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张居正为何不得善终--相比曾国藩

[复制链接] 14
回复
443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28 09: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本让人唏嘘不已的好书,想起看张居正是因为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其评价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这个评价看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之后,我认为是恰当的,正如书中作者自己总结的,政治家“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自身利益”,而政客“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国家利益”

然而,既然将个人利益抛诸脑后,那就难免不得善终了,张居正又是为何呢?从跟曾国藩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得更为真切些

至刚者易折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指出“至刚者易折....上善若水”,纵观张居正一生,矢志不渝地推动有利于社稷和国家的改革,以霹雳手段彰显除旧布新的大无畏气魄,如此方在短短10年间将万历王朝从破产边缘拉回中兴景象,然而,任何事情推动的力量越大,积累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张居正固然可以为民请命不避权贵,但却不能绕开这一客观自然规律,他在位时尚可凭借自己的威信和皇上的倚重勉力维持,他刚一入土,保守派的力量便猛力反扑过来,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反作用力只是暂时平息却并未消弭,充满风暴的洋面上早已是暗流涌动,反观曾国藩,刚到湖南办团练时,也是一副刚猛的火爆脾气,后来屡屡碰壁,方从《道德经》和《庄子》中找到让自己更加强大的力量,悟出阴阳调和的道理,如此他才能刚刚攻下天京(南京),便上折自剪羽翼,裁撤湘军,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的疑惧并柔性地化解了反对派的力道,同时,他谨守臣道,不与朝中倾心于他的权臣交心,慈禧对肃顺抄家时,唯独没有发现曾国藩与之来往的私人书信,由此对曾国藩刮目相看,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不做事,他剿灭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培养体制外的人才,件件做的有模有样,从中我的看法是,地方官的历练对于秉政中枢,实为不可或缺的经历,张居正没有出任过地方大员,自然无从体会夹缝中运力的技巧,然而,这不能怪他,结语时我对此另有交待。

不该卷入皇帝私生活  在万历经历的最大政治危机--曲流馆事件中,张居正洞察入微,居然窥透了李太后的心思,力保万历不被废黜,这本是大功一件,然而,却虎头蛇尾,其建议的惩罚方式--让万历下“罪己诏”将万历的宫闱秘事广告于天下,犯了万历心头大忌,可以说他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实在欠妥,如果改成建议“万历到京郊与民一起劳作”恐怕会更好,所谓“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何况是九五至尊根本不可与外人言的宫闱丑事,也不知为何,当时李太后居然也觉得此议甚佳,张居正身后祸患始肇于此。

于接班人考虑不足
张居正发起的是一项绵延不绝,绝非旦夕之功可成的改革事业,这杆旗一旦举起,身后的接力者便十足要紧,可惜他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魄力,以铁血宰相的风范,推动这项事业,但却没有考虑后继无人的问题,又由于身体状况急遽直下,以至于连内阁人选都未及表态就煌煌而去,如果他能早点洞悉于此,与冯保早作安排,早点放手着力培养,假以时日,不但可保自己无虞,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延长他所珍视的万历新政寿命,再看曾国藩,他虽然平心而论,并不是特别欣赏李鸿章,但他很早就预见到身后事,于是对李鸿章坦诚相待倾囊以授,并且主动裁撤湘军,暗中相助壮大淮军,这样,他慢慢淡出舞台之际就是李鸿章--这颗政坛新星登台之机,一退一进,天衣无缝,而朝廷还将李鸿章作为制约湘军势力的重要棋子加以扶持,洋务事业在李鸿章手上发扬光大,自此也再没有任何政敌有机会对天京屠城等劣迹进行反攻倒算,曾氏后人历四代仍然在华夏大地人才辈出。。。

书到最后,已经对张居正给出“精于治国,疏于防身”的简单概括,但如此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会对这个最易觉察的问题疏忽呢?答案在书中也昭然若揭,张居正不屑于此,作为一代改革者,既要考虑防身,又要考虑少树敌,最后还可能有一番霹雳雷霆的作为吗?窃以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用来形容张居正更加贴切,这是张居正自己毅然无悔的选择

然而,作为一代人杰,他最后的际遇是被他自己的得意弟子--万历抄家,几近于鞭尸,而大有功于朱家天下的万历新政也嘎然而止,这,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张居正.jpg :
zenguofan.jpg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9-6-28 13:21:47 | 只看该作者
相较而言,张居正谋一世,曾国藩谋两世。两者区别有点类似我毛太祖和邓太宗的区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20:38:34 | 只看该作者
 阿懒兄高屋建瓴,毛和邓的经历也多有类似,正如张和曾,一个一直做京官,一个有过从地方到京官的经历,不过前者臣后者君,似乎又有难以类比之处
4
发表于 2009-6-29 09:53:45 | 只看该作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吧,毕竟老曾比老张晚生了几百年的
5
发表于 2009-6-29 10:38:29 |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和曾国藩,时运、个性使然。
说实话,张居正这部是草草看过,不如曾国藩研习端详。
硬性的说,张未谋二世或三世是太说不过去的,这可以参考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张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折点,何况伴君如伴虎,总体上说张早生了几十年,到头来也只是“干将”而已。

