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是什么总让沈阳人蒙羞?

[复制链接] 29
回复
32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10 15: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在持续甲型流感疫情的阴云笼罩下,国人的悲情不断,法航空客失事、200多个生灵命丧黄泉,内有9名国内同胞;重庆山体崩塌,至今救援未果,几十条性命生死未卜;更惨烈的是成都一辆运营中的大公交,突发大火,死伤超过百人。这些悲剧似乎与我的家乡沈阳并无直接相关,但由于成都公交的那场大火,沈阳竟然也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成为仅次于成都的媒体关注焦点。说起来,这件事情的确让沈阳人蒙羞。本地交通部门在成都大火之后迅即作出决定,禁止空调公交车辆继续运营,禁止节能环保的双燃料公交车运营。他们的理由极为冠冕堂皇:“为了市民的出行安全,为了不让成都的惨剧在沈阳重演”。这种白痴型的紧跟做秀,立马遭到了各地网友和媒体的口诛笔伐与讽刺挖苦:如此消极地用倒退来避免事故,无异于因噎废食嘛。为了消极地防止火灾,就可以剥夺百姓乘车的舒适权、无视国家的环保大计,这样的为官行政也太可笑了吧,这完全是沽名钓誉、玩黑色幽默啊。如果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既然出事的是公共汽车,干脆就以公共马车来替代吧,不就是慢一点吗?但却更加安全哪。大概那些交通官员们也感到了自己的极端有些过分,于是又很快公开对原来的禁令做了修正,无非是“不是禁止、而是完善安全措施云云”,但拙劣之举已经做了,解释只能是越描越黑。fficeffice" />

给沈阳人添堵的可不是这一件事,就在几个月前,沈阳有关方面突然对凤凰卫视节目进行了封杀,据说是因为该电视节目曾经报道了海南某地的敏感内容,影响了稳定大局。然而,作出如此极端迎合之举的却仅仅是沈阳。坦白地说,这实在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情,凤凰的节目以其突出的时效性、客观性,以及辛辣的风格、深刻的分析,早已成为国人心目中深得信赖的接触信息渠道。我们这些数字电视有偿节目签约客户的收视权利,就突然被粗暴地剥夺了,这种公然的违约却可以如此道貌岸然,惟一的解释就是“奉上级指示”。而外地的凤凰节目都依然在正常播出,这种同一片蓝天下的咄咄怪事,使人不能不对本地某些官员一味地盲目媚上感到愤怒,也同时为家乡总是在这些方面蒙羞感到无奈和可悲。本来的正规收视渠道被堵上了,自然为各种旁门左道打开了通路。我甚至怀疑,那些决定封杀凤凰的实权人物,是否得了那些非法经营卫星接收装置人的好处啊,因为这个封杀令的最大受益群体就是这样一个群体。至于我这样的守法良民,当然不想同那些“大锅”贩子们打交道,但又不情愿放弃凤凰这样优质的信息渠道,那就只能麻烦点、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的资讯需求了。

说起来,沈阳的一些官员在盲目的紧跟、作秀方面是很有点历史的。再往前追溯一下,在二十年多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沈阳就曾经是个频出经验和典型的地方,一些本地官员大言不惭地自我标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那时的沈阳的确经常创造一些典型经验,在企业改革、流通改革、金融改革等方面,沈阳曾经取得了那么多的“全国第一”,着实出尽了风头。然而,风头过后呢,试验田也仅仅是试验田而已,官员的出名目的达到、升迁发达之后,沈阳这个始作俑者却很快成了被时代潮流遗忘的角落。于是,人们注意到了这样的一种特殊现象,曾经在沈阳开始的每项具有实在价值的改革却都在别的地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们这个被当作试验田的地方,观念依然陈旧、经济依然落后,“共和国的长子”也依然落魄到了被不断同情、扶持的地步。

