望,都体现出了我们当家长的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不足,因为存在着这些不足,才使得孩子远离了我们。
在“同事”面前,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是“尊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共同去完成任务;在“朋友”面前,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也是“尊重”,因为我们也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互相帮助,进行交流。
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少注意“尊重”,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必须听从我们的指挥。在这种观念下,我们总是以“指挥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总是无所顾忌地对孩子进行指挥、命令、监督、批评、训斥和否定,总是要求孩子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的意志,总是要求孩子“向”我们沟通——要求孩子经常把学习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与他人交往状况等所想所做不断地向我们公开——实际上这不是沟通,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
对孩子缺乏尊重,必然造成两代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必然出现如下的错误表现:
满分兵法.rar :[upload=rar]down10_0715.asp?ID=134527[/up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