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石油 - 

[传递书] [公告][推荐]媒体与企业猫鼠游戏---

[复制链接] 31
回复
328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9:23:31 | 只看该作者

媒体刀锋上的舞者

上海之路寻转机
2006年春节前,我在一次上海媒体聚会上,见到了原太平洋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当时他极力推荐我加入太平洋,并对我说:“听说老严要打造南京、上海、北京三个集团,现在上海这边前期筹建事情很多,又要应对各路媒体,太缺合适的人才了,南京文化部这块可一直是老严最重视的。来到上海,更是需要有人帮他管理和运作文化宣传。”
当时,严介和对第一财经日报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在本书后面会提到,他的三大媒体硬伤,也就是媒体给他带来的负面冲击,第一个就来自于第一财经日报。在这之后,严介和也通过文化部给我打过两次电话,说起太平洋准备来上海的一些想法。说实话,如果加入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所在的公司,不仅我心里没底,我的媒体同行也表示出了担心。听说了我要离开报社的消息后,时任报社副总编的张庭宾和财经中心编委杨燕青两位报社前辈找到我并诚心诚意想挽留我。最终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换位体验一下这种位于媒体风暴中心的企业最真实的感受。
应该说我从作为一名记者开始认识太平洋,再到进入企业内部做管理层,我了解到了与外界眼中不一样的、真实的企业现状。媒体站在外面看企业很多时候是雾里看花,而对企业而言只想展现其光鲜亮丽的一面。企业以为媒体是传声筒,总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想借助传媒这个平台向外发声传话。但媒体是双刃剑,后面有提到,既可以扬声也可以变调。所以企业在很好地维护和媒体关系的时候,既要给予媒体适度的报道方向的引导,掌握好消息披露的原则和节奏,也要懂得尊重媒体的新闻自由和行业规则。同时企业对待媒体的态度应该是真诚的,说话应量力而行,不能过度。如果说的话变来变去,随心所欲,前后口径不一致,必定会失信于媒体。
上胡润榜给严介和带来了名声,当然也给他带来了大量工程订单。但如此庞大的订单都用严介和所谓的BT模式运作,都是需要资金做后盾的。所以,关于严介和成立苏商的目的,媒体也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因为严介和想转移太平洋资产,有的说是为了融资。严介和则公开地讲,“上海苏商就是一个融资平台,它成立以后可以解决太平洋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但上海苏商成立以后的发展轨迹让严介和有些失望,他并未从南京带来一兵一卒,苏商的人员都是在上海本地重新招聘的。苏商的成立并没有按严介和想像中的那样迅速为他带来现金流,而上海过高的商务成本也令严介和日渐感到吃力。来到上海本来是严介和在当时太平洋已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所做的一种选择,但上海之路并未给严介和带来好的转机。
严介和是多年来如此高调面对媒体的少数企业掌门人之一。不可否认的是,媒体也是影响他成败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和传媒的关系是我在这段经历中经常思考的一件事。媒体人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成功的时候锦上添花还是失败的时候痛打“落水狗”?企业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媒体,是利用媒体达到成名成家的愿望,还是三缄其口、回避媒体、谈媒色变?虽然后来我和许多苏商人一样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但我一直认为这段媒体聚光灯下的企业经历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这也算是我在“太平洋”这段不太平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笔“财富”吧。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5:03 | 只看该作者
 

成败皆媒体吗fficeffice" />

ffice:smarttags" />2006925,某媒体一篇《9银行逼债严介和》的文章再次引发媒体热潮,并且成为“严介和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其实这次媒体危机,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0069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了上海苏商高层的一个电话。从电话中得知,一家知名财经媒体最近在调查太平洋,可能要出一篇负面报道,对严介和非常不利,有可能太平洋的前景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并问我是否知道其中内情。因为当时已经离开上海苏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吃了一惊。严介和自从高调亮相媒体,遇到的媒体负面报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但这次听口气好像事态会比较严重。

我赶紧打电话到南京联系到了郭明全部长,我们当时四处了解了一下情况,并给严介和想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严介和能亲自出面化解这场媒体危机。但由于严介和很不以为然,并没有当回事,或者说是他把媒体想像得太简单,最终,他对媒体的轻视给他带来了苦果。

“太平洋”危机爆发后,企业内外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银行、媒体、债主纷至沓来,给太平洋和上海及其他各地相关联公司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我和郭明全,作为曾经上海和南京的两位文化部部长,出于一种道义,也从多方做了一些补救工作。当时快速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媒体见面会,这些细节后面会提到。而在这次媒体见面会上,严介和终于变得低调了,他在之后的公开演讲中,反复说六个字“低调、自救、坚持”。从另一侧面来说,这次见面会是一个转折,是严介和在媒体思路上的转折,这个转折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和有些因卷入媒体负面报道而轰然倒下的企业及个人相比,严介和并没有因为这次媒体危机而彻底垮掉。

但是媒体报道的触角已经越来越接近严介和及其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这时的严介和开始有一丝慌张。当他给外界描绘的财富泡沫破灭了以后,他开始为太平洋四处奔波“救火”。外界的评论是,太平洋不是由于媒体报道才发生资金链等问题的,其实太平洋的内部问题早已存在,爆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这位给太平洋带来数次起起落落的掌门人,这位曾宣称“太平洋离开谁都行,唯独不能离开我严介和”的自信者,终于没有笑到最后。

太平洋确实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很多人也希望在太平洋能够实现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们被太平洋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无怨无悔地为企业付出。从这一点来说,至今我还是很佩服严介和的企业文化对公司员工影响之大。