    公正地说,沈阳这些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城区建设、市场完善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本来挺好的局面,却总是有那令人生厌的“毁了一锅汤的臭鱼”。沈阳总有一些官员习惯做那些表面文章,喜欢悉心揣摩上面的意图去努力逢迎,尽管结果经常是弄巧成拙,却仍然乐此不疲、前仆后继。对这种让沈阳人蒙羞的所谓“沈阳现象”,有人甚至追根溯源到了被日本人统治的十四年所形成的“奴性”上面,认为这嘎嗒的官员们骨子里就有种不好的基因。作为沈阳人,我当然反对这样的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极端论调。但对本地官场文化中所流行的一种很不好的倾向,例如这次交通部门的领导在应对成都公交车辆大火事故中,用貌似正确的立场代替真正有效的行动,用大而化之的形式主义、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代替深入实际研究问题、尊重规律解决问题的错误倾向,则是必须唾弃并引以为戒的。在成都的事故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车窗封闭、携带易燃品、人多、无序等,其中的乘客携带易燃品和乘车人数过多,应该是导致惨剧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亟待汲取的教训也应该主要与此相关联。而沈阳交通局的迅即反应却是车窗封闭所导致的逃亡困难,而事实上如果车上的没有人携带汽油、或者人又不太多的活,惨剧当然就可能避免。可见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动脑子思考,只是头脑一热试图抓早抓先,以显示紧跟形势、反应快速,却忘记了切中要害、注重时效这一根本,实在是典型的弄巧成拙啊。

    尽管沈阳交通局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召开新闻通气会进行补救,然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曾经的拙劣这块耻辱布既然蒙上了,就不是轻易能够摘掉的。也许那些官员会觉得有些冤枉,不就是动作快了些、思路窄了些、办法绝对了些吗?怎么就引起如此强烈的“公愤”了呢?看来这个教训够深刻的,当官行政还是要老老实实做事,来不得投机取巧啊。当然,如果更深层次地分析,这其实是体制上的原因,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驱动下,我们的官员太渴望业绩、太希望引起上面的关注、太注重短期行为了。为了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他们难免会在有着巨大缺陷的体制诱惑下,急功近利、四处投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要进行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嘛。

沙发
发表于 2009-6-10 18:04:35 | 只看该作者
写这个文章的人就是一个让沈阳蒙羞的例子
板凳
发表于 2009-6-10 18:21:59 | 只看该作者

针对楼主“取消空调公交车”等做法,我却不敢苟同———沈阳交通局此举也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基础的。

我同楼主一样都是沈阳人,不同的是我是走路上班或是做公交.

这种可行性的基础,是由沈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的。跟南方气候不同,东北地区夏天短且气温不高,而且沈阳市只有138路是空调车。对沈阳来说,将138路更换成普通公交车,也就意味着“沈阳取消空调公交车”。

即使有人会产生“因噎废食”之感,但它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等于打开了沈阳所有公交车的窗子,也打开了所有乘客的逃生路线。

公交安全问题是每个城市要考虑的大事,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依据必须是本城市的实际情况,政策的制定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沈阳依照自己的气候条件取消空调公交车,没什么不行。

沈阳的公交硬件及软件在全国都是数一树二的,我想这是做为沈阳市民的一种荣耀.

4
发表于 2009-6-10 23:10:0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的就算是蒙羞也不是沈阳人蒙羞,只是个别官员吧,这个不是沈阳人民的决议。

 

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也是觉的东北可能有这个基础,南方肯定是取消不了的,但是北方城市是有可能的。但是做个决定也确实武断了点,应该作一定的论证

5
发表于 2009-6-11 00:05:27 | 只看该作者
多方面原因的,不要总埋怨go-vernm-ent和gcd,国外也不是纯净之地,试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官员献媚保官升职,谁来具体操持各种细微的民生百事呢?其实有谁真的愿意低声下气的拍马屁呢?不否认有些官员是为了寻求一己之利,但更多人还是纯粹为了适应官场而“献媚的”
6
发表于 2009-6-11 05:17:2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不明白内情,不发表评论
7
发表于 2009-6-11 08:38:46 | 只看该作者
沈阳的公交硬件及软件在全国都是数一树二的.呵呵!!这句话说得。。。。。。
8
发表于 2009-6-11 09:21:52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9
发表于 2009-6-11 09:25:49 | 只看该作者
稿件来源:辽沈晚报  全国率先实施的“本来是为了保障大家出行安全”的举措,却在近两天让沈阳市交通局陷入舆论风波。

    2009年6月6日,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第二天,沈阳市交通局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紧急通知》,规定“携带桶装液体或超长超宽包裹的乘客不能上公交车;今年夏天所有公交车不开空调,所有封闭车窗全部改成拉窗”等,这几条安全措施随后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