曾的“同治中兴”也许是一种必然,应该说是中国儒家文人的一次全身心洗礼,无论治学还是实务。曾国藩书中很多都提到这些,王阳明的衣钵相传。曾也幸逢赶上了大时代,看看同期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这几乎是个必然,不意间历史将这些人推到了潮头。另外曾的年代距今不远,留下的资料翔实,影响也更为深远。

至于做人,曾确实相较张,更加老到。但个人臆断些,我认为不同的结局,更大程度源自于中央和地方的不同。不管怎样,曾处在一个外部建功的好机会,业绩和适当的韬光养晦是能够得到首长的认可,毕竟大原则是向外;但张居正不幸就在于深处朝堂,体制漩涡中心,然后一人之下的高位,几乎注定会成为各路神仙包括皇帝老儿的聚焦点,三明治的下场几乎可以料定。
郭梓林老师评点大明王朝1546时说的很精到,人治的朝纲,所有人都是棋子,嘉靖、万历、崇祯都是在幕后操盘的人。但是对于天下大局,每个人何尝不是棋子呢。
为张阁老送去一声叹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同样要感谢曾国藩老人,权力场的历练没有湮灭最初的人性,谋万世的眼光,遗泽百年,花开不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宁愿说这是中国儒家的精神。人在做,天在看。
拱手答谢,为两位远去的长辈。
6
发表于 2009-6-29 20:58:16 | 只看该作者
实在是分析的很精辟,受益匪浅啊,有机会,要好好研读一番。
7
发表于 2009-6-29 21:19:54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多东西,虽然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以补拙,但是往往在攸关时刻,还是本性中的那股力量在发挥作用!个人对以上两者都是及其崇拜,但是更喜欢张:以霹雳手段,做乾坤之事!
8
发表于 2009-6-30 00:29:28 | 只看该作者

有很多因素促使不能比较:

1、曾国藩有兵权、而张居正只是文臣;

2、曾国藩处在清朝弱势期间,内忧外患;张居正时期也就是国内的一些政务和民生问题。

3、曾国藩构建了自己的一个思想体系和人才梯队,有自己的话语权;张居正是孤家寡人,没有核心支撑团队。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49:54 | 只看该作者
但核心的共同点是,两人都是变革者,前者推动富国的变革,后者推动强兵的变革,变革的实质是打破一些人的铁饭碗,重新分配锅里的食物--无论是企图把锅做大,还是企图以更好的方式去分配

中国历史上,变革者(改革者)通常不得善终,富国的诸如商鞅车裂,王安石抑郁而死,强兵的诸如岳飞冤死、戚继光忧郁而终,从这个角度而言,张居正的结局稀松平常,曾国藩算是特例了
10
发表于 2009-7-1 09:29:37 | 只看该作者

两者的共同点多于差异点:

1、从功业上看,两人都是一时之中兴。时间均不长,效果一时很明显,最终被原来的趋势和潮流所淹没。不过,张居正位居中央,操控天下,作用远比曾国藩大。而且同治中兴时期中央还有很多名臣,至少中央的慈禧那时候还是很贤明的。曾国藩的功业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值得佩服,但是也远非不可或缺。

2、从人品上看,两人都是一时楷模,结局饱受诟病。张居正死后,受贿等等污迹还是存在的,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曾国藩晚年因为天津教堂案件被批,引为人生一大污点。但是从后世的评价来看,两人的为人处世均是受到褒扬的,尤其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

3、从结局来说,两人后面的梯队均不见得符合自己的想法。张居正自然是几近家破人亡,后续梯队没有。曾国藩对近代的影响更多的是思想和教诲上的,真正影响近代的不是湘军而是出身淮军的李鸿章。虽然李鸿章、左宗棠均出自曾国藩培养,但是李鸿章更加符合当时的政局,其做事方法和目的均与曾不同(当然结果也不佳)。北洋系从李鸿章开始,传至袁世凯,开创的北洋政府,直到蒋介石统一中国才结束。

     我觉得两人均为一时豪杰,累世师表,均不能更改时代潮流。而毛、邓作为最高领导人,作出的是改变历史进程,至少是发展方向的事情,远比张、曾要责任大、功劳大。至于人品为人的比较我觉得就免了,儒家的那一套难以圈评帝王级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