但严介和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对企业倾注应有的感情,对人才倍加呵护,对社会付出应尽的责任了吗?太平洋企业文化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但是否已经成了其掌门人对外标榜的工具呢?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企业的成败其实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由其掌门人风格决定了。

2006年春节后,严介和正式进军上海,布局全国,也正是这一年,严介和从媒体的高峰跌到了谷底。从2005年成为受人追捧的富豪到2006年负债传闻满天飞的“负翁”,看起来严介和成败皆由媒体引起。但严介和曾这样说过:“我认为企业只有成在媒体,不可能败在媒体,要败也只能是败在自己。”我想可能这句话才是他对自己所作的最公正的评判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45:16 | 只看该作者
 

二、作者郭明全自述

 

花落知多少

我与严介和先生结缘于2001年8月,当时我俩是在同去溧阳天目湖参加一个“华东地区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途中相识的。那次我是作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江苏记者站站长应邀出席会议,严介和是作为江苏一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参会代表出席会议(不过,当时太平洋的名气不算大,老严只是一个普通代表,没有嘉宾位,也没上台发言的份)。

途中,我俩相互介绍后,老严得知我是新华社的,又是初识,便习惯性地开始向我介绍起了太平洋,更是富有激情地抖落了他那一套套的企业当家之道,其中很多是他后来重复率很高的经典语录,包括太平洋要打造多少多少富翁,他自己又是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等等,确实令我耳目一新。我心想企业老板我也算知晓不少,但老严绝对是个“人物”。自此,我俩就有了不断的联系。可以说,我们每月都会有几次的聚谈,不知何故,我俩相处得比较投机,我尊重他,他尊重我。即使后来我进了太平洋成了他的部下,他也一直称我老哥(我年龄比他稍大),这使我在太平洋有点特殊,也使我能以一个朋友的心态在太平洋做事,不需太多的伪装和拘束。

我是2004年11月8日加盟太平洋的。2004年的太平洋如日中天,其扩张之势可以说几近疯狂。

2004年11月,太平洋收购的已停牌半年的上市公司“纵横国际”将要复牌,这对太平洋来说,意义重大。过去,太平洋建设与严介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基本上局限在江苏,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洋主要做基建活。事实上,老严收购“纵横国际”,主要的动因就是为了做名气。按老严自己的话说:“做工程的给人的印象是土气,充其量是飘着泥土的芬芳。而做工业、做上市公司,能真正体现实力,显示做企业的本事、企业家的风采。”老严作为运势高手,因此很想借机大炒一把,为此邀我加盟任总裁助理兼企业文化部部长,立即着手复牌宣传之事。为此我们文化部全力以赴,精心策划,于复牌日分别在上海、南京、南通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提前邀请新华日报记者先期到“纵横国际”所在地江苏南通市组稿。可以说,“纵横国际”的复牌宣传,大大提升了太平洋与严介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太平洋展开全国性的扩展(确切说为从江苏之外拿项目和融资)做好了舆论基础。

其实大家想一想,严介和出身“草根”,一无政治后台,二无行业背景,三无资本实力,凭什么能到全国各地呼风唤雨,攻城略地,打败“地头蛇”,拿到利润丰厚的政府工程项目?主要靠名气,要大名气。因为名气具有心理优势和欺骗性,名气代表着实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严介和为什么家底不足却愿上富豪榜的理由了。

我在太平洋是一个职业人,是为老板打工的。因此,我的职责是用我的专业才能为企业做好专业事。

到太平洋后我公开提出两个主张:

一是,改“做”企业文化为“经营”企业文化。因为太平洋没太多资本,其核心的竞争资本是有一个叫得响的企业文化。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企业文化当作核心资源来经营,让其价值最大化。

二是,老板经营好企业,我经营好老板。因为太平洋是严介和的太平洋,严介和是太平洋的旗手,是招牌。我认为没有强势的老板,就没有强势的企业,没有企业家的高度就没有企业的高度。因此,打造严介和就是打造太平洋,当然,前提是老板要经营好企业。遗憾的是,老板可以说被经营得不错,但老严没把太平洋经营好。

2006年9月,我无奈离开了太平洋。一是老严被迫去上海打造苏商集团了,让我留守在好景不再的太平洋已没什么意义。二是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和媒体打交道,媒体界有太多是我的朋友,和他们交往、请他们帮忙得有些费用打点,可太平洋已近“弹尽粮绝”,继续下去我会对不起这么多朋友。

在太平洋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对我来说收获不少、感受至深。尤其在“企业与媒体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我有了很多切身的体会,我也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并力求能给更多的企业、企业家以及媒体记者一些有益的启示。2006年我出版了《传播力—— 企业传媒攻略》一书,这次和雪靖合作出版本书也是此意,希望老严谅解,希望读者理解,希望专家指正!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24:22 | 只看该作者
 

二、作者郭明全自述

 

花落知多少

我与严介和先生结缘于2001年8月,当时我俩是在同去溧阳天目湖参加一个“华东地区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途中相识的。那次我是作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江苏记者站站长应邀出席会议,严介和是作为江苏一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参会代表出席会议(不过,当时太平洋的名气不算大,老严只是一个普通代表,没有嘉宾位,也没上台发言的份)。

途中,我俩相互介绍后,老严得知我是新华社的,又是初识,便习惯性地开始向我介绍起了太平洋,更是富有激情地抖落了他那一套套的企业当家之道,其中很多是他后来重复率很高的经典语录,包括太平洋要打造多少多少富翁,他自己又是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等等,确实令我耳目一新。我心想企业老板我也算知晓不少,但老严绝对是个“人物”。自此,我俩就有了不断的联系。可以说,我们每月都会有几次的聚谈,不知何故,我俩相处得比较投机,我尊重他,他尊重我。即使后来我进了太平洋成了他的部下,他也一直称我老哥(我年龄比他稍大),这使我在太平洋有点特殊,也使我能以一个朋友的心态在太平洋做事,不需太多的伪装和拘束。