    是交通部门矫枉过正?是公众误读?沈阳市交通局负责人昨日对公众的质疑作出解释。

    7小时25分后推出新举措

    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后,沈阳是最早对该事件作出反应的城市。

    6月5日上午10时许,在公交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沈阳市交通局公交处处长杨学玉从网上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反应就是将网上相关新闻、图片下载下来。

    根据这些现有的材料,经过紧急商讨,当日下午4时,沈阳市18家公交企业主管运营安全的经理全部来到交通局,沈阳市下发2009年第七号调度令,包括检查公交车的灭火器、安全锤等措施。

    这时距离事发只有7小时25分。

    “最快反应”惹质疑

    6月6日上午10时20分,事发第二天,周六。沈阳市所有公交企业的一把手和所有负责交通战线的媒体记者都接到了一个消息:下午1时开会,有紧急通知。一位媒体记者说,这种“紧急”的状态,在他跑公交战线的5年时间里还是第一次遇到。

    就在这个会上,沈阳市交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紧急通知》,会议持续了1个小时。

    次日,多家网络媒体在显要位置转载了沈阳的公交新政,在新浪网,有关这条新闻的回帖数量一天内就超过了5万条。

    而回帖旗帜鲜明地分为了两派。支持者不少,网友“悲情公交车”说,“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重视公共安全本就是一项善政,沈阳这次的公交新规反应相当迅速。”

    负面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表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不能不考虑到是否会给百姓带来麻烦。桶装液体不一定都是危险品,如果百姓带着一桶豆油也不能上车,那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反应多少出乎沈阳市交通部门的意料。

    交通部门回应:出发点是保护乘客安全

    杨学玉用“焦头烂额”来形容6月7日之后的状态,他的电话成了热线,“昨天晚上我还在对北京的记者解释这事儿。”

    昨日下午,面对本报记者时,杨学玉说,网友、市民的质疑、疑惑他都可以理解,但他更希望的是得到大家的配合。“无论如何,我们的出发点都是要保护乘客的安全。”

    对于“禁止携带桶装液体乘坐公交车”,杨学玉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公交车司机会通过“闻、问、看”进行检查。“如果是透明的桶,能确认装的是什么,就可以上车。”如果是封闭的桶,司机就要检查。乘客配合并确认桶中不是危险物品,就可以上车。可一旦乘客拒绝检查,就要停车报警。一般乘客拿桶装的油、水,配合检查都是可以上车的。“我们是要保护乘客的安全,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

    实际上,这样的措施沈阳公交行业在奥运期间也实施过。但不管怎样,在发布该消息的当天,交通局没有对此做出详细解释,而没有详细解释的“禁止携带桶装液体上公交车”的表述也成了日后网友指责最多的话题。

    对于取消空调车的说法,他表示沈阳市共有140条公交线路,其中只有138路一条公交线路,25辆车是空调车。沈阳市交通局是将这25辆空调公交车的封闭窗改为拉窗,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窗户可以打开,空调仍然保存。

    很多乘客说有新举措更安心

    尽管网上的质疑不少,很多乘客还是觉得这种举措让他们安心。

    市民张兰每天都要乘坐114路公交车到和平北大街站附近上班,以往只要上了车,她就直接往车的最后面走,“后面人能相对少点儿,比较清静。”

    可昨日早8时,上了车的张兰直接站在了车后门的位置,一把拉开了旁边的窗户。张兰发现,和自己一样,有几个坐在座位上的乘客也都把身边的窗户开着,“自从在网上看到成都那个公交车着火的新闻,我上车就有了这个‘毛病’,不开窗户心就有点没底。”张兰说。

    站在市民角度公布信息更细些

    其实,在沈阳交通部门推出新政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纷纷针对公交车隐患进行排查,其中也有跟沈阳相似的措施:南京要求全市新空调车在一周时间内全部补齐配备;上海运管部门也表示发现可疑物品,司机有权对乘客进行必要的物品检查。

    乘车市民希望看到更多的安全措施,交通部门也希望能够带给公众安全的环境,在安全指向上,这二者是一致的。但对于具体决策的过程、效果,公众却提出了更高、更理性的希望和建议,那就是这种决策的公布如果能更多地站在市民角度,把话说得更细点,效果也许会更加理想。

    当然,这也不是全部,就像网友李玉强所说的,“新规出台需要一段适应和接受期,此外宣传安全常识,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评价体系要相辅相成地进行。”

    记者 范欣 首席记者 杨帆

10
发表于 2009-6-11 09:26:53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