我是2004年11月8日加盟太平洋的。2004年的太平洋如日中天,其扩张之势可以说几近疯狂。

2004年11月,太平洋收购的已停牌半年的上市公司“纵横国际”将要复牌,这对太平洋来说,意义重大。过去,太平洋建设与严介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基本上局限在江苏,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洋主要做基建活。事实上,老严收购“纵横国际”,主要的动因就是为了做名气。按老严自己的话说:“做工程的给人的印象是土气,充其量是飘着泥土的芬芳。而做工业、做上市公司,能真正体现实力,显示做企业的本事、企业家的风采。”老严作为运势高手,因此很想借机大炒一把,为此邀我加盟任总裁助理兼企业文化部部长,立即着手复牌宣传之事。为此我们文化部全力以赴,精心策划,于复牌日分别在上海、南京、南通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提前邀请新华日报记者先期到“纵横国际”所在地江苏南通市组稿。可以说,“纵横国际”的复牌宣传,大大提升了太平洋与严介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太平洋展开全国性的扩展(确切说为从江苏之外拿项目和融资)做好了舆论基础。

其实大家想一想,严介和出身“草根”,一无政治后台,二无行业背景,三无资本实力,凭什么能到全国各地呼风唤雨,攻城略地,打败“地头蛇”,拿到利润丰厚的政府工程项目?主要靠名气,要大名气。因为名气具有心理优势和欺骗性,名气代表着实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严介和为什么家底不足却愿上富豪榜的理由了。

我在太平洋是一个职业人,是为老板打工的。因此,我的职责是用我的专业才能为企业做好专业事。

到太平洋后我公开提出两个主张:

一是,改“做”企业文化为“经营”企业文化。因为太平洋没太多资本,其核心的竞争资本是有一个叫得响的企业文化。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企业文化当作核心资源来经营,让其价值最大化。

二是,老板经营好企业,我经营好老板。因为太平洋是严介和的太平洋,严介和是太平洋的旗手,是招牌。我认为没有强势的老板,就没有强势的企业,没有企业家的高度就没有企业的高度。因此,打造严介和就是打造太平洋,当然,前提是老板要经营好企业。遗憾的是,老板可以说被经营得不错,但老严没把太平洋经营好。

2006年9月,我无奈离开了太平洋。一是老严被迫去上海打造苏商集团了,让我留守在好景不再的太平洋已没什么意义。二是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和媒体打交道,媒体界有太多是我的朋友,和他们交往、请他们帮忙得有些费用打点,可太平洋已近“弹尽粮绝”,继续下去我会对不起这么多朋友。

在太平洋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对我来说收获不少、感受至深。尤其在“企业与媒体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我有了很多切身的体会,我也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并力求能给更多的企业、企业家以及媒体记者一些有益的启示。2006年我出版了《传播力—— 企业传媒攻略》一书,这次和雪靖合作出版本书也是此意,希望老严谅解,希望读者理解,希望专家指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24:58 | 只看该作者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fficeffice" />

 

严氏文化体系

“一个企业有灿烂丰厚、内涵隽永的企业文化,就可以支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中流砥柱。”

“文化第一,老总第二;文化是旗帜,老总是旗手。”

“一幢大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众多要素;一个企业寿命的长短,则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

“既然生活是永恒的老师,那么唯有文化才能成就企业的百年基业。”

                                    —— 严介和语录

太平洋在企业文化打造方面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严介和成名后不仅是凭他对外宣称的资产状况和集团规模,主要还是凭借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可以说他在民营企业树立自己独特的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但是可惜的是,笔者认为,这些非常经典的企业文化精神并没有成为严介和真正的为人处世或企业经营之道,也没有转化为太平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但谈到严介和成名之迅速,就不能不谈到他的企业文化。许多人当年第一次来到曾位于江苏南京五台山1号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时,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还是它的企业文化。严介和对外宣称:“一个建筑的质量好坏,往往取决于内在含钢量的多少;一个企业寿命的长短,则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而严介和如黑马般杀入公众视线的时候,之所以短时间能成为焦点,和他的个性和所重视的企业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许多民营企业里,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种摆设,然而太平洋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严介和文化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太平洋建设画册和太平洋建设报纸是文化的主打招牌,这也是严介和在成名之后具备自身亮点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严介和的话说:“无所不胜文化也。”

教师出身的严介和很善于与人打交道,无论是给他带来财富的各级政府官员还是能给他带来名气的媒体,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地相处。或许这是他今日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严介和基本上不带名片,手机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就是他360度交友的方式。

媒体链接:现代快报

关于严氏文化—— 他能让书记市长频点头

2006112 

“跟老严谈话经常会被他绕进去,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一位曾经的管理层人士评价说,“他的个性思维太独特了!非一般企业家能比。而且他的思维经常是逆向型的、反叛型的,尽管颠覆常规,却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严介和极富个性的严氏文化,也就形成了极其特别的太平洋企业文化。严介和崇尚“一流企业做文化、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产品”,即便在谈判桌上,他也屡屡创下通过“文化”制胜的奇迹。“对此我不得不佩服。”该人士说,他曾经跟随严介和到西部某城市去谈项目,与对方的市委书记、市长、局长们握手坐定后,严并没有谈起生意上的事,而是向在座的推销起了太平洋的文化,什么“牛羊文化”“方毅刚勇、柔忍圆通”“鲁班面前也要耍大刀”“犯错要提拔”“巧妇要为无米之炊”等。有些听起来像是奇谈怪论,但一经严介和的演绎,却似乎确有另外一番深意。“渐渐地,我就看着那些本来正襟危坐的官员们表情逐渐起了变化,从不断点头到热烈响应,双方越谈越投机……”可想而知,后面的生意也就不难谈成了。“这就是独特的严介和品牌,你说怪吧。”

工程起家的严介和免不了要和各地政府打交道,而在做工程的企业里面,出了个像严介和这样看似儒雅、能说会道的当家人确实不多。因此,一场谈判下来,不少行政官员便对严介和的实力及管理能力深信不疑。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1:33:35 | 只看该作者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

 

严氏文化体系

“一个企业有灿烂丰厚、内涵隽永的企业文化,就可以支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中流砥柱。”

“文化第一,老总第二;文化是旗帜,老总是旗手。”

“一幢大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众多要素;一个企业寿命的长短,则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

“既然生活是永恒的老师,那么唯有文化才能成就企业的百年基业。”

                                    —— 严介和语录

太平洋在企业文化打造方面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严介和成名后不仅是凭他对外宣称的资产状况和集团规模,主要还是凭借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可以说他在民营企业树立自己独特的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但是可惜的是,笔者认为,这些非常经典的企业文化精神并没有成为严介和真正的为人处世或企业经营之道,也没有转化为太平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但谈到严介和成名之迅速,就不能不谈到他的企业文化。许多人当年第一次来到曾位于江苏南京五台山1号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时,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还是它的企业文化。严介和对外宣称:“一个建筑的质量好坏,往往取决于内在含钢量的多少;一个企业寿命的长短,则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而严介和如黑马般杀入公众视线的时候,之所以短时间能成为焦点,和他的个性和所重视的企业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许多民营企业里,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种摆设,然而太平洋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严介和文化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太平洋建设画册和太平洋建设报纸是文化的主打招牌,这也是严介和在成名之后具备自身亮点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严介和的话说:“无所不胜文化也。”

教师出身的严介和很善于与人打交道,无论是给他带来财富的各级政府官员还是能给他带来名气的媒体,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地相处。或许这是他今日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严介和基本上不带名片,手机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就是他360度交友的方式。

媒体链接:现代快报

关于严氏文化—— 他能让书记市长频点头

2006112 

“跟老严谈话经常会被他绕进去,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一位曾经的管理层人士评价说,“他的个性思维太独特了!非一般企业家能比。而且他的思维经常是逆向型的、反叛型的,尽管颠覆常规,却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严介和极富个性的严氏文化,也就形成了极其特别的太平洋企业文化。严介和崇尚“一流企业做文化、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产品”,即便在谈判桌上,他也屡屡创下通过“文化”制胜的奇迹。“对此我不得不佩服。”该人士说,他曾经跟随严介和到西部某城市去谈项目,与对方的市委书记、市长、局长们握手坐定后,严并没有谈起生意上的事,而是向在座的推销起了太平洋的文化,什么“牛羊文化”“方毅刚勇、柔忍圆通”“鲁班面前也要耍大刀”“犯错要提拔”“巧妇要为无米之炊”等。有些听起来像是奇谈怪论,但一经严介和的演绎,却似乎确有另外一番深意。“渐渐地,我就看着那些本来正襟危坐的官员们表情逐渐起了变化,从不断点头到热烈响应,双方越谈越投机……”可想而知,后面的生意也就不难谈成了。“这就是独特的严介和品牌,你说怪吧。”

工程起家的严介和免不了要和各地政府打交道,而在做工程的企业里面,出了个像严介和这样看似儒雅、能说会道的当家人确实不多。因此,一场谈判下来,不少行政官员便对严介和的实力及管理能力深信不疑。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4:21:5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背后的文化

【作者对话】

王雪靖:严介和在整个企业经营中,对企业文化很看重,他在上海打造的上海苏商集团文化墙就很有特色。文字上的东西,都是严介和本人反复斟酌定的,太平洋这本画册也成了太平洋对外的敲门砖,在这一点,作为企业文化部长的你应该很有体会。

郭明全:太平洋的文化是有特色的,其主要内容都体现在画册上,它充分反映了严介和的思想和智慧。当然,也有公司员工以及文化部的功劳,但说到底太平洋建设的文化其实就是严介和的文化。严介和在很多场合说公司是“零情缘、零血缘、零地缘”,而实际上在公司内,绝大多数是他的老家人。这说明太平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并非太平洋的实态。行话一点,是“空中的文化”,不是落实的文化。

王雪靖:太平洋的文化无论是严介和用来对外作秀的工具也好,还是他多年经营企业总结的也好,都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严介和的成名不是偶然的。他用他所谓的文化打动了员工和外界,这个从他的整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构成可以看得出。太平洋建设的企业文化确实有一定的“视觉”震撼力。但,企业文化只有“文”,大多没能“化”为事实。

严介和的管理和人才观

严介和的一套套理念除了在企业文化方面独树一帜,在企业管理和用人方面也颇有新意,其打动了无数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并一度引发了业界对严氏新的管理模式的探讨。

早在2006年2月还未登上富豪榜时,严介和曾与易管理模式开拓者—— 北京华易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晓博士就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对话。

陈军晓:您的名字、经历、谈吐和您的管理思路是不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严介和:我的名字“严介和”就是要严中有和、和中有严,体现了中庸与和谐思想。对己要严,处事要和;大事要严,小事要和;对人要和,对己要严。“和”就是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就是长效的,以不变应万变。在管理中一定要处理好矛盾的对立面,“严”中要有“和”,“和”中要有“严”,始终要介于“严”与“和”之间,这就需要有一个平衡点。人世间的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感化的,最后是相得益彰。“和”的理念就是“和而不同”。唯有“和而不同”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个人对于和谐社会的一点见解。

陈军晓:企业经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和谐的?

严介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谈判时双方的立场距离都很遥远,但是双方又都想谈判成功。那么怎么样才能成功呢?这就需要双方的妥协,没有妥协哪来的和谐呢?原来妥协不是孬种,妥协才是真正的英雄。妥协才是汉子,妥协更是美德。妥协的实质就是以柔克刚,所以妥协是美,妥协是情操,妥协是高尚。因为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嘛。什么是孬种,什么叫英雄,什么叫狗熊,什么叫辉煌,什么又叫暗淡呢?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翻出来仔细看,会发现英雄来自于狗熊,成功来自于失败,辉煌来自于暗淡,这些原本就是一步之遥、一线之隔,而这恰恰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没有物质文明,哪来的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能够撑多久?通过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立场从而达到和谐的目的。

陈军晓:这个妥协或者是“和”的原则是什么,以什么为底线?

严介和:和谐的原则就是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我考虑自身的利益的时候也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利益,而如果对方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丝毫不考虑我的利益,那么我是不会考虑去谈和的。这时候,最好的和就是回避,不吵不闹,什么也不谈。这样聚是缘分,散的时候也还是朋友。这种“和”可能的层次还更高一点。

陈军晓: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和”这个最高目标?

严介和:一流的企业家是要做加减乘除,二流的企业家是做乘法的,三流的企业家是做加法的。但是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这是商人所不能比的,因为企业家是要担负社会责任的。商人和资本家是只做赚钱的事,不赚钱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做实业的是围绕着企业转,有利于企业的就做,不利于企业的就不做。但是这里面就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了,因为他需要考虑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

企业家是以社会为责任,以企业为本位的。他需要创造财富,一切有利于社会的他就会去做,而不利于社会的他就不会做。社会认可的就做,而社会不认可的他就不会做。他的效益是囊括在社会效益里面的,所以他就需要做加减乘除。真正的企业家是做加减乘除,实业家是做乘法的,而资本家则是做加法的。资本家是围绕钞票运转的,实业家是围绕企业运转的,而企业家则是围绕社会运转的。

陈军晓:未来构想的一种商学院,它传承的将是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严介和:志同道合也是“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想我们未来的商学院就是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挖掘我们中国的企业管理人才。只有具备雄厚的管理人才资源,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更上一层楼,民族才能壮大富强,和谐社会的构想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媒体链接:现代快报

关于企业管理—— 他要多花点功夫就好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固然需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但具体的企业管理也不容忽视。严介和认为,灿烂丰厚、内涵隽永的企业文化,可以支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中流砥柱。企业文化真能担当起这么大的重任吗?一位严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却说:“老严要是能在管理上多花点功夫就好了。”该工作人员说,2004年大张旗鼓地推行全国战略时,各个地区看起来都在火热发展,派出的管理高层拿着高薪,但总部对他们的牵制力很弱,集团的资源都被地区负责人私自垄断了,干私事的人太多了。“这不就像很多大国企吗?穷庙富和尚。国有企业都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你一个民营企业还不如国企的管理,怎么行呢?”

“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烧钱也烧得很厉害。哪怕就是资金紧张的时候,面子工程却是一点都不能少的。”该工作人员说,去景德镇、南通、扬州等地开会,几十辆豪华车组成的车队开过去,风光是风光,可一路上不得花钱吗?那么多人一连好多天吃吃喝喝,不都得太平洋埋单吗?各地设立分公司,因为太平洋集团是大企业,所以分公司门面也不能寒碜啊,也得租黄金地段的好房子,用的车也不能差……“有一段时间,太平洋就这样正常开销出去的钱平均每天估计得100万元!”

作者对话

王雪靖:许多媒体记者在公开场合追问太平洋的资产情况,严介和一直说太平洋集团的财务没有合并报表。虽然对媒体说他对外透明度很高,实际上,谁都无法真正了解他的真实财务状况,甚至他说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但对于文化方面的东西,他却对每个字眼、标点符号都会反复斟酌。

郭明全:严介和在管理上是过于艺术化,而轻视科学化,是虚过度、实不足。比如说他对文字的东西细心到字字过目,而对重大的企业并购,几乎不做尽职调查。

王雪靖:无论是太平洋还是苏商对外招聘,都能吸引到大量的人前来报名应聘,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加盟太平洋?

郭明全:太平洋有很多诱人东西,比如企业要打造多少富翁,太平洋有多少个董事长总经理,前台端茶端水的小姐工资不少于3 000元,等等。另外,在用人方面老严思想很解放,从不论资排辈,他喜欢用新人、年青人,也乐于宴请愿加盟的求职者。不像有些老板企业做大了就高高在上,因而使得求职者常常大喜过望。

王雪靖:听说曾经有位政府官员被引进做太平洋集团总裁,但后来为什么还是离开了太平洋?

郭明全:这件事在当时也被很多媒体报道过,这位总裁做事的思维还是比较理性的,讲规矩。而严介和不喜欢这样,在关键问题上,严介和有才智过人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严介和说通过开车可以看一个人的性格:如果说开汽车遇到红灯就停,不超车,不压线,那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善于闯红灯,打擦边球,又不被曝光,这种人才是他心目中的人。

【人物链接】

蔡某于2004年7月1日加盟太平洋后,在2004年9月15日太平洋建设集团召开的24家新闻媒体发布会上,曾接受媒体记者提问。当被问到作为政府官员为什么会选择太平洋建设、准备怎样开展工作时,他这样回答:“我原来在南通经贸委工作,到太平洋来,一是追求人生的完美。我参加工作30多年,从事过技术,当过县长,在经济岗位上从事二十多年,但遗憾的是没在企业干过,投身太平洋,以实践我的人生当中精神上的圆满。第二,因为太平洋这个舞台能够施展我的才华,能把我过去积累的经验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发挥和实践。第三,因为太平洋有其特色,尤其它的文化理念吸引我来。我到企业,不仅要去实践,更重要的能学到知识。我认为到太平洋来,它能增长我的才华,丰富我的人生。我想作为一个经营总裁,董事局严主席把这个担子交给我,我既感到担子的沉重,又感到实践的挑战性。所以我想,严主席对我们提出的六个角色的要求,我们想实践好这六个角色。作为我们来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企业尽可能做大、做强。具体来讲,我认为也就是要追求两个最大化:在发展上要追求市场最大化,在企业实力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们董事局战略决策的要求下,在两个最大化上寻找最佳点,这就是我们经营者要追求实践的目标。”

王雪靖:严氏文化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定义的:“太平洋中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年青人,都是因批判总裁、批判企业而得到了提拔。”

郭明全:严介和的用人是血腥的(对不起,“血腥”这个词是太平洋的一位前高管说的,我只是认同)。他大胆、快变,淘汰率也很高。他把人才当现金流,认为只有流起来才能产生效益,这也许算是老严的管理之道。

【媒体链接:现代快报】

关于人才管理—— 他的疑心逼走了不少人

在一些员工看来,严介和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有他的强项,但在用人上既有特点也有弱点。“他很仗义。”一位曾经在太平洋工作过的人告诉记者,严介和对人特别是他看重的人是比较豪爽的,在待遇方面也很舍得。在他骨子里还是有种“侠气”,例如他放言:2005年开始要在企业内部塑造100个亿元富豪、1 000个千万富豪、10 000个百万富豪,即所谓的“111财富工程”。虽然这个计划因为企业发展原因受阻,但当初该计划绝不是空设的,太平洋也的确培养出了不少富豪。“这就是严介和的信仰,所谓财富如水,财富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也有很多人因此念他的好。”

不过,这位曾经的太平洋员工也认为,人才在太平洋普遍停留时间较短,这个现象也与严介和的人才策略有关。“老严有个说法叫‘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虽然最后还是‘要用’,但因为这个‘疑’也影响了不少人。普通人在太平洋一般是几个月的‘寿命’,到了时间差不多都要走的。”很多高管例如总裁都被辞掉或主动辞职了,这位曾经的员工说,严介和曾经大力挖来的总裁蔡树东,他在太平洋干得也很累,“撑”了两年后走了。“摊子铺得这么大,哪有那么容易玩得转呢?”

严介和曾在多个场合提到:“高材生存活力在我的企业不到25%,在企业家里面语言最精美的、最有深度的就该算是我了吧。”“我的思想太超前,从小就备受关注、备受争议,始终很痛苦,太平洋员工全部加起来和老板比距离太遥远。”

2006年严介和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回答学生提问,从中可以看到他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问:严主席,我想问个问题,刚刚您在演讲中,提到了中国是市场经济和计划权利,还有先做事后做人,关于商业伦理在做市场的时候您是怎么考虑的?

严介和:商业伦理先靠边站,创业的时候少谈点商业伦理。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说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往往是血淋淋的,先做总量再做质量,先做官再做人。中国经济不也是如此么?先做总量,再做质量。没有温州的模式,没有当年温州的坑蒙拐骗的模式,哪来今天的经济总量?今天温州的产品登大雅之堂,蔚然成形。我们懂得短缺是痛苦的,我们向往满足。有的人满足以后变成过剩,过剩也痛苦,很难,但是理性的时候,过剩总比短缺好。低水平的重复过剩难道不比短缺好吗?

企业创业的人和社会是有分工的,我们不是裁判员,我们是运动员;我们不是道德人,是自由人,我们要上缴皇粮国税。我们不是导演,我们是演员。运动员的道德是什么?拿金牌,不拿金牌的运动员还讲什么道德?道德是容易改变的,高薪培养了廉,环境就改造了人。道德是容易改变的,才华、能力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吗?所谓基因不可复制,高智商的人往往都是高才华、高能力的人。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放过一个《大染坊》,主人翁是乞丐出身,一天书都没读过,侃侃而谈,何以了得,那么伟大的人格、无边无际的胸怀,从哪来的?不就是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一个人的才华是道德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先才而后德这是我们做企业必须要崇尚的。要不你就做个公务员,那就先德而后才。但是公务员也是要考的,你没有才华怎么进去呢?

过去我们公司面试的时候,我们出一道题,才华与道德一共给你100分,你该怎么分配这100分?有的道德60分,有的道德70分、80分、90分,有的道德99分,还有的道德100分,那才华就是40分、30分、20分、10分、1分、0分,好啊,无才便是德。太美了,大家走向死亡吧。无才便是德嘛,太可怕了,没有才还谈什么德。我们企业需要的是才德兼备的人,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排在前面。那让我来打分:才华75分,道德25分。大成才是德,大成的人有多少,小成就是智,智慧的智,才华的才。

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国希望中产阶级唱主角,小成的人越多越好,我们国家才好,大成能有几个?大成讲德,我们小成的人能不能少讲一点德,多讲一点才,才不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才不也是德吗?一个是先德,一个是后德;一个是轻德,一个是重德,没有轻哪来的重?没有先哪来的后?关于伦理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

【作者对话】

王雪靖:为什么太平洋的人才流动这么频繁,在公司一年以上的就可以算老员工了,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是存在这样一类的民营公司老板,有一种自我崇拜心理,认为自己的成功有某种过人之处。严介和就多次讲到,太平洋离开谁都行,就是不能离开他。

郭明全:另外,严介和经常不在公司,不是频繁地出差,就是不断地忙于到处演讲和政府官员应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与各部门干部讨论经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各部门主管要找他请示工作主要通过手机,而严介和的回答往往又简单、原则化,而稍大的BT项目公司其他高管一般不敢做主,按严介和的话说:脑子不够用。实话说,在老严手下干活既很快乐(有时很过瘾)又很痛苦(很多人经常挨骂)。套用白岩松的话:痛并快乐着。

王雪靖:公司的总裁换了几轮,其实高管到了公司以后首先要对付的并不是中下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而是老板本人。正是由于老板的思想观念造成了目前的混乱,不消除老板的种种错误做法,公司就无法走上正轨。所以,首先应改变的就是老板本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往往是老板所最接受不了的。所以,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大部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郭明全:在严介和的潜意识中,学历再高、能力再强的人在他心中都是小学生,而且那些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这必然会在一些事情上与严介和有不同的观点,由此,这些人反而被严介和认为悟性不够。所以严介和常说“博士,博士,什么都不是”。

王雪靖:如果某一个人长期保持在自己的思想境界内,不愿真正对老板表示忠心臣服,时间一长他就得面临被“炒”的境地,即便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很多老板宁愿要那些工作做得差一些、但在精神上服从自己的下属,而不愿意要那些工作做得好、精神上保持独立性的下属。

郭明全:严介和对人才的使用有喜新厌旧症,比较热衷于找新人。因为新人比较有激情,容易被严介和的语言所打动,也容易激动。而旧人常常为面临的现实问题所困,因而相对较显得低沉、理性。老严不太喜欢理性,而要感性。由此,不断地有人走就成了太平洋的一大特点。

王雪靖:对于有独立人格、成熟思想、明确主张并有自己独立的工作方式的职业经理人,可能并不适合在严介和的公司发展。

郭明全:严介和的失败,在用人上有很大失误。其实太平洋的能人太多了,但大多灰溜溜地走了。几乎进来时个个是英雄,走时成了狗熊,这不能不说是严介和的问题。老严有个特点:对新人先捧,对旧人就贬。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6:42: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富豪榜之路fficeffice" />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

 

关于第一桶金的传说

“我真的太苦了,在农村呆了三十多年,妈妈编的草鞋都舍不得穿。”草根出生的严介和曾这样感慨。

严介和,1960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竞聘淮安市相关企业厂长、经理。1992年通过租赁一家面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过程。做什么呢?是修高速公路。1996年太平洋建设集团成立,而选择做这行竟然是因为严介和希望他的企业发展像高速公路一样便捷和快达。

企业成立之初,一个淮安的小公司如何能在省内外的公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立足。在连续跑了5次南京后,严介和才终于在绕城公路上找了一张订单。当时南京绕城公路建设开工,有三个小涵洞,那个标的金额只有29.4万,当时这个工程已经是第五包了,累计上交人家管理费要交36%。严介和及部下测算了一下,把这29.4万干下来还要亏5万块钱,怎么办呢?

部下一致认为这个单子不能做,而严介和却给部下做起了思想工作,不仅愿意亏5万,还要再多亏一点。所有的部下都不理解,老板怎么叫部下多亏一点呢,应该是动脑筋如何能不能帮老板少亏一点。

严介和对部下说,少亏也是亏,多亏也是亏,要看我们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要以最短的时间、最优的质量、尽善尽美的文明施工把它干好。部下虽然都不能理解,却也不得不执行。140天的工期严介和的施工队只干了72天,原计划赔5万,结果赔了8万。等第二年春天江河解冻、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的时候,南京城公路指挥部一把手指挥长亲自到现场看,没想到工程在这么短时间干好,内部质量检验也是全优。后来一了解,原来是一个叫严介和的工程队第五包亏损完成的。

指挥长觉得这种队伍一定把它找回来,随后严介和被指挥部从淮安请到了南京。指挥长对严介和说:“你没有总承包一级资质,我让业主指令性分包,跟着我们指挥部后面干配套,哪里需要就让你们做。”结果这个亏损的工程使得严介和从转手拿来的五包一步到指令性分包,从交36%的管理费一步到只交1%的管理费。

这个小涵洞的工程结束后,严介和带领队伍又干了3 000多万,等绕城公路完工的时候,净赚了800万的利润。后来像沪宁、宁通、宁连高速,所有江苏省内重点项目,严介和没找任何人脉关系都就进去了,甚至一杯茶都没请领导喝,大家都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太平洋就是迅猛异常,像高速公路一样高速发展,发展到今天。

大舍大得的经历后来一直被严介和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到,他的原话是:“机遇对能人来说无处不在,抓住机遇是三流的,寻找机遇是二流的,能够创造机遇的才是一流的。太平洋的第一桶金,我说太平洋无原罪就在这里。我觉得比800万更重要的是口碑。”

 2002年,国家允许民营企业申报总承包资质。当年9月,太平洋公司成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同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

 

“包工头”玩起国企并购

2002年是太平洋集团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分水岭。工程起家的严介和再也不满足于人们把他看做是“包工头”或“土财主”。曾经的教师情结,让这个苏北男人骨子里藏有一股深深的自傲。“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他经常这样自嘲。

“并购企业就是为了做名,让人看到严介和是真正做企业的人,真正能做好企业的人。”严介和曾在多种场合谈到当初收购国企的初衷,而他开始并购的是一批苏北的特困企业,也是出于光彩事业的考虑。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快,从2002年开始,严介和就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大中型国企。20024月,太平洋建设收购宿迁玻璃厂。建于1958年的宿迁玻璃厂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厂家,但在并购前已严重资不抵债、企业停产,职工工资已无法发放。太平洋加大了重点技改投入力度,将其改制成为太平洋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前后投入了3 000万元资金作为技改资金。同时,太平洋还收购了山东信诚玻璃厂、江苏双洋酒业集团、连云港王府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

通过国企并购,太平洋建设在重点发展好核心产业,打造中国建设业“航母”的同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开始组建工程、工业和投资三大集团,全面实施“二次创业”的扩张战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09:29:52 | 只看该作者
 

太平洋开始显山露水fficeffice" />

20031118日,一则*ST纵横的董事会公告引起了部分江苏媒体的注意。因为连续亏损3年而且马上面临退市命运的上市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先后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新东家。江苏中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于当年114日,收购纵横国际第一股东江苏省技术进出口公司持有的公司的国有法人股总计6 720万股。

而江苏中山路桥的公司大股东为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太平洋建设集团其实是*ST纵横幕后真正重组人。同时太平洋建设的掌门人严介和也开始进入了媒体的视线。敏感的媒体当然不会放过重组背后的新闻,金陵晚报以醒目标题南京民企“悬崖边”拯救*ST纵横进行了报道。

200446日,在经历江苏常州铁苯事件后,为了恢复江苏民企的信心,表明省政府鼓励支持民企发展的决心,新华日报头版头条长篇刊登了极速太平洋:年增长1000%—— 民营企业太平洋集团有限公司创业传奇。太平洋开始变成了江苏民企的“先进代表”。2004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中,“太平洋建设的极速发展”被列入其一。

【媒体链接:新华日报】

极速“太平洋”:年增长1000%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

2003年元月1日,我省一家民营集团公司在金陵饭店举行会议,签署2003年各公司目标责任状。集团董事局主席向与会的各位董事长、总经理提出要求,2003年的产值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1 000%!大家面面相觑,能达到吗?董事局主席态度坚决,必须完成,不签就挪位置,让别人上!

2003年底,这个集团除一家公司完成了960%之外,其他全部超过1000%集团总产值增长1360%,达到152亿元,效益增幅达900%

这就是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短短9年时间,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程公司迅速成长为总资产达60多亿元的大型集团,以公路、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同时涉足机械、新材料、建筑、园林、房产、电子、酿酒等多种产业。目前核心层成员企业达46家,职工总数5万人。仅核心产业中,国家一级项目经理就有30多个,高级工程师20多个。拥有博士80多人,硕士300多人。主要工程装备全部进口,曾一次性从美国著名的卡勒彼特公司购买挖掘机达100台,创下该公司历史上全球最大的一张订单。

目前,太平洋建设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多项专业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它以省评第一的排名获得表彰。

(原载《新华日报》部分内容节选)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09:30:31 | 只看该作者
 

太平洋开始显山露水fficeffice" />

20031118日,一则*ST纵横的董事会公告引起了部分江苏媒体的注意。因为连续亏损3年而且马上面临退市命运的上市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先后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新东家。江苏中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于当年114日,收购纵横国际第一股东江苏省技术进出口公司持有的公司的国有法人股总计6 720万股。

而江苏中山路桥的公司大股东为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太平洋建设集团其实是*ST纵横幕后真正重组人。同时太平洋建设的掌门人严介和也开始进入了媒体的视线。敏感的媒体当然不会放过重组背后的新闻,金陵晚报以醒目标题南京民企“悬崖边”拯救*ST纵横进行了报道。

200446日,在经历江苏常州铁苯事件后,为了恢复江苏民企的信心,表明省政府鼓励支持民企发展的决心,新华日报头版头条长篇刊登了极速太平洋:年增长1000%—— 民营企业太平洋集团有限公司创业传奇。太平洋开始变成了江苏民企的“先进代表”。2004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中,“太平洋建设的极速发展”被列入其一。

【媒体链接:新华日报】

极速“太平洋”:年增长1000%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

2003年元月1日,我省一家民营集团公司在金陵饭店举行会议,签署2003年各公司目标责任状。集团董事局主席向与会的各位董事长、总经理提出要求,2003年的产值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1 000%!大家面面相觑,能达到吗?董事局主席态度坚决,必须完成,不签就挪位置,让别人上!

2003年底,这个集团除一家公司完成了960%之外,其他全部超过1000%集团总产值增长1360%,达到152亿元,效益增幅达900%

这就是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短短9年时间,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程公司迅速成长为总资产达60多亿元的大型集团,以公路、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同时涉足机械、新材料、建筑、园林、房产、电子、酿酒等多种产业。目前核心层成员企业达46家,职工总数5万人。仅核心产业中,国家一级项目经理就有30多个,高级工程师20多个。拥有博士80多人,硕士300多人。主要工程装备全部进口,曾一次性从美国著名的卡勒彼特公司购买挖掘机达100台,创下该公司历史上全球最大的一张订单。

目前,太平洋建设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多项专业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它以省评第一的排名获得表彰。

(原载《新华日报》部分内容节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